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筆墨千秋
所屬欄目:初中美術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美術湘美版八年級上冊第1課《筆墨千秋》湖南省- 隆回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初中美術湘美版八年級上冊第1課《筆墨千秋》湖南省- 隆回
筆墨千秋(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中國畫發展歷程、分類。
(2)從用筆和用墨的基本技巧入手,了解中國畫的主要筆墨特點。 (3)了解中國畫的筆墨技巧及情感表達。
2、過程與方法:通過欣賞中國畫作品、講解和示范中國畫的筆墨特點,學生體驗不同的用筆和用墨方法,嘗試分析中國畫中不同筆墨所表達的情感異同。
3、情感與態度:通過欣賞和體驗,感受中國畫獨特的筆墨傳情特點,激發學生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形成正確文化價值觀。
二、教學重點
1、分析了解中國傳統繪畫中的筆墨特點及情感表達。 2、了解中國傳統繪畫中的基本的筆墨運用技巧。
三、教學難點
不同線條、墨色和用墨方法對畫面情感表達的影響。
四、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中國畫筆墨紙硯、教材。
五、教學過程
【導入】視頻導入,激發興趣
1、播放《水墨動畫》,展示動態的中國畫,讓學生初步認識中國畫。
2、師:視頻給我們展示的是什么? 引導學生講出“中國畫”,教師總結。
在學習和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看到中國畫,但是,你真的了解中國畫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中國畫中的“筆墨傳情”——《筆墨千秋》。 【授課】初步認識,了解國畫
1、中國畫的繪畫工具:筆墨紙硯。
2、認識中國畫
中國畫是指以水為調和劑,以墨為主要顏料,以毛筆為主要工具,在宣
紙或絹上創作的繪畫。
(1)課件出示線描畫、工筆畫和寫意畫。
師:這幾幅畫給你的感受有什么不同呢?它們分別有什么特點? 小組討論回答,教師總結。
線描:不著色彩,骨法用筆,造型生動(指單用墨色線條勾描形象而不施彩色的畫法。);
工筆:工整細致,敷色層層渲染,極其細膩地描繪物象(亦稱“細筆”。與“寫意”對稱,用細致的筆法制作。工筆畫的特色是著重線條美,一絲不茍。);
寫意:筆法簡練,豪放簡練,高度概括,以少勝多(用簡練的筆法描繪景物。多畫在生宣上,縱筆揮灑,墨彩飛揚,較工筆畫更能體現所描繪景物的神韻,也更能直接地抒發作者的感情。)。
師:三種不同類別的國畫,構成了中國畫發展主要階段。課件出示中國畫演變過程。
(2)試一試
出示三幅不同類別中國畫,讓學生進行分辨判斷。 【授課】分析線條,體驗傳情
1、體驗線條傳情
小組討論:觀察分析《五牛圖》,想一想: (1)牛給你的最深印象是什么? (2)畫中不同的線條分別給你什么感受?
小組代表回答,教師總結:用筆的輕重表現不同質感,剛勁的線條表現牛蹄的堅硬,較為圓潤的線條表現牛腹皮膚的光軟和張力感(厚實柔韌的體態),線條的疏密對比表現褶皺或光滑的皮膚質感。
中國畫的線不僅僅是用來只畫形象的,線條運行的本身也流露著藝術家的情感。筆墨既是狀物傳情的手段,其本身也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體現了中國書法的意趣。
2、分析線條筆法
(1)課件出示唐代吳道子的《送子天王圖》(局部)和清代黃慎的《漁翁漁婦圖》。
師:請同學們注意觀察,兩幅畫面中凈飯王、王后、漁婦的衣服線條有什么不同呢?它們分別有什么特點?給你的感覺怎么樣?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并引出與線條特征對應的書法漢字(金文、篆書、草書),加深學生對線條特點的理解。
(2)課件出示書法作品唐代張旭的《草書古詩四首》(局部)和國畫作品清代吳昌碩的《依樣》。
師:比較繪畫線條和書法線條,你有什么發現?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書畫同源”,繪畫筆墨技法與中國書法用筆密不可分,不同質感的線條給予我們不同的視覺感受,并主宰著畫面的整體風貌。
(3)中國畫用筆
①課件出示示意圖,教師示范。
行筆包括起筆、運筆、收筆三個部分;根據用筆部位可分中鋒、側鋒和偏鋒;根據行筆方向可分順鋒和逆鋒。
師:通過老師的示范,你們發現用中鋒、用側鋒和用偏鋒時毛筆的擺放有什么不同?中鋒、側鋒和偏鋒產生的畫面效果又有什么不同呢?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中鋒:筆管垂直,造成的點線圓滿渾厚;側鋒和偏鋒:筆管傾斜,造成的點線削利險峭。
②學生練習
教師提醒:提 按 頓 挫 行 止 疾 徐
根據力度、方向、速度的不同,有輕重、快慢、偏正、曲直的變化。 【授課】體驗墨色,用墨賦彩
1、出示明代徐渭的《墨葡萄圖》 師:畫中的葡萄顏色都是一樣的嗎?
引導學生發現畫中豐富的墨色層次。教師小結: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曾提到:“運墨而五色具”,運筆時的墨色深淺,濃淡(墨色深淺)、干濕(水分多寡)、疾緩(用筆速度)等等,造成畫面墨色千變萬化,淋漓盡致。
2、中國畫用墨 (1)墨的色調
根據墨色濃淡可分為:焦濃重淡清(逐步增加水分比例) 根據水分多少可分為:干墨和濕墨 (2)運墨三法
①潑墨法:將大量水墨直接或用筆潑在紙上。(出示細節圖及作品圖) ②破墨法:畫出一筆墨色,未等墨干,再在上面施加墨色,使其讓兩種不同的墨色互相滲化融合在一起的方法。(出示細節圖:“淡破濃”、“濃破淡”)
③積墨法:以濃淡適宜的水墨在畫紙上層層積染。(出示細節圖及作品圖) (3)學生練習 墨色調配和運墨方法。 【授課】動手繪畫,表達情感
1、畫一畫
(1)小組合作,分析詞語所表達的感情,然后根據給出的三個詞語,畫出與之對應的三組荷花梗。
飽滿挺直 殘敗彎折 細嫩柔軟
(2)課件展示各種荷花梗的照片及國畫作品,給予學生啟發。
學生繪畫,教師巡回輔導。提示:運筆時的墨色深淺,濃淡(墨色深淺)、干濕(水分多寡)、疾緩(用筆速度)、提按轉折等等都會造成不一樣的效果。
【活動】綜合評價,分析情感
1、作品評價
(1)介紹自己小組的作品。
(2)說一說你最喜歡的的小組作品,為什么?
2、教師出示朱耷的《荷石水禽圖》,對三個詞語所對應的荷花梗形象特點進行總結說明。
【活動】拓展延伸,課堂總結
1、拓展延伸
最早的國畫《人物龍鳳圖》。
中國畫歷史悠久,遠在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就出現了畫在絲織品上的繪畫——帛畫,這之前又有原始巖畫和彩陶畫。這些早期繪畫奠定了后世中國畫以線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礎。
2、課堂總結
今天,我們一起探尋了中國畫里那一根根線條的蘊含的情感,同學們也用這些線條表達了自己的情感。幾支毛筆、一小塊墨、一些清水,就能繪出氣韻生動的圖畫,這是中華民族獨有的一種文化藝術。一條條的線條里,流露的也是無數藝術家的情感。 【板書設計】
筆墨千秋
發展:線描、工筆、寫意
用筆:中鋒、側鋒、偏鋒(部位)
順鋒、逆鋒(方向) 用墨:焦濃重淡清(墨色) 干墨、濕墨(水分多少)
運墨三法:潑墨法、破墨法、積墨法
《筆墨千秋》說課稿
各位領導 、老師們,你們好!
今天我要進行說課的內容是《筆墨千秋》一課。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內容
《筆墨千秋》是湘教版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一課內容,屬于“欣賞•評述”學習領域,教學的內容為了解中國畫的筆墨特點和意境的表現方式。本課按照“欣賞•評述”學習領域的要求設置,主要包括狀物言情、用墨賦彩、意境美三個部分內容。本課為第一課時,主要學習中國畫中線條和用墨對情感表達的影響。
2、教材地位與作用
本課學習對象為傳統特色的中國畫,是初中學生對中國畫由表象進入到深層次剖析學習的重要課程。通過學生體驗(實踐)、欣賞(感知)、鑒賞(評價)等環節,引導學生對中國畫的“美”進行體驗、認識,激發學生對表現筆墨和了解中國畫的熱情,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審美水平,為今后的為今后的美術學習打下一定的基礎,使學生形成熱愛祖國優秀文化傳統的價值觀。
3、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著八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了解中國畫發展歷程、分類。
②從用筆和用墨的基本技巧入手,了解中國畫的主要筆墨特點。
③了解中國畫的筆墨技巧及情感表達。
(2)過程與方法:通過欣賞中國畫作品、講解和示范中國畫的筆墨特點,學生體驗不同的用筆和用墨方法,嘗試分析中國畫中不同筆墨所表達的情感異同。
(3)情感與態度:通過欣賞和體驗,感受中國畫獨特的筆墨傳情特點,激發學生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形成正確文化價值觀。
4、教學重、難點
依照新的《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分析了解中國傳統繪畫中的筆墨特點及情感表達。
(2)了解中國傳統繪畫中的基本的筆墨運用技巧。
教學難點:
不同線條、墨色和用墨方法對畫面情感表達的影響。
二、學情分析
初二階段的學生獨立意識日益增強、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逐漸顯著,對探求事物的認識傾向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在這一學段中,應該逐步加強思維方式的訓練,注重造型表現的意趣,提升學生藝術素養和創造水平。基于年齡特點,在知識學習方面應注意到選擇合適學生生活經驗的傳達方式,深入淺出,回避生硬、冷僻的知識術語。初中學生思維發展向抽象邏輯思維過度,教學中運用生動直觀的形象在這一時期仍舊非常重要。
三、教學方法分析
(一)教學方法
1、情景導入法:以視頻的形式導入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拓學生思維。
2、問題探秘法: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分組進行思考討論。
3、自主探究法:通過自主學習、自主發現、自主評價,激發學生的表現欲望和創作熱情。
4、直觀演示法:通過教師的課堂實時示范,使學生獲得更加直觀地感受。
(二)學習方法
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
新課標提倡“以學生為本,注重團隊精神與策劃意識的培養,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因此在教學本課時,我讓學生以個人或集體的方式參與教學活動,調動學生參與熱情,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培養情感,提高欣賞評述能力。
四、教學過程分析
(一)教學思路
1、本課題的設計以情境創設為導線,聯系生活實際,以影音同步的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結合“看”“說”“想”多種以學生為主的學習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通過各種各環節之間的連接課堂知識點層層推進,促使學生主動大膽的完成對線條表達情感的嘗試。
2、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貫徹新課標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突出學生的主體性為宗旨。從對課題的情境導入到對作品線條的分析、繪畫線條表達情感的把握,都是以學生為主而展開的,引導學生在學習中發揮其自主性、能動性,并不斷啟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對中國畫的認識由外在的表面認識上升到對內在情感表達的認知。
3、為了增強教學效果的直觀性,充分利用教師的示范能力,及時解決課堂中的重難點。不僅能夠給學生帶來最直接的感受,烘托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能使本堂課的學科特點及教師的專業水平得到很好的展現。其次,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使教學手段多樣化,學生學習現代化,優化課堂教學。
(二)教學過程
情境導入—認識國畫—體驗傳情—感受用墨—動手繪畫—綜合評價—課堂總結
1、情境導入。通過水墨畫視頻的播放,音畫同步激發學生學習中國畫的興趣。視頻觀看后又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將學生逐步引入課堂學習內容。
2、認識國畫。從對國畫繪畫工具的簡單介紹入手,出示國畫發展演變歷程中的三種主要繪畫形式,通過學生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得出結論,教師再予以總結。
3、體驗傳情。通過學生的自主觀察分析、交流合作為主,教師引導為輔,對不同線條所表達的情感進行初步的感受學習,體會“書畫同源”。過程中注意以學生為主,教師為引導的教學方式。通過學生的小組討論——教師引導總結的方式,讓學生對知識點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最后讓學生進行小嘗試進一步體驗中國畫的“狀物言情”。
4、感受用墨。這一環節引導學生通過對書法作品中同一物體不同墨色表現的分析,感受“墨分五色”,以及三種不同用墨方法產生的不同效果,體驗不同墨色及用墨方法表達的不同情感。其次,以教師示范的方式對學生進一步進行引導,讓學生在動手體驗用墨的過程中,加深對中國畫筆墨的認識。
5、動手繪畫。這一環節是學生的繪畫實踐練習,通過給出的三個詞語,讓學生以合適的線條、墨色畫出三組荷花梗。荷花梗是學生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事物,且造型簡單,對學生難度較小。同時課件播放各種荷花梗照片及繪畫作品,予以學生啟示。
6、綜合評價。在學生對自己小組作品進行簡單介紹說明后,請學生互評,說出自己最喜歡的小組作品。通過學生互相欣賞、討論、交流的方式進行評價,從多角度欣賞學生作品,在評價的同時也是對課堂所學分析方法的鞏固。
7、課堂總結。拓展延伸最早的國畫作品,對學生的課堂學習情況和作品情況進行總結,最后激發學生對中國畫的熱愛與民族自豪感。
五、教學反思
本節課包含五部分,分別為“認識中國畫”、“以線傳情”、“用墨賦彩”、“動手繪畫”、“綜合評價”,從具體作品分析中國畫的筆法和墨法,嘗試分析作品的情感表達。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創設情境,在課堂上,以學生為主體,同時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每一個主要環節后為學生設置小練習環節,當堂動手體驗筆墨,并在學生分析具體作品后進行教師概括歸納。教學環節齊全,學生參與度高,課堂氣氛活躍,掌握知識牢固。
不足之處是,本節課的小組評價機制不夠全面,沒有照顧到所有學生,僅僅是抓出了最主要的問題。在今后教學中,我一定積極跟進新課標,努力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充分調動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努力打造更高效美術課堂。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