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汗液的排出
所屬欄目:初中生物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生物北京版七年級下冊第七章第三節 汗液的排出_北京市 - 朝陽區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初中生物北京版七年級下冊第七章第三節 汗液的排出_北京市 - 朝陽區
陳經綸中學分校教學設計
總課題 生物的排泄 總課時 4 第4課時 課題
汗液的排出
課型
實驗課
2017.5.12
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在《課程標準》中,本節課的內容屬于一級主題“生物圈中的人”下“人體代謝廢物的排出”。具體內容標準是“描述汗液的形成和排出過程”。《課程標準》還要求“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的生物學知識分析和解決某些生活、生產或社會實際問題”。
在生物教學中,帶領學生觀察大量的生物現象、聯系大量的生活常識,對此,運用邏輯推理構建聯系,嘗試對現象進行解釋,從而獲得“類”規律,是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重要途徑。
我校“一主二能”教學模式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喚醒、情感力和思維力的培養。思維力方面:知識的掌握遵循“直觀—概括—變式—具體化”規律;在講授汗液形成和排出這一部分時,先是直觀——學生戴手套直觀體驗,然后是概括——學生通過學習老師提供的學習資料概括出汗液形成和排出的過程,然后是具體化——學生可以例舉其他現象并解釋。情感力方面:通過人格影響、課堂文化、學科德育、激勵評價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引導和培養。學生通過數字學校資源自主主動學習,完成檢測,積極質疑,課堂積極體驗,深入討論,尋求證據和解釋。這種學習的方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起到主體性喚醒的作用。
教學背景分析
教材 分析
皮膚是人體面積最大的器官。皮膚具有保護、分泌、排泄、調節體溫及感受外界刺激的功能。本節教材著重于汗液的排出,主要內容包括“皮膚由表皮和真皮組成”、“汗液是汗腺分泌的液體”。對于皮膚功能(尤其是排泄和調節體溫的功能)的認知是本部分學習的重點,而在對皮膚功能的解釋過程中,認識其結構是必然和必需的。
BDS視頻在此部分內容中詳實講解了皮膚的結構和其功能,學生完全可以通過自學達到對基礎知識的了解水平。為此,本節課前充分利用BDS資源,組織學生開展自學,課上將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對結構的認識和對皮膚排汗過程中相關功能的討論。
教材中安排了學習活動“觀察皮膚的結構”,通過這個活動,學生對皮膚結構的認識將得到強化訓練;汗液形成與排出的學習,可以促進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確立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本節內容讓學生對人體代謝廢物的排出認識的更加全面,體會到人體各個系統相互聯系、相互協調,以完成人體的各項生命活動。
學情 分析
學生特點:喜歡觀察、動手但生活經驗不足;對現象之間的聯系缺乏通過邏輯推理,主動構建的能力。
學生已有的基礎:初一下學期的學生已經具有了較熟練使用顯微鏡的能力;一定的識圖能力;之前剛剛學過呼吸系統和泌尿系統的排泄兩條排泄途徑;具有了膚色不同、出汗、臉紅,手足上起繭子等生活經驗。
學生思維障礙點:依靠證據對現象進行合理的解釋。
初一學齡段心理特征:初一年級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前期,思維活躍但還不穩定,邏輯思維快速發展但還不夠成熟。
教學目標設計
教學
目標 1.利用BDS課程資源進行自主學習,知道皮膚的基本結構和功能; 2.利用顯微鏡觀察,強化皮膚的結構,發現汗腺的位置和結構特點;
3.進行問題討論,對皮膚通過排汗完成排泄和降溫的功能做出解釋,從而提高運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現象的的意識和能力;
4.利用BDS視頻進行課前自學,課上的學習基于課前的自學結果,使學生認同自學、自主思考是有價值和有意義的。
教學
重點 皮膚的結構;汗液的形成和排出
教學
難點
排汗的意義
教學過程與教學資源設計
整體
思路
本節課主要以皮膚為研究對象,以“汗液的形成和排出”為線索,學生通過北京數字學校平臺,學習微課《人體皮膚的排泄》,學后利用數字學校平臺的作業功能進行檢測;
課堂上反饋學生的學習結果并糾正共同的問題;通過動手進行顯微鏡觀察,強化皮膚的結構組成;
觀察實驗、討論合作為研究方法,以尊重平等的課堂文化為情感力培養的融合點。首先,
學生思考自己什么時候排汗?再用實驗證明排汗的生理活動,接著通過汗液的成分猜想汗液的形成;然后按照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聚焦排汗的結構——汗腺,總結汗液的形成和排出過程;最后思考排汗的意義,引起學生對“生命活動調節”的思考,并能夠用學到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 方法 課前:利用BDS資源,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展開本節課的教學; 課中:在學生觀察體驗的基礎上,展開對問題的討論。 教學 資源 北京數字學校名師微課視頻、平臺發布作業;
教學PPT;顯微鏡、皮膚切片、干濕溫度計、一次性塑料手套等 教學 環節
教學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時間
檢測
導入
出示北京數字平臺學生檢測統計結果。 (在線)
對得分率較低的題進行分析、解決學生的學
習障礙點。
聚焦學生困惑的問題,后續重點解決。 觀察檢測結果
解決自己沒有掌握到位的和疑惑的問題
通過反饋檢測結果自然引入課題。
5min
問題匯總
談話:之前我們通過觀看北京數字學校名師微課視頻《人體皮膚的排泄》已經對皮膚的
結構和功能有了大體的了解。
展示學生學案,并把學生問題歸類匯總。 大家能夠描述皮膚的基本結構.
是不是這樣呢?需要我們親自觀察一下。
欣賞自己和同學的學習成果
聆聽老師談話
檢測學生利用平臺學習的掌握情況,激發學生進行顯微觀察的興趣。
2min
識認結構 探究排汗過程
顯微鏡觀察皮膚的結構:
指導學生用顯微觀察皮膚永久切片。 提出要求:
1、找到皮膚的各部分結構; 2、識別皮膚結構層次
顯微觀察,
用投影顯微鏡展示觀察結果 識認結構
提升顯微觀察能力,反饋學生學習情況。
5min
2、你認為與汗液的形成和排出有關的結構是什么?(形態,特點,位置) 補充材料:皮膚切片圖片
2. 代謝廢物是怎么形成汗液的?又是怎樣排出的?
提供資料:動畫 視頻
學生活動:為汗液的形成和排出配音
知識回顧,對比思考解決問題
給視頻配音
汗液
的
排出
活動:探究排汗的意義 探究問題:
主問題:人為什么要出汗?(排汗的意義) 支架問題——排汗能降低體溫 1、如何證明排汗能夠降低體溫? 補充資料:溫度與出汗
體驗活動:戴塑料手套體驗排汗 體驗戴著手套和摘掉手套時的不同感覺 3、如何證明汗液蒸發就會帶走熱量? 體驗活動:濕脫脂棉擦手背 提供儀器:干濕溫度計 你還能舉出實例嗎? 支架問題——排汗能排出廢物 1.如何證明排汗能夠排出體內廢物? 汗里有什么?
怎么證明汗里存在這些物質?
這些物質是哪來的?
2. 代謝廢物是怎么到達皮膚的?
支架問題——維持內環境穩定 1.人體細胞所處的環境有何特點? 提供資料:內環境
2.如何維持體內環境的相對穩定?
思考并回答問題 回答:排汗可以降低體溫和排出代謝廢物 提供證據 閱讀資料
體驗自己手部皮膚的變化和感覺,嘗試解釋
進行體驗
觀察干濕溫度計兩側溫度的不同,嘗試解釋
思考問題,提供證據,嘗試解釋 回答問題 尋找證據 回答問題
思考并回答問題 閱讀資料,
提供事實、證據和解釋
通過問題引發學生的深入思考,通過指導學生通過親身經驗和老師提供的學習素材,來直觀感受皮膚排汗的功能和意義,同時提升學生的總結概括、綜合分析及合作表達等能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尤其培養學生對現象之間的聯系進行邏輯推理,主動構建知識體系的能力。
15min
解釋現象學以致用
談話:這些生活中的現象你能用今天學過的知識解釋嗎?
1.高溫下作業的人員應該喝什么樣的飲料最好?
2. 海上遇險的人,為什么不能靠喝海水維持生命?
討論,交流,回答問題。
師生交流,生生交流,積極互動。 培養學生的表達交流能力和用已學會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10min
關注
健康
出示紋身圖片,有人認為很酷,你怎么看? 介紹“青春痘”及預防措施。
提出保護皮膚健康的
方法。
指導學生正確審
美,健康生活。 3min
拓展
作業
請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呈現你這節課學到的內容,可以是思維導圖、手抄報、電子
小報等等。
板書
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過程中評價:
1. 顯微觀察和交流過程中,準確說出皮膚的結構和功能。 2. 說出汗液的形成和排出,總結排汗的意義。
3. 通過對皮膚功能的體驗和討論,形成養成良好衛生及生活習慣,保護皮膚健康的觀念。
終結性評價:學生檢測題的答題情況。
個性評價:學生概括所學內容的思維導圖或其他形式(手抄報、電子小報等)
教學設計特點分析
1、本節課充分利用BDS資源,課前組織學生開展自學,然后利用北京數字學校虛擬班級的作業功能,給學生推送檢測題,在課堂上根據檢測結果,有針對性的對學生出現的問題進行解答。凸顯借助現代信息手段組織、引導學生通過互聯網自主學習,學后檢測,課堂上聚焦問題,針對的性的對學生進行個性化的指導。
2、生物學是一門講究實證的科學,本節課帶領學生觀察大量的生物現象、聯系大量的生活常識,引導鼓勵學生勇于嘗試,學生運用邏輯推理構建聯系,嘗試對現象進行解釋,從而獲得“類”規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
3、通過精心設計體驗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感悟,在活動中成長,激發學生的學習內驅力。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