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燭之武退秦師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一《燭之武退秦師》第二課時-清華附中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一《燭之武退秦師》第二課時-清華大學附中
《燭之武退秦師》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者基本信息
姓名 孔冰 學校 清華大學附屬中學永豐學校
教學設計基本信息
課題 燭之武退秦師 年級 高一 模塊 必修二 教科書版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
學習主題
課內文言文學習
1.整體設計思路
2.目標設計
1、把握文章的敘事脈絡,分析燭之武的說辯藝術及其具備如此高超說辯藝術的深層原因。 2、分析血肉豐滿的人物形象,汲取古人智慧,潛移默化的滲透“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
3.學習內容分析
教學內容及結構分析:
《燭之武退秦師》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單元中的第一篇文言文。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單元的三篇課文均屬于古代敘事散文,寫人記事生動形象。
《燭之武退秦師》選自《左傳》,語言淺顯,內容生動有趣,情節波瀾起伏,篇幅較短。本文的學習,除了實現學生“閱讀淺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之外,重點放在了引領學生分析燭之武高超的說辯藝術及原因,進而掌握燭之武的人物形象上。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更好的促成語言建構與運用,獲得思維能力的發展和品質的提升,并通過文本的深入解讀,實現文化的傳承與理解的核心素養。
課時安排:1、熟讀課文,疏通文意,以小組合作、全班交流的方式完成本文常見文言實詞、虛詞、句式等文言現象的學習,并了解《左傳》的基本常識。(第一課時)
2、分析燭之武的說辯藝術及其具備原因,進而分析燭之武的人物形象。(第二課時) 本節課為第二課時,重在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文化傳承與理解的核心素養的培養。
教學重點:分析燭之武血肉豐滿的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1、分析燭之武高超的說辯藝術。 2、分析燭之武血肉豐滿的人物形象。
4.學情分析
閱讀文本, 整體感知 (朗讀溫故)
以文章題目為切入點,走進故事(圍繞“退”字,分析燭之武是如何“退”秦師的)
以故事為依托,走進人物(燭之武的大義、大勇、大智),滲透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
以設問引領為要法,師生互動,進一步訓練學生的思辨能力
2 / 5
基礎點 1、 初中三年,學生初步打下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礎。 2、 我校雖屬山后學校,但我所教班級學生層次相對較好。經過日常教學的激發、引導,學生基本具備了一定主動表達、思辨的能力。 障礙點 1、 經開學問卷調查,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有一定的畏難情緒,普遍認為文言文枯燥難懂,缺乏現實意義。 2、《燭之武退秦師》知識繁多、敘事詳備、人物形象豐富多元,學生深入理解、領悟起來仍有一定困難。 突破點
1、通過小組合作探究、交流互助的形式打破文言學習的枯燥感,實現文言基礎知識的學習和掌握(第一課時) 2、通過教師設問、逐步引領的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領學生實現對文本的深入探究。 3、在文言文教學中,努力尋找文本與學生情感態度的生發點,讓學生能夠真正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
5.教與學的過程設計
步驟1
閱讀文本,整體感知(朗讀 溫故) 導入,齊讀課文。 設計意圖:
誦讀,是文言文學習的金鑰匙。反復誦讀,強化學生對誦讀重要性的認知,也是對文本的一個有效回顧,為本節課后續的分析做好鋪墊。
步驟2
以文章題目為切入點,走進故事。圍繞“退”字,重點分析燭之武是如何“退”秦師的,以及燭之武高超說辯能力背后的。
1.課文講述了一個什么故事?題目之中哪一個字最為關鍵? 2.燭之武退秦師時,鄭國面臨何種處境?(晉侯、秦伯圍鄭)
3.如此危急形勢下,燭之武是如何“退”秦師的?結果如何?請閱讀第三段,思考并運用原文回答以下三個問題:
⑴若亡鄭,會給秦國帶來哪些利或害? ⑵若舍鄭,對秦國又有何影響? ⑶對秦國而言,晉國是敵還是友? 明確——亡鄭之弊:
①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
②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
——舍鄭之利: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敵友之辨:
①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
②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結果:秦伯悅,與鄭人盟;晉國撤兵回國。
3 / 5
4.燭之武為何能夠具備如此高超的說辯才能?
補充鏈接:我們身邊的“燭之武”——中國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主任委員傅瑩 設計意圖:
第一課時后,我與學生進行過交流,學生最感興趣的是“燭之武是如何說服秦伯的”的問題。從學生有疑處出發,解決學生真正想知道的問題,是我一直努力的教學目標。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我設計了三個大問題。
問題一重在引領學生整體把握文本,理清敘事脈絡,感受《左傳》“工于記事”的特點。
問題二的設計目的在于訓練學生提取信息能力,為即將展開的重點分析部分創設情境,讓學生于情境中更好的還原走進文本。此部分會補充鏈接《孫子兵法》中“十而圍之,五而攻之,倍而分之”的文化知識,讓學生充分認識到鄭國當時的危急形勢,加深學生對燭之武說辯藝術的欽佩之情,并為步驟三中分析燭之武形象做好鋪墊。
問題三是本課難點所在。這個問題對于我的學生來講有一定的難度。如果直接這樣拋給學生,會讓學生感覺無從下手。因此,在此問題下,又設計了三個子問題,以便為學生的深入理解搭設臺階。
三個子問題的設計希望能達成以讀促思、文本自足,用問題為學生搭設臺階,激發興趣,逐層深入的效果。設計意圖是希望學生在思考交流完成三個子問題的過程中訓練自己的語言運用和思辨能力:通過誦讀、準確提取信息、熟練翻譯文言語句的方式,理清燭之武的說辯技巧:高明的心理戰術、知己知彼的以利相誘和精彩的外交辭令。最終,秦國與鄭國結盟,晉國退兵,燭之武“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解救鄭國于危難之中。
問題四的設計一方面是為了引導學生不要只停留在燭之武高超說辯藝術的表面,而是能訓練深入探究問題背后深層原因的思辨能力,明確說辯藝術的背后體現出的是燭之武深厚積淀、厚積薄發的大智慧;另一方面是為接下來燭之武人物形象的分析起到一個過渡、銜接的作用。
在此環節,尋找學生情感生發點,鏈接補充中國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主任委員傅瑩的相關資料與文章,讓學生感受身邊“燭之武”的魅力,發掘文言作品的現實意義。
步驟3
以故事為依托,走進人物。引領學生感知燭之武“大義、大勇、大智”的精神品質。 燭之武的“大智慧”讓我們贊嘆、傾慕。請借鑒剛剛分析燭之武“大智”品質的分析思辨方法,再次品讀課文2、3段,找一找燭之武還有哪些品質觸動了你?
請以文本為依托,以“燭之武,我欣賞你┄┄”或“燭之武,我佩服你┄┄”的句式為開頭,說一說你心目中的燭之武。
補充鏈接:1.在馮夢龍的歷史小說《東周列國志》中,燭之武的名字被寫作燭武。小說中他是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終得不到升官,在鄭國一直擔任“圉政”(養馬的長官),大概相當于《西游記》里所說的“弼馬溫”吧。被舉薦使秦時,已年過七十,“須眉盡白,傴僂其身,蹣跚其步”。
2.古城墻一般高二十米左右,至少相當于今天的五層樓高。 設計意圖:
“借助語言文字,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成熱愛中華文化的感情,提高道德修養,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強為民族振興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這一環節設計的主要意圖。
通過引入傅瑩的故事,讓學生感受到燭之武的形象并非那么遙遠,情感觸發點逐漸
4 / 5
生成;補充《東周列國志》中的鏈接材料,是為學生更加全方位了解人物形象搭設臺階,幫助感受燭之武“大義”和“大勇”性格魅力;同時,該環節沒有直接讓學生總結燭之武的性格特點,而是選用了加入自我理解的口頭表達的形式,是為了更好的訓練學生使用語言文字的能力,于訓練學生思辨能力的同時,實現學生語言的建構與運用。
步 驟 4
以設問引領為要法,師生互動,進一步訓練學生的思辨能力。 (一)必做作業:
根據課上對燭之武人物形象的分析,以“燭之武,謝謝你教會了我”的句式為開頭,寫一寫燭之武所帶給你的觸動和啟發,不少于200字。 (二)選做作業:
請結合課本P17第三題,思考:秦師退兵是燭之武一人之力所致嗎?有人說,即使當時燭之武沒有去說服秦伯,秦軍也會退兵。你怎么看? 設計意圖:
作業分為了必做作業和選做作業,是為了給不同層次的學生以更多的選擇空間。 必做部分是課堂教學的延伸,通過激發學生通過文本聯系自身的反思、表達,于語言運用的基礎上,潛移默化地滲透“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選做部分更多是為了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加強程度較好的學生思辨能力的訓練,希望能夠借此提高學生思維的深刻性、靈活性、批判性、獨創性。
板書設計
燭之武退秦師 大智 大勇 大義
6.教學設計特色分析
個人風格分析:本人喜歡并擅長朗誦,教學激情飽滿,善于創設營造氛圍,故而課堂的設計中特別重視了反復的誦讀,從開始時的全文齊讀,到講解重難點時的揣摩人物意圖、讀出人物語氣等環節的設計,到人物形象分析時讓學生用一個句式的方式闡述對燭之武的看法,都較好的體現了個人風格。
7.實踐反思
1.生成性成果:我一直認為,教學設計最終是要為課堂和學生服務的。在按照教學設計具體實施的過程中,我曾一度糾結于是將燭之武的說辯藝術作為文本解讀的重點,還是以分析燭之武高超的說辯藝術為抓手,讓學生逐層深入的感悟燭之武血肉豐富的人物形象。通過對學生的了解,加之我個人的情感生發點,我最終選擇了將深入探究燭之武的人物形象作為我授課的終極目標。在授課的過程中,我加入了很多現實中的事例,用學生耳熟能詳的現代語言將燭之武代入學生的生活,切實讓學生有所觸動,有所思考,有所提升。
2.具體問題及改進措施:原計劃定于第二課時完成的目標,由于學生在品讀燭之武“大義”的品格特點時遇到了一定的障礙,所以通過結合文本閱讀、補充鏈接知識,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燭之武性格品質上多花了一些時間,最終三個課時完成了所有內容。以后在教學時間的安排與教學目標的實現上還需做更科學的規劃。
附:學生學習資源 資料卡片:
1.秦晉圍鄭發生在公元前630年。在這之前,鄭國有兩件事得罪了晉國:一是晉文公重耳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晉、楚城濮之戰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結果,城濮之戰以楚國失敗而告終。鄭國感覺形式不妙,馬上派人出使晉國,與晉結好。
2.十三經(十三部儒家經典):《詩經》《尚書》《周禮》《儀禮》《禮記》《周易》《左傳》《公羊傳》《谷梁傳》《論語》《爾雅》《孝經》《孟子》
3.傅瑩,蒙古族,內蒙古通遼人;北京外國語學院英語系畢業,英國肯特大學國際關系碩士研究生。曾任中國駐菲律賓、澳大利亞、英國等國大使,是中國第一位少數民族女大使、駐大國女大使。以善于溝通著。2013年3月4日任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新聞發言人。2015年3月4日任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新聞發言人。2016年3月4日任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新聞發言人。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主任委員。
微信分享文章《霸氣英文舌戰群儒,懟不到你算我輸!被這位真〃女神實力圈粉!》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