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熱是怎樣傳遞的
所屬欄目:小學科學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教科版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二單元第6課《熱是怎樣傳遞的》北京市 - 海淀區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教科版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二單元第6課《熱是怎樣傳遞的》北京市 - 海淀區
科學課標:
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探究是人們探索和了解自然、獲得科學知識的重要方法。以證據為基礎,運用各種信息分析和邏輯推理得出結論,公開研究結果,接受質疑,不斷更新和深入,是科學探究的主要特點。
小學科學核心素養—科學探究與交流中—科學解釋這一要點,指的是指導學生運用分析、比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學探究的結論,并且能夠比較靈活的將所學知識和方法遷移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建構理論:
“建構主義理論”主張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建構的過程。認為學習是學生在老師創設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探索和交流,從而對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建立新的認知結構的過程。
2.教學背景分析
(一)學習內容分析 1.課標要求
物質世界具有能量,機械能、聲、光、電、熱、磁是能量的不同表現形式。《熱是怎樣傳遞的》隸屬于能量的表現形式——熱能部分。
具體指向的條目是:
6.3熱可以改變物質的狀態,以不同方式傳遞,熱是人們常用的一種能量表現形式。
對于高年級學生來說,通過對“熱可以在物體內和物體間傳遞,通常熱從溫度高的物體傳向溫度低的物體”的探索,要達成能夠“說出生活中常見的熱傳遞的現象,知道熱通常從溫度高的物體傳向溫度低的物體”的目標。
2. 教材體系 熱 年級 單元 主要內容 三年級 《溫度與水的變化》 觀察探究熱引起的物態變化(突變) 五年級 《熱》 觀察探究熱引起的物質在體積方面的變化
(漸變)和熱的傳遞方式
三年級《溫度與水的變化》單元,學生初識“熱量”,認識到熱量多——溫度高,熱量少——溫度低,且熱量是會傳遞的;通過探索水的三態變化了解熱傳遞過程中伴隨的物體狀態的改變。
五下《熱》單元,基于學生在三年級的知識,繼續探討物體的熱脹冷縮現象,了解熱傳遞過程中伴隨的物體體積的變化;進一步探討了熱在固體物質上傳遞的規律。
中年級段 高年級段 認識熱傳遞現象 探索熱傳遞規律
中年級段以探索熱傳遞的現象為主,高年級段的學習任務主要是探究熱傳遞的規律。從感知熱傳遞過程中物體得到或失去熱量所伴隨的變化,到探究熱傳遞的規律,從現象到本質體現學生的學習進階。從而建立熱在系統內的傳遞具有方向性的認識。為今后認識更多的能量及其相互之間的轉化做鋪墊。
能量 年級 單元 主要內容 三下 《磁鐵》
分別探討能量的各種不同表現形式:聲、光、電、熱、磁。 四上 《聲音》
四下 《電》
五上 《光 》
五下 《熱》 六上 《能量》 能量之間互相轉化
通過三上《磁鐵》、四上《聲音》、四下《電》、五上《光》幾個單元對不同形式的能量的探究,在六上《能量》單元,探索不同能量之間的相互轉化,從而構建起能量是不會憑空消失或產生的,在系統中能量是守恒的認識。
3. 單元結構
教學主題 具體內容 1.熱起來了 了解獲得熱的途徑;感知熱傳遞 2.給冷水加熱 開始關注熱量變化對物體的影響 3.液體的熱脹冷縮
探索熱傳遞對物體的影響——熱脹冷縮現象 4.空氣的熱脹冷縮
5.金屬熱脹冷縮嗎
6.熱是怎樣傳遞的 探索熱傳遞的規律 7.傳熱比賽 影響熱傳遞速度的因素 8.做個保溫杯 生活中的應用
本課是《熱》單元中的第六課。 第1課:感知熱傳遞的現象。
第2——5課:分別探討了液體、氣體和固體的熱脹冷縮現象,即探討了在熱傳遞過程中物體(液、固、氣)得到熱量所伴隨的體積的變化。 第6課:探討熱傳遞的規律。 第7、8課:影響熱傳遞的因素。
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學生從熱傳遞的現象、規律、影響因素等幾個方面,對熱傳遞進行深入探討,從而對熱構建一個較為系統、全面的認識。
本課是單元第六課,在探索了熱傳遞現象的基礎上,去探索熱傳遞的規律,符合學生認知發展規律,且在本課探討了熱傳遞規律,認識到熱傳遞的普遍性后,在去進行傳熱比賽,起到了啟后的作用。
4.教材中教學內容 教科書上的安排
(1)熱在金屬條中的傳遞
用手感覺熱傳遞:設計直觀實驗,觀察金屬條中的熱傳遞。 通過觀察,發現熱在金屬條中的線型傳遞過程。 (2)熱在金屬片上的傳遞
通過觀察蠟融化的情況,發現熱傳遞是一個從熱源中心向四周各個方向逐漸擴散的過程。
通過這兩個活動,對熱傳導的過程和方向,產生全面的認識和了解。
5.本課教學活動
本課內容分為四個部分。 (一)感受熱的傳遞現象 生活中的情景導入,發現生活中的熱傳遞現象——將研究話題聚焦到熱的傳遞。
(二)探索熱在固體物質上的傳遞過程 1、“熱在銅棒上的傳遞”,引導學生設計“熱在銅棒上是怎樣傳遞的”實驗,借助蠟環、溫度計、感溫變色材料等,將原本不能直接觀察到的的熱傳遞現象“可視化”,通過分析實驗現象,發現熱在銅棒上的線型傳遞。為建構科學概念,提供認知基礎。
2、“熱在金屬盤上的傳遞”,通過觀察蠟在金屬盤上融化的過程,通過分析實驗現象,發現熱在面上的傳遞過程。為建構科學概念進一步積累實施依據。
3、“熱在銅球上的傳遞”,教師演示實驗——加熱涂有感溫材料的銅球,觀察顏色變化過程,通過分析實驗現象,發現熱立體的物體上的傳遞過程。為建構科學概念提供更為豐富的證據。
(三)歸納、概括熱傳遞的規律
比較前面幾個實驗現象,發現相同規律,利用求同歸納的科學思維方法,進行概括,發現熱在物體上傳遞的規律,形成科學的解釋。
(四)聯結生活中的現象
思考生活中與熱傳遞相關的現象,將所學知識遷移應用到生活中去。 6.哲學視角分析
《熱是怎樣傳遞的》是“系統與相互作用”主題中的一部分,本課學習指向
“能量在系統中朝著均勻分布的方向傳遞”這一核心概念。
五、學生情況分析:
通過對學生進行前測和談話了解到: 實驗技能方面: 學生在三、四年級已經學習過使用酒精燈、鐵架臺和三腳架等材料進行實驗,他們已經掌握本課將用到的實驗材料的使用方法。
在前面的學習中,學生嘗試使用“放大”的實驗方法,利用一些材料使微小的實驗現象變得明顯,從而更好的觀察實驗現象。這種將問題轉化的思考方式,也是進行本課學習的基礎。
知識儲備方面: 在學生已有經驗中,他們已經知道熱在物體上會進行傳遞,并且意識到了熱在物體上是從溫度高的部分向溫度低的部分傳遞,但是因為在生活中無法看到熱傳遞的現象,所以學生對于熱傳遞方向的理解和表述上,存在問題。
能想到冰、雪、蠟、巧克力等遇熱會融化,溫度計遇熱液柱或數字會變化嗎,這些物遇熱發生的變化是可以被直觀觀察到的。
3.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知道熱可以在物體內和物體間傳遞,通常從溫度高的物體傳向溫度低的物體,從物體溫度高的部分傳向溫度低的部分。 過程與方法:
1、設計實驗觀察熱在銅棒和金屬盤上傳遞的過程和方向。 2、運用文字或圖示記錄、交流觀察到的熱傳遞現象。 情感態度價值觀:
1、保持探究熱現象的興趣。
2、體驗通過積極思考和探究獲得的成功喜悅。 教學重點:
陳述熱可以在物體內和物體間傳遞,通常從溫度高的物體傳向溫度低的物體,從物體溫度高的部分傳向溫度低的部分。 教學難點:
設計實驗觀察熱在銅棒和金屬盤上傳導的過程和方向。 教學準備:
教師演示:酒精燈、銅球、電烙鐵、鐵架臺、ipad
學生實驗:鐵架臺、銅棒、火柴、酒精燈、蠟環、高溫熱電偶溫度計、涂油熱敏材料的銅棒
蠟盤、酒精燈、三腳架、涂有熱敏材料的銅球、廢物盒 實驗記錄單
4.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流程圖
(一)集中話題
1.談話:你見過家里的炒菜鍋嗎?為什么鍋把兒上要包一層塑料材料?(會變熱)
2.提問:鍋把兒上的熱是從哪兒來的?(火)
提問:鍋與火焰直接接觸的地方溫度怎么樣?(溫度高) 提問:鍋把兒的溫度怎么樣?(溫度低) 3.提問:熱在鍋上是怎么傳遞的?
熱的傳遞過程是你用眼睛看到的嗎? 4.揭示學習內容:這節課咱們一起想辦法來親眼看一看熱在物體上是怎么傳遞的。
設計意圖:利用生活中的現象進行導入,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興趣。把熱的傳遞與溫度建立聯系,產生熱從“溫度高的部分傳向溫度低的部分”的猜想,將研究話題聚焦到熱的傳遞。
(二)實驗探究
1.熱在“線”上的傳遞
(1)提問:如果給銅棒的一端加熱,熱在銅棒上怎么傳遞,根據之前的猜想進行預測?
我們能借助什么材料讓我們看到熱在銅棒上的傳遞過程(思考)
(2)提問:你打算怎么做?觀察什么現象?
(3)提問:除此之外,還可以使用什么材料?怎么做?
(預設1:學生可能想到使用蠟、水、冰、巧克力、火柴、溫度計、生肉等方法。
預設2:若學生想到使用火柴或紙,看哪個位置先燃燒起來。則:因為這種方法需要達到燃點,并且處于安全考慮,雖然方法很好但我們今天在課上就不嘗試了。)
(4)小組選擇課上最想要使用的一種材料,開展實驗。 (5)提醒:酒精燈使用規范
實驗開始后不動實驗材料
(6)組織匯報:要求先描述現象,再解釋原因。
問題提示:你對熱在銅棒上傳遞過程、方向的預測是什么?
你用什么材料進行的實驗? 實驗中你觀察到了什么現象? 這個現象說明什么?
與你們之前預測的一樣嗎?
(預設1:離酒精燈最近的蠟環第一個融化、掉落,隨著與酒精燈的距離變遠,蠟環依次順序融化掉落。說明熱在銅棒上是從溫度高的部分向溫度低的部分傳遞的。
預設2:離酒精燈最近的部分顏色先發生變化,隨著與酒精燈的距離變遠的順序依次變色。說明熱在銅棒上是從溫度高的部分向溫度低的部分傳遞的。
預設3:離酒精燈最近的溫度計先升溫,升至一定溫度后第二個溫度計也開始升溫。說明熱在銅棒上是從溫度高的部分向溫度低的部分傳遞的。)
設計意圖:基于現象進行分析,求同歸納發現熱的線型傳遞的規律。為建構概念,提供認知基礎。
2.熱在“面”上的傳遞
(1)提問:熱在金屬盤上是怎樣傳遞的呢?進行預測。
(2)提問:老師的金屬盤面兒上有什么特別之處?(有一層蠟) (3)利用蠟盤進行實驗,觀察現象,與預測進行比較,填寫記錄單。 (4)提醒:
用三腳架來進行實驗,結束時先將酒精燈從三腳架下取出,再熄滅,注意安全。(學生實驗)
(預設:從中心開始,向四面八方的箭頭,一圈一圈的同心圓。) (5)組織交流
問題提示:你對熱在金屬盤上傳遞過程、方向的預測是什么?
實驗中你觀察到了什么現象? 這個現象說明什么?
與你們之前預測的一樣嗎?
(預設:學生匯報時,用手勢表述出熱在金屬盤上從溫度高的地方向溫度低的地方傳遞,并且是一圈一圈向四周擴散。)
設計意圖:基于現象進行分析,發現熱在面上傳遞的過程。為建構概念,進一步累積事實依據。
3.熱在“體”上的傳遞
(1)談話:這有一個銅球,熱在這上面又是怎么傳遞的?(進行預測) 咱們可以怎么進行實驗?
(預設:圖上一層蠟,包上一圈一圈的蠟,圖上變溫材料) (2)教師演示:給銅球加熱 (3)提問:你觀察到了什么?
熱在銅球上是怎樣傳遞的?
設計意圖:基于現象進行分析,發現熱在立體物質上的傳遞過程。為建構概念,提供更為豐富的證據。
(三)形成解釋
1.提問:根據之前我們所做的實驗,對比熱在這些物體上的傳遞過程,你發現熱在一個物體內的傳遞有什么相同點?
設計意圖:通過比較實驗結論,對具象材料進行抽象概括,對現象形成科學解釋,歸納熱在同一物體上的傳遞規律。
2.提問:在兩個物體之間,發生熱傳遞了嗎?怎么傳遞的?
3.總結:當溫度不同的兩個物體接觸時,熱從高溫物體向低溫物體傳遞;在同一個物體內熱會從溫度較高的部分向溫度較低的部分傳遞熱,這種傳遞熱的方式叫做熱傳導。
4.解釋: 熱在鍋上是怎么傳遞的?
設計意圖:對收集到的實證進行綜合概括,建構熱傳導的科學概念,對熱傳導的概念形成科學解釋。 (四)拓展遷移
提問:生活中你見過哪些與熱傳遞的現象? 你能用學到的知識給我們解釋一下嗎?
設計意圖:關聯生活中類似的現象,利用演繹的思維方法加以解釋,將所學知識和方法遷移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板書設計:
5. 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1.評價內容
熱傳遞規律
2.評價形式: 問卷調查法
3.評價標準
層次1:學生能陳述“熱在物體間、同一物體內的傳遞過程”,并能在實例中正確分析熱傳導過程。
層次2:學生陳述“熱在物體間、同一物體內的傳遞過程” ,但是無法在實例中正確分析熱傳導過程。
層次3:學生無法陳述“熱在物體間、同一物體內的傳遞過程” 。
6. 教學特色說明
1、為建構抽象的概念,準備有結構的材料。
2、關注學生思維發展,經歷思維過程,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3、對學生“科學核心素養—科學探究—科學解釋”的培養貫穿課堂始終。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