視頻標簽:長度和時間的測量
所屬欄目:初中物理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一章第1節《長度和時間的測量》安徽省 - 滁州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一章第1節《長度和時間的測量》安徽省 - 滁州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能根據日常經驗估測長度,能正確使用刻度尺測長度。能根據常見的周期現象估測時間,能使用秒表、手表測量時間。
2.知道測量有誤差。了解誤差和錯誤的區別。
3.了解計量長度和時間的工具及其發展變化的過程。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具體的測量活動對常見物體的尺度和時間段有大致的了解,對長度和時間單位大小形成具體概念。
2.通過實際測量活動使學生正確使用刻度尺測量長度,使用計時工具測量時間。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結合長度和時間的測量,培養學生觀察、實驗的興趣和習慣,養成認真細心、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通過根據日常經驗估測長度和時間,體會物理與生活的聯系,進一步激發學習物理的興趣。
2學情分析
學生在小學已經學習了長度和時間的單位及其一般的測量方法,同時,學生在生活中也會經常使用到尺子和手表,因此,學生對于長度和時間的單位和測量工具并不陌生,這些都有利于學生對本節內容的學習。 但是,學生只能說出長度和時間的單位及其進率,而對單位本身還缺乏感性認識,沒有將單位具體化,使其成為學生估測的能力。刻度尺和停表作為物理實驗中重要的測量工具,如何科學正確地使用,學生沒有接受過學習和訓練,生活中有些測量方法甚至是錯誤的,而這些“經驗”會對科學的測量產生負影響,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克服片面或錯誤的認識,幫助學生建立科學地測量方法。
3重點難點
重點:長度的單位、長度的測量。
難點:測量長度單位概念的具體化和測量中的讀數。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4.1.1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觀察圖1中的甲、乙兩幅圖,在圖甲中帽檐直徑AB、帽子高CD哪個較長?在圖乙中中心的兩個圓面積一樣大嗎?問題1:不用尺,如何證實自己的目測結果是否正確?
問題2:你能確切知道課桌的長比寬長多少嗎?
活動2【講授】新課教學
一、長度的單位
提出問題:想一想在小學學過的長度單位有哪些?它們之間的換算關系是怎樣的?自學課本知道還有哪些新的單位?
討論交流:復習小學學過的長度單位及單位間進率。了解長度單位還有微米、納米。
歸納總結:在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單位是米,符號為m,常用長度單位還有千米(符號為km)、分米(符號為dm)、厘米(符號為cm)、毫米(符號為mm)、微米(符號為μm)、納米(符號為nm)。它們同米的換算關系為:
1km=1000m=103m;
1dm=0.1m=10-1m;
1cm=0.01m=10-2m;
1mm=0.001m=10-3m;
1μm=0.000001m=10-6m;
1nm=0.000000001m=10-9m
例題:下面是小亮同學做的長度單位換算的幾個算式,請指出他在換算過程中的錯誤,并寫出正確的算式。
5.2m=5.2m×100=520cm
強調:進行單位換算時,正確的格式是數字不變,把相應的單位作等量代換。
二、長度的測量
(一)常用的長度測量工具
活動一、讓學生說出所知道的長度測量工具如刻度尺等,然后教師出示一些常用的測量工具(刻度尺、卷尺、三角尺、游標卡尺、螺旋測微器)讓學生觀察。活動二、觀察圖2中的刻度尺,回答下列問題:
(1)它的零刻度線在哪里,是否磨損?
(2)它的量程是多少?
(3)它的分度值是多少?
圖2
在上圖所示的刻度尺中,其零刻度線在左端(離最左端邊緣有一小段距離),沒有磨損,它的量程為0~8cm,也就是說它最多能測8cm的長度,它的分度值是0.1cm。
教師強調:刻度尺的零刻度線如果磨損,要從一個清晰的整數刻度線量起。
(二)使用刻度尺測長度的方法
活動三、學生分組實驗,測量鉛筆的長度、圓柱體的高、木塊的長度、物理課本的長和寬等,教師及時糾正出現的問題,要求學會正確使用刻度尺。
歸納總結:正確使用刻度尺的方法可用四個字加以概括,即“選、放、讀、記”。
1.選,在實際的測量中,并不是分度值越小越好,測量時應先根據實際情況確定需要達到的程度,再選擇滿足測量要求的刻度尺。
2.放,即刻度尺的位置應放正,零刻度線對準被測物體的一端,有刻度線的一邊要緊靠被測物體且與被測物體保持平行(如圖3甲所示),不能歪斜(如圖乙所示)。
圖3 甲
圖3 乙
對于較厚的刻度尺,應使刻度線貼近被測物體(如圖丙所示)。零刻度線磨損時,要從其他清晰整數刻度線作為起始刻度測起,測量結果應該等于讀出的刻度值減去作為起始的刻度值(如圖丁所示)。
圖3 丙
圖3 丁
3.讀,即讀數,視線要正對刻度線(如圖4所示);除讀出分度值以上的準確值外,還要估讀出分度值的下一位數值(估讀值)。圖中鉛筆長度為69.5mm,其中69mm是準確值,0.5mm是估讀值。
圖4
4.記,指記錄。記錄測量結果應包括數值和單位。圖5中木塊長度為2.77cm。
圖5
三、時間的測量
提出問題:你知道的測量時間的工具和時間單位有哪些?時間單位之間的換算關系是怎樣的?
交流總結:(1)時間單位 在國際單位制中,時間的單位是秒,符號為s。除了“秒”之外,常用單位還有小時(符號h)、分鐘(符號min)。它們之間的換算關系是:1h=60min,1min=60s,1h=3600s
(2)計時工具 生活中使用的各種石英鐘、電子手表;運動場和實驗室常用的機械停表、電子停表。
分組實驗:
(1)練習停表的使用:如何開啟、停止、歸零;如何讀數。
(2)用停表測量脈搏跳動10次所用時間以及1min內脈搏跳動的次數。
歸納總結:秒表的外形如圖6所示,A為歸零按鈕,B為計時秒針控制按鈕。使用時,你應該先進行調節,就是按下歸零按鈕,使秒針指在“0”處。再按動秒針控制按鈕開始計時。計時結束時,要按動秒針控制按鈕,這時秒針會停在最后計時處,就可以讀出時間值。
活動3【講授】誤差
教師活動1: 利用教學環節4的學生活動3的內容,提出問題:不同的同學所讀取的估計值不同,但都是正確的,這是為什么呢?我們能得到一個物體的真實長度嗎?
學生活動1: 通過討論與交流,達成一致意見。 教師總結:測量值與真實值之間的差異叫做誤差。我們要得到物體的長度就要測量,測量時,測量值與真實值就會有差異,因此,誤差不能避免。
教師活動2: 提出問題:在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時,如果刻度尺沒有放正或物體的一端沒有與零刻度線對齊,得到的測量結果與真實值之間的差別是誤差嗎?
學生活動2: 同學們先在學習小組內部進行討論,然后在班內交流,達成統一意見。 學生總結:測量不當產生的是錯誤,錯誤是可以避免的。而誤差是測量值與真實值之間的差異,是不能避免的。所以,誤差不是錯誤! 教
師活動3: 我們在實驗中應該避免錯誤。誤差雖然不能避免,但我們可以想方設法減小誤差,使測量值更加接近真實值。例如:你能想出什么方法可以更加準確地測出一枚一元硬幣的直徑?
學生活動3: 展開討論,相互交流,總結方法。教師及時點評,鼓勵同學們開拓思路,鍛煉思維。
活動小結:減小誤差的方法如下: (1)多次測量求平均值。 (2)選用精密的測量工具。 (3)改進測量方法。
活動4【作業】課后作業
請為你的父母量一量腳長和身高,記錄下來并比較腳長和身高之間有什么關系。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