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再別康橋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一《再別康橋》云南省 - 昆明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一《再別康橋》云南省 - 昆明
《再別康橋》教案
【教學目標】
1.了解詩人在康橋時的生活及創作詩歌時的思想等背景;
2.通過示范朗讀、音樂渲染等方式指導學生讀出詩歌的節奏與韻律; 3.品味詩歌的意象,讀出詩人的情感。讓學生用心體悟,理解詩人傾注在作品中的情感,實現讀者與詩人心靈的對話、靈魂的擁抱、精神的交融和思想的同構,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濡染學生的詩意人生。
【教學重難點】 1.把握和分析意象。 2.感受詩歌的真情。 【教學方法】
誦讀、探究、講解、體悟、創設情境。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由現實生活導入作品。
由生活中常見的揮手作別,導入徐志摩的詩歌,看詩人在揮手離別之時有著怎樣的情愫。
二、請同學認真讀,對作品具初步印象。
1.設計理由:學生對詩歌的原始閱讀非常重要,在此基礎上產生的原始理解是教學的起點和依據。
2.師范讀。生讀。
3.介紹作者。徐志摩,中國現代著名詩人、散文家。
三、詩歌可以分為敘事詩、抒情詩、哲理詩等,《再別康橋》屬于哪一種呢? 1.抒情詩。
2.目的是從這個問題切入到下一個問題。 四、既然是抒情詩,那么它是怎樣抒情的呢? 五、合作探究:
中國畫重在寫意,注重神似,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中國人作畫側重寓
第2頁
“意”于“象”,也就是將主觀情思寄托在所描繪的客觀物象上,這就是所謂的“意象”。
《再別康橋》每一節都是一幅畫。下面按照詩歌的順序,一幅圖一幅圖地來交流欣賞。
1.揮手作別圖:寫詩人悄悄來到和離開康河的情景。透露出難分難舍的離情,給全詩定下了抒情的基調。
2.金柳倒影圖:寫岸邊柳樹倒影在康河中的情景。
3.青荇招搖圖:寫康河的水草,表達出詩人對康橋的永久戀情。
4.榆陰清泉圖:寫榆陰下的清潭,詩人融情入景,將自己的依戀完全融入康河的風光之中。
5.撐篙尋夢圖:詩人的感情達到了高潮,寫詩人揮篙泛舟,尋覓他那“彩虹似的夢”,晚歸時情不自禁要放聲高歌。詩人的快樂的情緒達到頂點。
6.夏蟲沉默圖:詩人由幻想回到了現實,想到今晚要和康河告別,情緒驟然低落。
7.依依惜別圖:與開頭呼應,表露詩人不愿驚動他心愛的康橋美景,并融入了更多不得不離去的哀愁。
六、探究主旨。
這是徐志摩第三次回到康橋后寫下的詩歌。為什么第一次、第二次時沒有寫出這樣的詩歌呢?請同學探究詩人更為復雜、深刻的情感。 介紹寫作背景。
學生最終領悟詩人深刻的感情:《再別康橋》中有美好的回憶、熱切依戀,但更多流露出自己孤獨寂寞的情緒,詩人以纏綿凄婉的筆調,微妙展露了因“康橋幻想”幻滅而無限哀傷的情懷。
可見情感是起伏變化的。回到我們開始的時候提出的問題,我們說這是一首抒情詩,那作者是借助什么來表達自己感情的變化的呢?——意象:客觀事物+主觀情感=意象。
七、藝術技巧鑒賞:
這首詩韻律柔和、朗朗上口、節奏感很強。
新月派的詩歌奉行“三美主義”,即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具體看這首
《再別康橋》:
1.四行一節,每一節詩行兩兩錯落有致,字數基本相同,于參差變化中見整齊——新月派“三美”主張之“建筑美”
2.每節押2、4句韻(韻腳分別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誦讀時給人一種旋律感,首尾呼應復沓,曲折回環,首尾圓合,氣韻渾成——新月派“三美”主張之“音樂美”。
3.每一小節都是一幅畫,并且是一幅流動的畫。如“揮手作別云彩”“青荇水底招搖”“撐篙漫溯尋夢”“笙簫夏蟲沉默”等等。——新月派“三美”主張之“繪畫美”。 八、教師總結:
《再別康橋》全詩以離別康橋時的感情起伏為線索,抒發詩人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詩人把自己對康橋時代的回憶和即將離別時的情緒都融進康橋的美景之中,營造出一種清麗柔和又夾雜著淡淡哀愁失落的意境,讓人回味無窮。
九、文學與生活:
闡明文學與生活的關系。引導學生關注生活,詩意的生活。 十、作業:
1、以告別母校或親人、朋友為主題,或者選取一個最感動你的生活瞬間或細節,寫一首小詩,體悟詩意的生活。
2、找一首你最喜歡的現代詩(限課外),試從“三美” 角度分析,并和同學交流。 附板書設計:
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
開頭——感傷、無奈(奠基) 柳影——由衷歡喜
風 青荇——永久戀情 首 別 光 清潭——陶然忘情 尾 情 如 高潮——快樂至極 呼 依 畫 轉折——悲從中來 應 依 結尾——意味深長 (余音)
(情景交融)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