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鴻門宴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1《鴻門宴》(第三課時)公開課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1《鴻門宴》(第三課時)公開課
《鴻門宴》(第三課時)公開課教案 上饒中學凌云年級 語文組 劉欣茹
指導老師:張明天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掌握重點實詞“呼”、“立”、“誅”、“殺”、“破”,虛詞“得”。 (2)了解《史記》和司馬遷的春秋筆法和互見法。 2、過程與方法:
學習用細節對比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品味精煉生動的語言。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司馬遷對項羽悲劇性格命運的揭示,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公正客觀地評價人物形象。
在以上教學目標中,知識與技能目標,從文言實詞虛詞入手關注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過程與方法目標,做到了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和個性特征;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則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形成正確引導,公正客觀地品評人物。 (二)教學重點:
掌握重點實詞,虛詞,學會用細節對比手法分析人物形象。 (三)教學難點:
理解司馬遷對項羽悲劇性格命運的揭示,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公正客觀地評價人物形象。
(四)學情分析:
第一課時對司馬遷和《史記》的文學常識進行了介紹,讓學生通讀課文,自行疏通了全文而且讓他們標出故事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與尾聲。第二課時重點分析了劉邦集團中的張良、樊噲人物形象,項羽集團的范增、項莊人物形象。有了這兩個課時的鋪墊,學生對《鴻門宴》全文內容已經有了比較清晰的理解。這節課就通過品味精練生動的語言,再通過《史記》中的其他篇目互見補充故事情節,通過引用名家言語不同角度客觀公正地對項羽的評論,在司馬遷的“春秋筆法”中探尋項羽感動司馬遷并且被他寫入帝王本紀的原因。透過文字看到司馬遷在飽含深情地寫項羽,教師在綜合各家之言后對“誰是英雄”這一問題得出自己的結論。
(五)教學過程:
一、情節概括,引出話題
屏幕顯示“煮酒論英雄”圖片。 師:這是《三國演義》里面的著名片段——煮酒論英雄,“天下英雄唯汝與孤耳”,劉備與曹操之間的斗爭是英雄與英雄間的斗爭。而歷史學家劉啟良在《中國文明史》中指出,劉邦和項羽間的楚漢之爭是“狐貍同獅子的斗爭,是小人同君子的斗爭”,你們怎樣認為?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鴻門宴中“誰是英雄”的話題。 師:一場驚心動魄的鴻門宴,多少英雄豪杰俱登場。劉邦和項羽,這兩位豪杰在鴻門宴上上演的是一場“兩虎相斗”的好戲。大家能不能用一個帶“虎”字的成語概括項羽在鴻門宴上的所作所為。 生1:放虎歸山。
師:那劉邦呢? 哪個帶“虎”字的成語可以概括? 生2:虎口脫險。
二、品評人物——劉邦篇 師:能虎口脫險的劉邦肯定有極大的智慧,我們通過文言實詞和文中的幾個細節來探究劉邦的性格。(一課一研:文言實詞和細節解讀人物) 1、君安與項伯有故? 師:張良沒有聽從項伯逃跑的建議而是“具告沛公”后,劉邦急切地連續詢問“為之奈何”。當張良出主意“請往謂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時,在這樣危急的時刻按理說應該是關注退敵之策,劉邦怎么還有閑情問“君安與項伯有故?” 生3:一聽張良提到“項伯”,立刻就改變了關注的對象。這一句話,表露的是劉邦當時的第一反應,將劉邦細心機警的性格很傳神地寫了出來——對所有的人,哪怕是自己的近臣,他都心存戒備,尤其是在這種緊要關頭。劉邦的這一表現,恰與項羽的胸無城府,愛慕虛榮,為了 “面子”竟然將親己的“曹無傷”和盤托出的做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2、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師:這是張良“要項伯”之前,劉邦給張良的指令。這個祈使句可謂人物的本色語言。
君為我呼入。呼,就是喊,在這里有“召”、“喚”的意思,帶有隨意性,缺少禮貌、 尊重的意味。“君為我呼入”,可以譯為“你給我把他叫進來”。一個“呼”字, 寫出劉邦言語的粗俗。
“得”譯為“必須”解釋為“非他不可,沒有選擇性”;如果譯為“可以”解釋為“權宜之計”。(一課一研中重要文言虛詞)那么,在這里取哪個意思更符合作者意圖?
生4:對項伯“兄事之”,絕非出于劉邦內心的強烈愿望,在劉邦眼里“兄事之”只是一種權宜之計,體現劉邦的虛與委蛇,但是在大難臨頭時也能能屈能伸。 3、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
師:在鴻門宴之初,項羽就說出了劉邦軍中的告密者“曹無傷”的名字,而劉邦始終不動聲色,好像早已把 “曹無傷” 忘掉了似的;直至從小路逃回自己的軍營,才“立誅殺曹無傷”。這一“伏筆”的寫法,體現了劉邦怎樣的性格特點? 生5:劉邦沉得住氣、 工于心計的特點。 師:更巧妙的是“立誅殺” 三個字。“立”,寫出劉邦性格的果斷。對于內奸,決不姑息。但“無緣無故”、無聲無息地殺死曹無傷恐怕不妥,因此用了“誅”的辦法。《論語》里孔子罵大白天睡覺的宰予的時候就有“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誅:《說文》 ,討也。從言,朱聲。它的本義是譴責、聲討(一課一研中重要文言實詞)。也就是說劉邦詩怎樣處置曹無傷的? 生6:先公開譴責曹無傷的背叛,再把曹無傷給殺了。公開地大張旗鼓地處置了內奸曹無傷。這起碼有兩層意義:一、劉邦做事周密,注重事情的輕重緩急。首先必須清除內奸,因為堡壘最容易從內部被攻破(生躍躍欲試地插言:曹無傷和項伯給了劉邦正反兩方面的教訓);二、對待內奸絕不手軟,公開殺掉曹無傷,以儆效尤,震懾其他存有二心的人。 師:分析得很全面。“誅”解釋為“殺”的時候,一般指殺死有罪之人。這里的
3
“誅”,就是先問罪,然后執行斬刑。那么,該給曹無傷問個什么罪呢? 生7: “通敵罪”。 師:“通敵罪”就把劉邦自己的圖謀給坐實了。可以推測,此時該是問曹無傷“離間”罪(今者有小人之言,令臣與將軍有郤),如此就既除掉了內奸,又“維護”了與項羽的“團結”,可謂一箭雙雕。從這個角度去理解,也就更能讓人看清楚劉邦老奸巨猾的特點。甚至還能進一步作如下推測:劉邦正是把在鴻門宴上所受的窩囊氣統統撒在了曹無傷身上,才有了“立誅殺”這樣痛快淋漓、當然也充滿智慧的行為。 師(總結):通過文中的幾處細節,我們看到一位怎樣的劉邦?一位能屈能伸、沉得住氣、做事周密果斷充滿智慧卻又工于心計、虛與委蛇、老奸巨猾的形象。 三、品評人物——項羽篇 師:(1)我們再通過課內幾處細節分析項羽。 師:宴前曹無傷告密時項羽是什么態度? 生1:“為擊破沛公軍”,“破”,表現項羽的光明磊落,想在戰場上和劉邦較量。 師:當項伯鸚鵡學舌地將劉邦的話轉告給項羽時, 他壓根兒就沒追問一句:“您如何得知?”,項羽竟然干嘛?
生2:他不會想到項伯已經將他的軍事計劃泄露出去了,反而傻呼呼地承諾善待劉邦:胸無城府,仁義。
師:宴中范增多次舉玦暗示項王、項莊舞劍時項伯以身翼蔽之,項羽的表現是? 生2:默然不應,熟視無睹,不屑去刺殺劉邦,體現出他的剛愎自用,乏政治遠見。
師:當樊噲闖帳時,項羽又有哪些舉動?
生4:不僅賜樊噲酒還有彘肩,體現出他的坦蕩爽朗。聽完樊噲一番漂亮話后竟是未有以應,體現出他的寡謀輕信,喪失判斷力。 師:他如何處理劉邦的禮物?
生5: 置之坐上,體現他的自矜功伐、豪爽直率。 師:( 2 )拓展延伸,除了課文以外,你還知道項羽的哪些事?從中可以看出項羽怎樣的性格? 生6:(秦始皇游會稽,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霸氣驕橫 VS高祖常徭咸陽,縱觀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胸有城府) 生7:(當項羽終于逃到烏江,烏江亭長正停船靠岸,等著項羽,他對項羽說:“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原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此時的項王不僅感到大勢已去,而且烏江亭長的話恰恰深深地刺激了他,于是他笑著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 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 江東的父老鄉親將八千子弟托付給自己,現在他們全都戰死沙場,自己一個光桿司令回到家鄉,如何面對父老鄉親?這就是項羽下定決心慷慨赴死的原因。無顏見江東父老,這是項羽的內心世界中強烈的知恥重義的情感的自然表露。寧愿站著死,也不愿跪著生,這是項羽悲壯生死觀的體現。
“脫身獨騎,與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人持劍盾 步走“”:脫身獨騎四人持劍盾步走,體現了一種君臣關系。當時情勢危急,劉邦獨騎留四員大將持劍盾步走,可以保護他。按理說,要逃離這是非之地,當然是越快越好,一起騎馬。四人持劍盾步走這雖然不合常理,但卻完全合乎劉邦的性格。此時,逃離了“鴻
4
門宴”的劉邦雖然“驚慌”但并未完全“失措”。盡管順利逃了出來,但內心依然十分擔心:他擔心項羽會帶兵追殺;他更擔心在項羽追殺過來的時候,沒有人保護自己。一句話,他最怕的是,在項羽追殺的過程中,如果樊噲等四人也騎馬飛奔,就有可能跑得比自己還快,那么最終送命的就只可能是自己了。因此,劉邦這才“匠心獨運”,安排這四員猛將“持劍盾步走”,將這四人置于自己身后,與自己保持一段距離,其真實的目的是寄希望這四員猛將在項羽追殺過來的時候能夠拼死抵抗一陣,為自己贏得逃跑的時間。
其實,從史料記載來看,樊噲等四人不僅是劉邦的心腹大將,更是可堪大任、為了劉邦可以置自己性命于不顧的猛士。就如紀信,他在滎(xíng)陽城被圍時設計假扮劉邦出城投降,讓劉邦得以逃脫,而自己卻被項羽活活燒死。在這里,“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劉邦,其貪生怕死、狡詐多疑、置手下將領生死于不顧的面目昭然若揭。)
師: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
斬殺不肯及時救趙的上將軍宋義。
以勇冠三軍、破釜沉舟之勢擊敗秦軍主力。 秦降兵不服,下令楚軍坑秦卒二十余萬人。 殺秦降王子嬰,屠咸陽,燒秦宮,火三月不滅。
生8:通過這些資料,我們看到項羽有仁愛的一面,也有殘暴的一面。 師:韓信念念不忘劉邦“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生9:通過這些資料,我們看到劉邦知人善用,很會得人心。 四、智慧探究——誰是英雄?
師:劉邦是天才的政治家、戰略家, 他高屋建瓴、運籌帷幄, 能用人, 有良好的方針政策。
而26歲時就威震天下,功成名就的西楚霸王項羽,身上有濃重的貴族氣息,他坦蕩,重情重義,武勇千古無二,用兵如神,仁而愛人,寧死不給江東帶來戰亂,面對困難,巨鹿破釜沉舟,3萬對56萬,28人仍然勇往直前,身先士卒,無所畏懼那種精神。悲劇英雄,或者失敗的英雄,烏江自刎,他要用他的死來殉自己的事業, 來殉自己的部下, 來殉一切曾經支持過自己、 擁護過自己的千千萬萬人民大眾, 也包括兩千年來讀這段歷史的百萬千萬讀者; 有了這段話就使項羽的最后戰死成為了一種自覺的有意義的行為, 這就是司馬遷所說的“死有輕于鴻毛, 有重于泰山 ”,至少給人的感覺上是這樣的。項羽的歷史地位所以能如此高, 項羽的形象所以能如此令人喜愛, 關鍵在于司馬遷的這篇文章。或許在司馬遷眼中, 項羽是一個失敗的英雄, 而劉邦就是一個成功的流氓。在你們心中,誰是英雄? 生展開討論
(汪博宇)生:我認為項羽是英雄。首先,他重情義。烏江自刎,其實他完全可以逃走,但是他沒有。而是“悲歌贈美人,寶馬贈亭長,身軀贈故人”,也是很有尊嚴地死去,他是一位寧愿站著死也不愿跪著生的英雄。其次,他信守諾言。鴻門宴上,許諾項伯善遇沛公,于是義釋劉邦。再次,我并不贊同劉老師你所講的項羽胸無城府。據我了解,司馬遷寫的《樊酈滕灌列傳》中一語道破玄機“項羽亦因遂己,無誅沛公之心矣”,也就是說項羽并不是一位有勇無謀的人,只是
5
文中并沒有把這場鴻門宴背后項羽不殺劉邦的真實原因點出。最后,在我看來,項羽是一位真性情豪爽之人,不會像劉邦那樣為了奪取天下不擇手段,而且他最后“良弓盡,飛鳥藏”„„(越說越激動,贏得全場聽課老師的掌聲) (汪弘佚)生:雖然大家都傾向于項羽是英雄,但我還是認為劉邦是英雄。第一,劉邦是市井出身,不同于項羽是貴族后裔。項羽的出身讓他一路都是在掌聲歡呼聲中走過來的,在他的字典里從來沒有輸字,也沒有怕字。他的這種出身讓他內心有著強烈的自負心理,所以當垓下之圍,八千江東子弟無一人生還時,他是痛苦的,因為他沒有勇氣面對這種巨大的落差。更因為他的那種自尊心,讓他無法忍受這種結局,所以他選擇自刎其實恰恰是他心理承受能力差的表現。而劉邦打小就和平民老百姓相處的很好,深諳在亂世和各色人物打交道所需要的手段,所以韓信能夠在劉邦軍營發揮自己才華,也得益于劉邦的這種平民出身。第二,項羽是一位二十多歲的有著濃重貴族氣息的驕傲自負之人,劉邦卻親切多了,他面對挫折時能夠有強大從容的心去應對。第三,從用人角度看,明顯的劉邦比項羽厲害多了。項羽有一范增而不用,后被劉邦手下設計離間了項羽和范增最后讓范增慘死在路中。但是劉邦在那種起點很低兵力很少,斗力不夠的條件下竟然能夠和項羽的40萬大軍相斗,這是得有多大的能力,扭轉局勢。從這一點看,我認為劉邦是大英雄。
師:風云際會中,我們需要的是到底是率真還是謀略? (西方文明一開始就認為英雄未必是完美的,希臘神話中的英雄幾乎都不是諸葛亮這種足智多謀的,而是富于青春的蠻力,敢于挑戰天神,同時有著自己的弱點,并常常為這蠻勇和弱點喪了性命,但他們仍然被視為英雄如阿喀琉斯。) 五、結束語
師:以世俗的成王敗寇評價標準看,劉邦是英雄;可是用人格價值體系來評估,項羽身上很富有光彩的一面如英雄氣概、光明磊落、重情重義也讓人欣賞,項羽也沒有輸。貴族氣息濃重的項羽不屑小計謀是真誠的,他夢想用他所崇尚的武力去解決一切問題,最終項羽用性格的筆為世人書寫下了只屬于他的人生篇章,算是一種對自己的薄奠。無論是獨夫的剛愎自用還是英雄的顧盼無奈,無論是力能扛鼎拔山,還是烏江別姬自刎,光照至今的永是夕陽般的英雄末路的輝煌與悲壯。 劉啟良認為楚漢之爭是一場“狐貍同獅子的斗爭,小人與君子的斗爭”,項羽有人性閃光點,風云際會中,真性情很重要,但政治上講究的是謀略。所以,劉邦是英雄,項羽也是英雄,只不過是標準不同,英雄無定論! 六、作業:
1、文本質疑“劉邦的百余騎下落?”、“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這么長時間機警的范增怎么沒有覺得蹊蹺呢?
2、以“我心目中的項羽為”話題談談你心中的看法。
課后反思:
這節公開課學生很給力,汪博宇和汪弘佚兩位同學的精彩發言為我的課堂增添了亮點,也是很詫異的,沒想到他們倆表現這么優秀。不足之處:1、上課緊張,畢竟第一次參加這么大型的比賽,還是很稚嫩,緊張的在板書時寫了錯別字;2、對學生的回答我的點評不夠到位,很不足;3、全文結尾時,草草結束,因為看到后面同事舉牌提醒離下課只有5分鐘時很慌張,硬生生地把汪弘佚很精彩的總結給打斷了,導致自己原本精心準備好的結尾詞也被帶過,很遺憾!
6
劉欣茹老師公開課點評 點評人:張明天
1、教學目標明確,整節課能緊緊圍繞中心。 2、師生互動佳。教師有激情,學生不乏熱情。 3、教態自然,肢體語言豐富,感染力強。
4、以課文中劉邦、項羽的形象分析為綱,以課本名句為線,外引據成面,挖掘“楚漢之爭”中“鴻門宴”的深層主題。有廣度,以拓展學生知識面,不囿于課本;有深度,以延伸學生思維,不停留于表面。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