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一語文再別康橋教學視頻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高一語文再別康橋教學視頻 羅湖外語學校胡瑩
教學手段與教學藝術:
唯美詩人徐志摩經典之作《再別康橋》是一篇至真至美的詩歌。《再別康橋》之美,主要體現在三方面:清新的意象,優美的意境,淡淡的離愁。該怎樣處理教材呢?我摒棄了教師串講的教學方式,淡化了對詩歌三美的講解,采用閱讀討論的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體現三維目標。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從內容、思維、審美的視點和角度,開放學生的學習空間,放開讓學生自讀自悟,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引導學生自己走進詩中,進入角色,自己去品詩,激發學生誦讀感悟的興趣,在朗讀中加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訓練學生聯想和想象的能力,在動態的思維與活動中提高對語言的感悟能力,在合作交流中自然而然的感受到詩歌的美。
一、情境導入,未成曲調先有情。
詩歌是抒情的藝術。《再別康橋》的美,美在它的景,美在它的情,而情則是它的終極目的。詩歌優美的旋律,恬淡的意境,用再多的詩歌理論去闡述也是蒼白無力的。而音樂訴諸聽覺,為注重意境創設的詩歌詮釋開辟了一條捷徑。輕柔舒緩的曲調和飽含激情的朗讀營造了良好的課堂氛圍。在考慮教師范讀還是用名家朗誦錄音的選擇上頗費了一番腦筋,名家朗誦固然情感充沛卻不及教師的范讀更有感染力。音樂和朗讀都是情感的,用音韻之美,引導學生身臨其境,心入其境,借助聯想想象,得到真切的情感體驗,從而獲得對詩歌的初步理解和審美感受。讓學生初步感知詩歌大意,感知詩人所表達的憂郁之情,并在頭腦中初步勾勒出畫面。用這些手段把學生引入詩境,激發了學生內心的共鳴,也為引導學生進一步分析鑒賞詩作了鋪墊。
二、平等對話,你方唱罷我登場。
一堂成功的語文課,是教師與學生和諧共振的精神性勞動結晶。“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只有對話才是真正的引導;只有對話才能走進心靈;只有對話才能彼此接納,只有對話才能相互造就。在設計這堂課時,我的初衷就是要為學生營造這樣一個課堂環境——民主、自由、開放的課堂,充滿真情、充滿詩情畫意的美的課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是平等中的首席,是教學活動的參與者、組織者及教學過程的分享者。這節課,我沒有先入為主的引導,而是設置發散性問題,尊重同學們的選擇,為他們開放自主學習的空間,讓他們根據自己的情感選擇有重點的賞析喜歡的章節。在課堂上,我始終把自己當作學生中的一分子,參與到討論中。討論過程中,有學生給我說悄悄話:“沒想到詩歌這么美,以后我真要好好讀詩呢!” 能讓學生產生繼續學習,深入學習的欲望真讓我高興。同時注意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讓學生帶著同學提出的問題去讀書,使學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滿足。通過自由賞析和共同交流,讓學生們喜歡上徐志摩的詩,對詩歌產生興趣,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尊重個性,吐出自足成虹霓。
“創新的課堂是開放的課堂、安全的課堂、問題的課堂、情感的課堂”。課堂開始從學生的切身感受出發,引導學生以自己的體驗去感悟詩的感情,不用老師多講解,僅通過充滿感情的范讀,學生一下子就領悟了詩情,為下面進一步分析理解奠定了基礎。在分析中,我采用悟導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自讀自悟,教師相機提出問題,從旁點拔。有的學生從“揉碎在浮藻中的夢里”看到了心酸和惆悵,有的從“招搖”中看到了炫耀;有的從“金柳”中看到了新婚別……每一種理解都打著個性的烙印,都有讓人眼前一亮的驚喜。
新課改注重課堂的生動性,但同時杜絕一切非語文活動的介入。極富畫面感的七節詩,在學生自由賞析中逐漸變成了一幅幅真切的畫面。與其讓學生拿筆畫不如遵循語文學習的基本規律讓學生在聽說讀寫中體會情感。用筆畫固然讓課堂顯得形式活潑但游離在了語言文字的學習和練習之外。因此,讓學生在賞析的基礎上用富有魅力的語言來描述心中的畫面,學生們看到了詩人惆悵的輕舒衣袖,看到了唯美多情的康橋金柳,無需多言,個中情感學生自有感受和體會。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