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我國的社會保障
所屬欄目:高中政治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統編教材高中政治必修2《經濟與社會》第二單元第二框(省賽)《我國的社會保障》(吳秋怡)淮北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我國的社會保障》教學設計
課程基本信息 |
|||
學科 | 思想政治 | 年級 | 高一 |
授課教師 | 吳秋怡 | 學校 |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學 |
課題 | 《我國的社會保障》 | ||
教材分析 | |||
本課是統編教材高中政治必修2《經濟與社會》第二單元最后一課第二框。從單元大概念看,第二單元介紹了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教學主題就是“經濟高質量發展,人民幸福感提升”。第三課介紹經濟發展,落腳生產環節,第四課講成果共享,落腳分配環節。本框是對前一框“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中再分配的進一步闡述,作為再分配重要形式——社會保障是促進社會公平的重要途徑,直接影響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落腳到經濟發展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本框的核心概念是社會保障體系,分解后重要概念包括內容、作用、措施。 | |||
學情分析 | |||
從知識經驗來看,學生在初中和第一框已經了解了我國的收入分配,尤其是再分配的基本內涵,這就為本節課理解社會保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從生活經驗上看,學生對五險一金、低保救助等概念有所耳聞,但僅停留在經驗層面,還未上升至理性認識。從心智與能力上看,高一學生具有一定的觀察和邏輯思維能力,能夠在分析社會現象中提升能力和素養。 | |||
教學目標 | |||
1.能力素養目標 (1)政治認同:探究我國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意義和措施,增強對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認同感(水平1) (2)科學精神:認識到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是根據我國的國情、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水平2) (3)法治意識:了解我國依法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水平1);通過學習逐步增強權利和義務意識(水平2) (4)公共參與:針對我國社會保障存在的問題,提出合理化建議,增強參與感;積極參與社會保險(水平2) 2.知識目標 (1)闡釋我國社會保障的內容,及其所對應的地位和作用 (2)了解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發揮的作用 (3)理解我國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措施 |
|||
教學重難點 | |||
1.重點:我國社會保障的基本形式與功能 了解社會保障的基本形式與內涵是學習整節課的基礎,為進一步理解社會保障的功能以及完善措施進行知識鋪墊。這里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處理,整節課從社會保障的形式開始講起,學生通過課前調研尋找身邊的社保,了解社保的形式,將感性認知上升為理性認識;通過呈現表格并糾正錯誤,自主建構關于社會保障基本形式的知識體系。 在社會發展的進程中,社會保障具有穩定功能、調節功能、互助功能等多重功能,理解社會保障的功能是本節課的重點,利于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與制度自信。這里對社會調研的成果進行深入挖掘,學生通過采訪視頻了解教育救助的相關情況,借助學生的身邊事將社保的功能具象化,以此幫助學生理解,再由微觀上升至宏觀,引導學生理解社會保障的功能。 2.難點: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措施 在新時代背景下,如何完善我國的社會保障是本節課的難點,尤其在保障公平權益和提高保障水平方面,學生理解的難度較大。針對這一難點,設置了程度型辯題“社會保障的發展應更注重公平還是水平?”學生在思辨與爭論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由此引導學生辯證思考,培養理性思考能力與科學精神,求同存異,做出綜合判斷,正確把握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措施,培養政治認同。 |
|||
教學方法 | |||
議題式教學法、合作探究法 | |||
教學過程 | |||
課前調研:分別走進家庭、校園、社會、網絡進行調研,搜集社會保障相關信息。 【設計意圖】:通過實調查研究了解社會保障,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將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融合,培養公共參與意識,讓教學更具深度和廣度。 導入:從古至今,社會保障意識深深的影響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早在漢代就有“老有所終,壯有所用, 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記載。時至今日,社會保障的發展現狀如何?今天我們就帶著疑問,通過調研的學習方法一起走進我國的社會保障。 ![]() 【設計意圖】:通過古詩文帶領學生進入情境,培養文化自信;由古及今引發學生對當今社會保障的關注,由此開啟全篇。 議題:如何從社會調研中品味社會保障的安全感 環節一:織密保障網,繪就福祉圖——尋·安全網形式幾多 【走出課堂,探索新知】 情境:假期里,為了探尋社會保障的面貌,同學們走進了社會這個大課堂,開展了各種形式的調研活動,首先通過一段視頻來看看同學們的調研成果。(觀看調研視頻) 任務1:你從調研成果中發現了社會保障的哪些形式? 任務2:大家一起來找茬。通過課前預習,同學們將社會保障的形式歸納總結成表格,但是表格中有幾個錯誤,請大家一起來找茬并且糾正,看看誰找的又快又準。 知識:社會保障的基本形式與內涵。 【設計意圖】: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處理,從我國社會保障的構成開始講起。學生通過預習與糾錯,自主建構關于社會保障基本形式的知識體系;通過尋找身邊的社保,將感性認知上升為理性認識,激發學生的政治認同與制度自信。 環節二:夯民生之基,享廣廈之蔭——議·減震器功能幾何 【充實調查,深化理解】 情境1:校園調研:采訪校園資助中心負責人(觀看視頻) 任務1:(1)結合采訪視頻,找一找助學金的資金來源。(2)談一談發放助學金給學生帶來了哪些影響?(3)分析國家開展教育救助對社會發揮的作用。 評價與總結:(1)社會保障是精巧的“社會減震器”——化解生存危機,當人失去收入來源而面臨生存危機的時候,就會大大增加社會的不穩定因素,所以國家要通過提供物質和服務等形式來保障人們的基本生活權利,滿足社會成員對安全和發展的需求,有利于緩解甚至消除社會震蕩和潛在風險,進一步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與健康發展。(2)教育中的差距、不平等容易引發一系列的社會矛盾和沖突。我們常說,教育是阻隔貧困在代際之間傳播的有效手段,所以通過助學金的發放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順利完成學業,還可以調節不同學生之間的利益關系,讓每個學生都能平等的接受教育,促進教育公平的實現。 知識1:社會保障的功能:化解生存危機,保障生活權利,維護社會穩定;調節利益關系,化解矛盾沖突,促進公平正義。 【設計意圖】透過現象看本質,深入挖掘調研成果。采用學生熟悉的校園情境,從學生個人到社會教育事業,通過序列化問題設置,逐層遞進、深化理解。再從微觀到宏觀,由教育救助的功能上升至社會保障的功能,培養政治認同感。 情境2:文獻調研:《社會救助法》草案;《社會保險法》 任務2:朗讀法條,思考社會保障還有什么功能? 評價與總結:國家鼓勵在構建社保體系的過程中形成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社會風氣,我們在享受權利的同時,也要積極的參與到社保工作去,承擔相應的責任,橫向上看,這是社會各方相互幫助的體現。再如養老金的領取,雖然養老金在個人賬戶中累積,但我國實行個人帳戶與社會統籌相結合的機制,事實上就是國家通過再分配,將我們現在繳納的養老金部分提供給現在需要提取的老年人,等我們到達法定退休年齡時,同樣可以享受,縱向上看,這是代際之間的互助,是將養老風險分攤到國家、企業和個人身上。 知識2:社會保障的功能:通過風險分攤與責任共擔,發揮社會互助功能,通過自助與他助,推動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設計意圖】通過多樣的調研形式深化對社會保障功能的理解;通過朗讀法條,了解法律政策,增強法治意識。 環節三:兜民生底線,促穩步發展——探·促完善路在何方 過渡: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國的社會保障事業快速發展,尤其在十三五期間,我國社保事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不僅改善了百姓的生活,更助推著社會的進步。 【發現問題,啟迪思辨】 情境:有成就也有挑戰,隨著主要矛盾的轉變,人們對美好生活和社會保障的期待也越來越高。我國的社保體系究竟該如何完善呢?針對如何完善我國社保體系,有的人認為應該強調全民性和公平性,而有的人則認為應該增加政府投入不斷提高社會保障水平。 任務:辯論:社會保障的發展應更注重公平還是水平?(包括立場陳述和自由辯論環節) 評價與總結:社會保障的發展應更注重公平還是水平,這要辯證的看待。離開水平空談公平會導致普遍貧窮,離開公平談水平會挫傷人民積極性。總之,我國要建成以人民為中心的,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 知識:完善社會保障的措施。 ![]()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辯證思考,培養理性思考能力與科學精神,求同存異,做出綜合判斷。學生在求同存異的基礎上可能會產生主觀評價,教師始終堅持價值引領,實現“開放性與導向性的統一”,培育政治認同素養。 【有為青年,砥礪前行】 情境:五十年后,你的養老生活是怎樣的?你會為之做何努力? 評價:習總書記曾說“幸福是奮斗出來的”,美好的生活需要我們通過勞動來實現,理想的愿景也都是建立在制度越發完善與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之上。 ![]() 【設計意圖】:通過時光暢想,讓學生構畫養老生活,引導學生將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相連,激發學生對社會保障發展前景的自信,培育政治認同與公共參與素養。 【未來已來,前路可期】 最后,我們不妨回望過去,群眾的笑臉是對社保工作最好的褒獎;展望未來,我們終將建立起以人民為中心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保障體系,保障項目日益完備、制度運行更加有序、保障水平穩步提高,我們堅信人民群眾也將體會到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未來已來、前路可期! 【設計意圖】:情感升華,培養制度自信,增強政治認同感。 |
|||
教學思路 | |||
![]() |
|||
板書設計 | |||
|
|||
作業設計 | |||
在網上查閱資料,查找“十三五”期間我國社會保障所取得的成就并展示成果。 | |||
教學反思 | |||
本節課通過調查研究的方法,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組織引導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探索、思考、建構社會保障的相關知識。注重從學生實際出發,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通過深入挖掘學生熟悉的教育救助來引導學生思考社會保障的作用,以此突破難點。通過設置程度比較型的辯題,構建兩難情境,在立場陳述與自由辯論中提升學生發散思維與辯證思考的能力,最后通過教師的點評與總結,堅定價值引領,實現“開放性與導向性的統一”。在活動型課程開展過程中,學生動態生成的資源是進行價值觀教育的重要契機,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注意抓住契機、及時引導,不斷積累經驗,增強思政課的感染力。 |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