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詩三首,涉江采芙蓉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2》第7課《詩三首》—《涉江采芙蓉》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2》第7課《詩三首》—《涉江采芙蓉》
1
人教版《必修2》第7課《詩三首》——《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了解《古詩十九首》的相關文學常識。 2、過程與方法目標:(1)運用想象描摹詩歌中的藝術畫面,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2)通過聯想其他詩歌,抓住詩歌意象來解讀詩歌主旨,培養詩歌鑒賞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詩歌,通過朗讀和品析,體味詩歌中主人公高尚、純潔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運用想象描摹詩歌中的藝術畫面,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
2、教學難點:抓住詩歌中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體現的情調,意象所創設出的意境,意象的表達作用,以此來解讀詩歌主旨,培養詩歌鑒賞能力。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詩詞導入
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是全世界母親的節日,在這一天,我們常常會為母親送上一支康乃馨,以此表達我們的關心和祝福;此外,親友結婚,我們會送去百合,以此祝愿兩位新人百年好合。送花這種禮節是我們中國的傳統。古代送給最親愛的人的禮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銀珠寶,而是一枝花或是一棵芳草。采摘花草贈親朋這種舉動在古代詩歌中也常有出現。如:
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 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陸凱《贈范曄》
陸凱贈給朋友范曄的是代表江南春意的一枝梅花。
古人愛采摘花草贈人,今天,我們也來采一朵花,一起去《古詩十九首》中采擷一朵花,去聆聽一段愛情的吟唱。請同學們翻到第26頁,我們一起學習《涉江采芙蓉》(板書)。 二、了解文學常識
問:《涉江采芙蓉》選自哪里? 明確:《古詩十九首》。書注釋1。 補充:
1、《古詩十九首》包括了漢代無名氏創作的19首五言詩,《涉江采芙蓉》是《古詩十九首》中的一首。這些“古詩”并非只有19首,只是南朝梁國蕭統在編選《文選》時,將其中風格相近的19首詩合編在一起,題為“古詩十九首”,因此得以流傳,而其余的“古詩”也因此失傳。
2、蕭統,南朝梁國太子,謚號“昭明”,后人稱之為“昭明太子”。他當時就是在襄陽編選《文選》的,后人為紀念他編選《文選》,建樓臺紀念他,把樓臺就是現在留下來的北街入口的——昭明臺。
3、《古詩十九首》是五言詩成熟期的代表作,藝術成就很高,劉勰稱之為“五言詩之冠冕”。 三、朗誦詩歌,整體感知
1、師生齊讀。 明確:強調“遺”,讀作wèi,贈送。
2、在古代,詩歌,特別是詞,古人都是吟唱的,碰巧葉嘉瑩先生將《涉江采芙蓉》的調子傳了
2
下來,接下來,我來講這首詩用古人吟唱的方法讓同學們了解一下。請同學們在聽的時候思考一下,老師在吟唱的時候,停頓上有沒有什么特點?
朗讀指導:五言詩的斷句 :二三字格式,二一二格式。本詩采用二三字格式斷句,但是在朗讀的時候可以將第三個字適當延長發音時間。
3、五言詩斷句同學們了解了,那么我們請同學來試讀一下。 4、齊讀。
5、思考問題:詩中主人公采芙蓉的目的是什么?盡量用詩中的詞語回答。 明確:采芙蓉是為了“遺”遠方的“同心者”,“遺”“所思”。采芙蓉就是為了贈予所思念的人。 1、“芙蓉”的別名有:荷花、蓮花、菡萏、芙蕖、水波仙子、玉環、玉芝等。(為什么有這么多優美的名字?說明蓮花具有非同一般的特質。
過度:在初中,同學們曾學過一篇有關蓮的作品——周敦頤《愛蓮說》: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直,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蓮,花之君子者也。
總結:荷花是中國的傳統名花,淤泥而不染的高潔氣質,被人們稱之為是君子之花。出。 過度:詩中采蓮的詩句主要是哪幾句?——前四句。請同學們一起讀一遍,讀的時候請思考,這四句詩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怎么樣的畫面?
明確:采蓮圖。 四、賞析“采蓮圖”
1、前四句為我們描繪了一幅采蓮圖,那么請同學們發揮想象力,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這幅畫面。
提示:要想象描摹當時的環境(時間、地點、天氣等);想象主要人物的神情、心理、動作等并進行細致的描寫;用富于動作性、畫面感的詞及詩意的語言,營造富有詩情畫意的、優美的意境。
2、因為這是咱們的預習作業,下面請各同學展示你的成果。哪位同學愿意和我們分享? 3、學生展示后老師點評:這幾位學生的描述,讓我們仿佛看到一位女子孤單、憂愁、悵惘地立于船頭,正手拈芙蓉,仰望遠天,身后的密密荷葉、紅麗荷花,襯著她飄拂的衣裙,顯得那樣的孤獨凄清。采蓮時的美好畫面令人欣喜,但采到荷花后卻顯得那么的悲傷,這是以美好歡樂的采蓮背景襯托相思而不能見的憂傷,這很顯然是運用了?——反襯?——運用了以“樂景”襯“哀情”的手法。
板書:采蓮圖——以“樂景”襯“哀情”。
過度:接著的后兩句“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為我們有展現的是怎么樣的一幅畫面? 明確:“望鄉圖”。 五、賞析“望鄉圖”
1、是誰在望鄉? 明確:遠離家鄉的游子。
2、同學們看到“顧”這個字,什么意思?——回頭看;看的是什么方向?——家鄉的方向。“舊鄉”就是“故鄉”。但這兩個詞之間還出現了一個動詞——“望”,同學們思考一下它的效果。
昨夜西風凋碧樹, 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北宋)晏殊《蝶戀花》
3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
——(北宋)李覯 《鄉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馬致遠《天凈沙 秋思》
3、總結:此刻,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此刻,展現在他眼前的,是那綿延無盡的“長路”和那阻山隔水的浩浩煙云!這兩句只寫了“還顧望舊鄉”的動作,并沒有直接點明怎么“憂、愁、思”,但是一個“望”的動作,我們可以體會出游子形容憔悴,踽踽獨行,帶著無限憂愁,回望著妻子所在的故鄉。瞬間,痛苦的感情卻達到了極點,已令人斷了肝腸。痛苦的同時,又在徘徊,故鄉在哪里?“所思”在何方?
這樣就給我們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具有含蓄不盡、余味悠長的效果。
板書:望鄉圖——憂思斷腸。 六、賞析尾聯
1、來看最后兩句,我們一起朗讀一下,同學們從這兩句詩中讀到了什么?
明確:寫主人公由眼前的憂愁想到今后的生活。兩人彼此相愛,感情深厚,卻萬里相隔,天南地北,不能相聚相守,只能帶著對彼此的思念,憂傷地終老一生。
2、學生回答后師總結:在哀傷中孤獨地過完一生,這多么令人心碎!黯然的情緒真是令人銷魂! 3、學生再次齊讀全詩,讀出那種思而不見的憂傷之情。 七、自主探究 (一)探究主題
1、生從詩中找表達感情的字眼,并概括主題。 明確:“思”、“憂傷”。 主題:相思懷人。
2、問題:誰在思誰?有兩種說法:一種是閨婦思遠,一種是游子思鄉,也就是說詩歌塑造的抒情主人公是游子還是閨婦?聯系背景和詩歌的前六句談談你的觀點和依據。
明確:
(1)閨婦思遠:女子思夫。理由:芙蓉,諧音雙關,暗關“夫容”。所以,從這個角度看,我們感受到的是一個多情而憂傷的思婦的纏綿深情。
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 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
——南朝樂府《西洲曲》
(2)游子思鄉:旨在表現游子的苦悶、憂傷。聯系時代背景:東漢末年,一些中下層文人為了尋求出路,往往要離鄉背井,外出游學或游宦。他們長時間遠離家鄉,過著坎坷辛苦的生活,那顆疲于奔波的心又怎能不對那美好的故鄉無限懷想?想妻子,妻子想他,情之深,思之切。
3、學生回答后,師總結:
4
(二)藝術手法
這種跨越時空,大膽變換角色,馳騁想象,從對方寫起的手法從《詩經》開始就有。來看它的特點——主客轉換。特定情境下,詩人在抒發自己的某種情思時,不直接從自身寫起,而是想象對方此時此刻的情形,或先描述自身情形,突然調轉筆墨,描述對方情形,以便更深一層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并形成含蓄曲折的藝術效果。
這種創作思維對后人詩歌創作有極深的影響。如: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邯鄲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八、小結
這首詩在表現思婦與游子相思,抒發人間別離之感的同時,深沉流露的是對美好人生的憧憬,是對這種人生理想不能實現的嘆喟,是一種可望而不可及的憂愁。讓我們再次朗誦全詩,感受這種纏綿的深情。
【作業設計】 1、背誦并默寫全詩。
2、課后上網查閱資料,了解《古詩十九首》還有哪些詩歌,選一首最喜歡的進行鑒賞品味,下節課班上交流。
【板書設計】
涉江采芙蓉 《古詩十九首》
一、采蓮圖——以“樂景”襯“哀情” 二、望鄉圖——憂思斷腸 主題:相思懷人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