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彈力
所屬欄目:高中物理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2節《彈力》廣州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2節《彈力》廣州市六中
第三章相互作用(人教版 必修一)
第二節 彈力(第1課時)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形變的概念及形變的分類。 2、理解彈力產生的原因和條件。
3、知道壓力、支持力和繩的拉力都是彈力,會分析彈力的方向,能正確畫出彈力的示意圖。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具體實例,歸納彈力產生的條件,體會從現象中尋找聯系并總結出規律的科學方法。 2、通過體驗微小形變的存在,培養學生用‘放大’的實驗方法觀察微小形變的實驗思想。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組織討論和探究實驗,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2、通過對現象的歸納和總結,能體驗探索自然規律的艱辛與喜悅。
【教學重難點】
重點:彈力的產生條件和方向。 難點:彈力的方向。
【教學方法】
實驗觀察法、分析法、實驗歸納法、講授法
【教學用具】
媒體課件、橡皮筋、彈簧、海綿、玻璃瓶、激光筆、鐵架臺、細桿
【新課引入】
觀看視頻:撐桿跳、射箭
(創設情景,激發興趣,引入課題)
【新課講解】
一、形變
學生活動:利用身邊的器材把橡皮彈起來。 總結:形變的物體才能產生彈力。
提出問題:形變的物體都能產生彈力嗎?把一張揉成團的紙能否把物體彈出去? 總結:
(通過對現象的歸納和總結,能體驗探索自然規律的過程)
二、彈力
1、彈力的定義和產生條件
觀察與思考:拿出橡皮筋,壓一壓或者拉一拉,感受彈力的作用。形變的橡皮筋為什么能產生彈力呢?
彈力定義: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由于要恢復原狀,對與之接觸的物體產生了力的作用。 總結:彈力產生的條件——1、接觸2、彈性形變。
提出問題:用手壓桌面,桌面對手的支持力是彈力嗎?根據彈力條件判斷。
演示實驗:形變太小不易觀察,我們可以利用物理研究中的“放大法”感受到他的形變。激光筆發出的光通過平面鏡反射,利用光放大觀察桌面的形變。
學生實驗:學生分組實驗,體驗玻璃瓶的微小形變,以使學生確信微小形變的存在。 總結:再堅硬的物體在力的作用下也能發生形變,推、拉、擠、壓都是彈力。
(通過實驗確信微小形變的存在,體驗‘放大’的實驗方法及實驗思想)
引入:彈力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我們從這兩方面來研究它。
2、彈力的方向
演示實驗:探究彈力的方向(1、完成表格2、畫出力的示意圖) (1)橡皮筋(繩子)對小球的拉力 橡皮筋形變方向(填拉伸或收縮) 恢復形變趨勢方向(填拉伸或收縮) 對接觸物的彈力方向(填拉伸或收縮)
(2)海綿對重物的支持力
形變
彈性形變:能恢復原狀(彈性限度) 范性形變:不能恢復原狀
海綿的形變方向 恢復形變趨勢方向 對重物的彈力方向
提出問題:根據表格分析彈力的方向有什么規律?
總結:與施力物體形變方向相反或與施力物體恢復形變趨勢方向相同。
(通過實驗觀察形變方向,并根據表格總結彈力方向的規律。使學生易于接受,突破難點)
(3)桿上的彈力方向
觀察與思考:兩幅常見的桿上產生彈力的圖片。
總結:桿上的彈力方向不一定沿桿,但總是與桿的形變方向相反或與桿恢復形變的趨勢方向相同。
3、彈力有無的判斷
例題1:小球靜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畫出小球受到的彈力。
總結:斜面與小球之間接觸但沒有相互擠壓,因此沒產生形變,故沒有彈力。
(講解假設法,學生學會假設法的應用)
學生練習:畫出圖中物體A所受的彈力。總結:A、平面和平面接觸:彈力與平面垂直
繃緊的細繩
光滑
固定斜面
B、點與平面接觸:彈力通過接觸點垂直于平面 C、點與曲面接觸:彈力通過接觸點垂直于過點的切面 D、曲面與曲面接觸:彈力通過接觸點垂直于公切面
(訓練學生通過案例分析,掌握由個別到一般的歸納總結方法。)
【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了解了形變的分類,知道了彈力產生的原因及條件,還學會了彈力方向的判斷,下節課我們將繼續研究有關彈力大小的相關因素。
【板書設計】
一、形變
1、彈性形變 2、范性形變 二、彈力
1、彈力的定義:
2、彈力的產生條件:1.接觸 2.彈性形變
3、彈力的方向:總是與物體形變的方向相反,跟物體恢復形變趨勢的方向一致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