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測量物質的密度
所屬欄目:初中物理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3節測量物質的密度-廣西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3節測量物質的密度-廣西貴港
第六章 第三節 測量物質的密度
課題 第六章 第三節 測量物質的密度
教 學 目 標
一、知識與技能:
(1) 學會用量筒測液體和固體的體積。
(2) 掌握用天平和量筒測固體和液體的密度的方法。
二、過程和方法: (1) 通過探究活動學會測量液體和固體的密度。
(2) 學會利用物理公式間接地測定一個物理量地科學方法。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重點 難點 重點:測量物體的密度。
難點:測量形狀不規則的固體的體積。 教學方法 實驗、歸納、對比
教具學具
量筒(100ml),天平、砝碼、正方體大泡沫塊、形狀不規則的小石塊,配制好的鹽水,兩個燒杯 教學過程
引入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情 景 引 入
在講臺旁邊事先擺好一個外表涂上金屬顏色的正方體大泡沫。
老師走進教室,說:“誰擺那么大塊廢鐵在這里,妨礙上課?”并請兩位大力氣的男同學幫忙抬走。
讓同學們猜測“大鐵塊”實質是什么物質? 引導學生思考:用我們已經學習過的知識,你是否能判斷出這個實心的“大鐵塊”實質上是由什么物質組成?
提出問題:如何測量物質的密度
兩位男同學上來抬“大鐵塊”,發現其實“大鐵塊”很輕。 同學們猜測“大鐵塊”有可能是海綿、木塊、泡沫„„
學生討論并回答:可以測量出它
的密度進行判斷。
情景引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和求知欲望,并培養學生不能只看物體表面,要經過科學的實驗測量進行判斷的嚴謹的科學態度。
新課講授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知 識 準 備
一、測量形狀規則的固體的密度 問題:如何測量形狀規則的固體的密度?
二、量筒的使用
問題:如何測量液體的體積? 1、觀察實驗臺上的量筒
2、指導學生練習用量筒測量液體的體積 (1)觀察學生測量的方法
(2)問:為什么測量相同的水,同學們得到的讀數卻不盡相同呢?
(3)找出三組方法不同的同學上臺演示測量方法和讀數方法(一種手持量筒在空中,一種量筒在實驗臺上,一種視線不與液面相平的。) (4)課件展示量筒正確使用方法。
學生討論給出測量方案: 1、用天平測出物體的質量m 2、用刻度尺測出物體的邊長,并計算出物體的體積V 3、代入密度公式:ρ=m/V
1、填寫學案(使用的標度單位?量程?分度值?)
2、在量筒中倒入燒杯中的水(事先準備好每個燒杯中裝有相同體積的水),練習讀數。 (1)三位同學上臺演示 (2)找出三種方法存在什么不足
之處。并總結出正確的測量方法。 既復習了上節課密度的計算公式,也引出了本節課測量物質的密度的原理。
通過學生親自動手并總結出量筒的使用方法,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總結歸納的
能力。
實 驗 探 究
一、測量鹽水的密度
1、提出探究問題:如何測量液體的密度 2、設計實驗方案 3、學生分組實驗 4、展示實驗過程
老師用攝像機拍出其中一組同學的操作過程,并用多媒體播放。(可以選以下方案中其中一組:1、先測出燒杯和鹽水的總質量m總,把部分鹽水倒入量筒測出體積V,再用天平測出剩余鹽水和燒杯的質量m
剩
,量筒中的鹽水質量為m=m總-m剩,代入密度公式計
算。2、先測空燒杯的質量記為m杯,倒入部分鹽水測得鹽水和燒杯的總質量為m總,則鹽水的質量為m=m
總
-m
杯
,再把鹽水倒入量筒中測出鹽水體積記為V,
代入密度計算公式。) 5、交流評估
學生組內討論,得出實驗方案 學生分組實驗,完成導學案實驗步驟的填寫,并且記錄數據。
觀察屏幕上別組同學的實驗過程,與自己的實驗方案進行對比,思考各自的優缺點在哪兒。
小組討論,與屏幕上的實驗方案
進行對比,說出哪一種更加準確,并說明理由。
培養學生自主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并記錄數據的實驗方法。
學生在交流評價中學習知識,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態度,形成尊重事實的科學態度,提倡學習方式的多樣化。
實 驗 探 究
6、總結歸納。
引導學生總結歸納,并判斷實驗方案2中最終測得結果會偏大。
二、測量不規則小石塊的密度 1、提出問題:
如何測量不規則小石塊的體積?
提示:在烏鴉喝水的故事中,烏鴉往瓶子里丟小石塊之后,水面發生了什么變化?水面上升的高度與小石塊的體積之間有什么聯系?(課件演示)
總結:我們通常用這種方法來測量不溶于水的不規則固體的體積,叫做排水法
2、設計實驗方案:測量出小石塊的密度。 3、交流討論,選出最佳實驗方案。
引導學生判斷:如果先測量小石塊的體積,會使得小石塊在測量質量的時候因為沾了水,導致測得質量偏大,從而最終導致測得密度偏大。
4、分組實驗
5、展示實驗結果
運用多媒體展示優秀實驗報告單。
學生歸納:哪一種更加準確,并說明理由。第一組同學的實驗方案測量得更加準確。第二組同學的實驗中,在把鹽水倒入量筒中時未能完全倒完,導致所測得的體積偏小,最終導致了計算出來的鹽水的密度偏大。
學生思考,并回答問題:水面會上升,小石塊越多,體積越大,水面上升得越高。水變化的體積實際上等于放入水中的小石塊的體積,即:V排=V固。
學生小組討論,并設計實驗方案。 每組派一代表訴述自己的實驗方案,大家討論,并最終確定最佳方案:1、先用天平測出小石塊的質量m;2、用量筒運用排水法測出小石塊的體積V; 3、代入密度公式:ρ=m/V
學生分組實驗,同時完成導學案的實驗步驟的填寫,并設計表格記錄數據。
學習優秀實驗報告單的表格設計,以及工整的實驗步驟的填寫。
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從實驗中總結判斷的學習方法
從烏鴉喝水的故事中啟發學生思考,得出利用“排水法”測量不規則固體的體積,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
培養學生設計實驗、規范操作、表格設計及正確讀取數據。
小 結
提問: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學生回答:
1、 學會了量筒的使用方法。 2、 學會了如何更加準確的測量
液體的密度。
3、 學會了如何運用量筒測量不
規則固體的體積。
回憶鞏固本節課知識。
布
置
作
業
1、完成導學案的課后練習題。 2、思考:如何運用量筒測量不沉于水的形狀不規則的蠟塊的體積?
學生練習、反饋。 學生思考,拓展思維。
對當堂的知識進行反饋,落實基礎,鞏固知識。
板 書 設
計
第六章 第三節 測量物質的密度
原理:用天平測量物質的質量,用量筒等測量物質的體積,利用公式算出物質的密度。 (1)用量筒測體積:
①注意量筒的最小分度是多少?
讀數時,視線應與液面的凹形底部相平。 ②測固體的體積——排水法
(2)測量固體、液體的密度。
教 學 反 思
1、學法以自主探究為主,學生在實驗探究過程中運用了討論法、自主合作交流探討法。在課堂上著力開發學生的三個空間:
(1)學生的活動空間。實驗器材充足,學生可以根據本組情況完成多個實驗,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有足夠的活動空間。
(2)學生的思維空間。將實驗改為開放性設計實驗,讓學生有了更廣闊的思維空間,將自主探究變得更有實際意義。
(3)學生的表現空間。通過把自己的想法、結果展示給大家,學習交流與合作,體驗成功的愉悅。 2、教法突出以學為本,因學論教。在教學過程中創設情景,引導啟發,評價方案,分析討論,指導實驗,歸納結論。在認真討論準備的過程中,給了學生解放思想、發散思維、提高能力、展示特長的機會,開拓了學生自行探究的空間,滿足了學生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的愿望。本課題的研究,也拓展了老師對學生全面評價的方法和途徑。過去只按分數高低評價學生學習效果的“好”與“差”,現在通過“研究性學習”,來展示、評價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分析糾錯能力、動手實驗能力、綜合應用知識能力、配合協作意識等,這樣對學生的評價更合理、更客觀,而且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的積極性。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