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空氣占據空間
所屬欄目:小學科學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第九屆交互式電子白板課例《空氣占據空間嗎》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第九屆交互式電子白板課例《空氣占據空間嗎》
一、基本信息 | ||||||||
學校 | ||||||||
課名 | 空氣占據空間嗎 | 教師姓名 | ||||||
學科(版本) | 科學 教育科學出版社 | 章節 | 第4單元第6節 | |||||
學時 | 1 | 年級 | 三 | |||||
二、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空氣占據空間; 2.體會被占滿的空間內需要將原有的物質排出后才能加入新的物質; 3.空氣占據空間的多少(體積)是可以變化的。 過程與方法: 1.在觀察液體進入燒瓶將里面的空氣擠出的實驗中,學會用一種看得見的物質來觀察空氣的科學研究方法,在科學事實的基礎上進行預測和解釋,證實空氣確實占據空間; 2.用實驗方法,進行觀察推導空氣占據空間的多少(體積)是可以變化的。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培養與他人合作的良好習慣,形成尊重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
||||||||
三、學習者分析 很多學生對于空氣是否能占據空間還是存在一知半解,她們知道空氣存在于周圍,根據課上的實驗及課外已知能總結出空氣占據空間,但到底是怎么占據著這個空間,當其他物質進來時,空氣又是如何被擠出去的,他們就說不清楚了,因為空氣是看不見,摸不著的。這就為我們的教學提供了切入點。本節課對于學生思維上的發展要求不高,教學目標只是限于學生能掌握空氣占據空間,要在一個空間內加入新的物質,必須把原有的物質排出,并且能學會利用一種物質來觀察看不見的空氣,要求學生能在觀察實驗的基礎上進行仔細的觀察,能夠描述自己的觀察所得,推導得出結論。上面的說清楚了,更能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空氣體積是可以變化的。 |
||||||||
四、教學重難點分析及解決措施 教學重點: 認識到空氣是一種物質,知道空氣與其他物質一樣,能夠占據空間,體會被占滿的空間內需要將原有的物質排出后才能加入新的物質,但空氣占據空間的多少是可以改變的。 教學難點: 學會用一種看得見的物質來觀察空氣的科學研究方法,證實空氣確實占據空間。 空氣占據空間的多少是可以改變的,并在科學事實的基礎上進行預測和解釋。 解決措施: 從現象演示入手,幫助學生建立“空間”的概念。于是,當出現“液體倒不進去”的現象時,學生自然會聯想到,雖然燒瓶中看起來是空的,但其實,里面充滿了空氣。為了照顧到每位學生的學習發展,緊接著讓每位學生進行畫圖,暴露前概念,通過展示交流后,讓學生進行投票,看統計圖,了解有多少人與自己想法一致。這一過程,真正讓孩子了解自己的原有認知,也讓教師了解學生的前概念,以便針對性教學。接著,生生討論互相補充,那種情況才會出現與實際相符的現象,形成共識:只有瓶內空間被占滿的時候,液體才會倒不進去,于是得出“空氣能自動充滿空間”的結論。通過放慢聚焦鏡頭的播放,再次引發認知沖突,接著,通過給籃球充氣的活動,讓學生感受到空間不變,里面氣充滿了,還能充進去,說明空氣能被壓縮。最后,實際運用視頻的播放,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科學。 |
||||||||
五、教學設計 | ||||||||
教學環節 | 起止時間(’”- ’”) | 環節目標 | 教學內容 | 學生活動 | 媒體作用及分析 | |||
一、創造情景,導入新課 | 0’0”-4’53” | 通過往瓶子里裝水在孩子頭腦中形象建立“空間”的概念,為后續探究做鋪墊,接著拿出茶壺狀的燒瓶吸引學生的視線,并一步步激發孩子思考推理,最后通過看視頻中的實驗結果,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原因。 | 從情境中建立“空間”的概念并引出課題“液體為什么進不去?” |
師拿出一只空杯子,倒半杯水后停止,問:還能到嗎?為什么?再倒水,還能到嗎?為什么?直到水滿出來,現在水倒不進去了,為什么?板書:有空間,水能倒進去;沒有空間,水倒不進去。 拿出茶壺狀的燒杯,通過帶塞子的漏斗倒水,問:水能倒進去嗎?把漏斗的塞子塞住,水還能倒進去嗎?(演示)另一個口子也塞緊,還能倒進去嗎?觀看視頻,問:液體為什么進不去? |
通過隱藏功能出現文字,節省書寫時間,同時,清晰的總結實驗現象,建立“空間”概念。 由于兩個口子都塞住時,往漏斗中倒液體也需要一定的技術,所以,直接用之前拍攝的視頻代替,也是全體學生更能清晰直觀的看到現象。 |
|||
二、空氣占據空間嗎 | 4’54”-16’48” | 由每位學生獨立思考畫圖,暴露學生的前概念,讓全班學生進行投票,調查了解學生的前概念。 | 通過每位學生獨立思考畫圖,暴露學生的前概念,選取典型交流后,讓全班學生進行投票,調查了解學生的前概念。 |
(一)空氣在瓶子的哪里?請每位同學用蠟筆畫在學習單的圖片中。師巡視,選典型,展示同學的學習單,交流每幅圖的意思,你的猜想和誰的一樣,拿出投票器投票,出示統計,了解全班的猜想情況。 |
利用ezVision視頻展臺進行全班展示交流并拍照定格,交流展示結束后,拍攝的照片就在Hitesch互動教學系統的同一頁面,于是,用書寫功能標號后,馬上利用IRS即時反饋系統進行投票。投票功能的運用,可以展現每一位同學自己的思考,最后展示全班的統計圖,了解不同想法同學所占的比例,孩子們也看到有多少人和自己想法一致。 | |||
16’49”-20’08” | 之后,通過生生互動,達成共識,再讓每位同學投票,前后對比,了解學生前概念的轉化情況。為后續教學提供依據。 | 之后,通過生生互動,聚焦符合實際的情況,達成共識:空氣能自動充滿整個空間。再讓每位同學投票,前后對比,了解學生的現有認知。 |
分析哪位同學的猜想才與實際相符,總結:空氣占滿瓶內空間時,水才進不去。 現在你最贊同誰的想法,再次拿出投票器投票,再次統計,與之前的猜想對比,形成共識:空氣能自動充滿空間(白板上板書)。拍照后存入剪貼板。 |
再次投票,出示統計圖,系統自動會把前后的柱狀圖放一起,對于孩子的概念轉化情況一目了然,為后續教學展開提供依據,也為以后的教學改進或教學研究提供數據支撐。 | ||||
20’09”-22’36” | 讓孩子思考:怎樣讓紅色的液體進去。孩子有多種方法,由于時間有限,多次操作不方便,于是,事先拍攝了一種方法,另外的方法,教師演示,然后讓孩子總結,各自給方法的核心目的是什么。 | 全班思考討論:怎樣讓紅色的液體進去。然后,讓孩子總結,各自給方法的核心目的是什么。 | (二)怎樣才能讓紅色液體進入瓶中呢?學生基本能想到拔去茶壺口的塞子或者拔去連著漏斗的塞子。一種方法通過播放視頻演示,另一種直接實物演示。總結方法的核心是讓空氣騰出空間,水就能進去了。 | 視頻展示其中一種孩子想到的方法,節省多次操作的時間,全班學生通過看視頻,形象直觀,證實自己的方法是否可行。 | ||||
三、空氣占據空間的變化 | 22’37”-31’08” | 通過之前的學習,孩子已知道,正因為空氣能占據空間,紅色液體才進不去,而通過觀看放慢視頻發現開始還是有幾滴液體進去的,再次形成認知沖突。于是,通過給籃球充氣的活動,形成“壓縮”概念,認識到空氣是可以被壓縮的,當然也能被擴張。 | 通過看視頻的放滿鏡頭,再次形成認知沖突,通過對藍旗充氣活動的思考分析,知道了“空氣占據空間的大小可以變化。” |
播放視頻過渡,問:塞子塞住的,瓶子里空氣占滿的,為什么還是有幾滴液體進去了? 這里有個癟的籃球,請一位力氣大點的同學給它充氣。為什么籃球鼓起來了?等空氣充滿籃球的空間后,問:現在還能打進空氣嗎?讓該生繼續打氣,問:籃球有沒有變大?空間大小不變,原先空氣已經占滿了,居然還能充氣進去,怎么回事? 把放剪貼板的內容復制到空白頁面,把學生的回答進一步總結,板書:空氣占滿了還能加進去,說明空氣能被壓縮。如果現在把籃球變大,空氣的體積也會變大,自動充滿空間,說明:空氣占據空間的大小可以變化。 |
視頻中進行了截去和放慢處理,聚焦到“為什么還是有幾滴液體進去了?”這一容易被忽視的現象,進一步引起孩子的認知沖突,激發學生學習探究的欲望。 教師把上一環節討論的結果粘貼到新頁面,引導學生回顧之前所學的知識,并在現有認知基礎上形成新的認識,使學生的思維層層遞進,形成一個良好的知識架構。 |
|||
四、實際應用,課堂小結 | 22’37”-38’10” | 通過觀看“空氣在生活中的應用”視頻,使學生直觀形象的把所學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體會生活中處處有科學。 | 了解空氣特點在生活中的用途,最后,由學生互相補充總結本節課所學內容。 |
空氣能占據空間并且占據空間的大小可以變化,這一特點在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呢? 觀看視頻 學生小結本節課所學。 |
視頻的播放,讓學生進入更加直觀豐富的生活情境,加深對空氣特點的印象和理解,體會生活中處處有科學。 在學生總結過程中,把剪貼板中的板書復制過來,回顧之前所學,再根據學生總結進行補充,結束本節課的學習。 |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