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課 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
【課標要求】
了解冷戰時期的典型事件,如蘇聯解體、東歐劇變,認識冷戰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戰的發生、發
展與世界格局變化之間的相互影響。
【教學設計】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是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向學生展現歷史演進以及人類文明成果、揭示人類歷
史發展基本規律和大趨勢、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門基礎課程。(2017 年版)《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
提出要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為目標,使學生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逐步形成具有歷史學
科特征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提高實踐能
力,培養創新精神。基于這一理念,本教學案例力圖在精選重要史事、體現基礎性的同時,圍繞發展學
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這一任務,運用構建歷史時間軸、史料解讀、地圖應用等多種手段,構建多視角、
多層次的課程體系。以期通過《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一課的學習,學生能拓寬歷史視野,發展歷史
思維,提高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具備廣闊的國際視野,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為未來的學習、工作與生
活打下基礎。
【教學方法】
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通過指導閱讀法、問題教學法、史料研讀法,巧妙設置情境與問題,讓學生
通過比較歸納和自主合作的方式去學習、理解、掌握知識。
【教具準備】制作 Powerpoint 課件輔助教學。
【課時安排】1 課時
【教學重點】
了解冷戰時期的典型事件,認識冷戰的基本特征
【教學難點】
理解冷戰的發生、發展與世界格局變化之間的相互影響
【教學過程】【課堂導入】同學們,在講授新課之前老師想和大家一起回顧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果,
我們都知道蘇聯和美國在戰時表現出親密無間的關系,那么戰后美蘇關系還會如此親密嗎?又或者它們
的關系將如何發展呢?現在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開始進入新課的學習。
【展示本課主題和目錄】
【一、 冷戰的基本情況】
【問題探究一】冷戰的含義是什么?
學生學生閱讀教材踴躍回答,總結答案:
冷戰簡單來說就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集團(即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員國)和以蘇聯為首的東歐集
團(即華沙條約組織的成員國)之間既非戰爭又非和平的對峙與競爭狀態。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在
這段時期,雖然分歧和沖突嚴重,但對抗雙方都盡力避免導致世界范圍的大規模戰爭(世界大戰),其
對抗通常通過局部代理人戰爭、科技和軍備競賽、外交競爭等“冷”方式進行,即“相互遏制,卻又不訴諸
武力”,因此稱之為“冷戰”。
【設問意圖】讓學生把注意力回歸教材,并且以教材為載體鍛煉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
【問題探究二】為什么會出現美蘇冷戰的局面?
關于冷戰何以發生?美蘇兩國到底誰是冷戰的始作俑者?這是十分復雜,而且爭論相當激烈的問題。教師不急于給學生以答案,在充分提供大量歷史材料的前提下,教師引導學生研讀史料,創設問題情境,
師生共同探討。
材料一 法西斯的消亡導致戰時同盟合作的基礎瓦解,使得美蘇合作的共同利益消失,而美蘇在戰時同盟掩蓋下的矛盾得以暴露,這些矛盾包括其固有的矛盾(如意識形態)以及戰后美蘇分配利益中的一系列矛盾,如波蘭問題、土耳其問題、伊朗問題等。這些矛盾加深了雙方相互間的懷疑和不信任。
教師設問:斯大林的話反映出兩國反目成仇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發言:二戰結束后,在消滅了法西斯這個共同敵人之后,美國和蘇聯失去了戰時同盟的基礎,
雙方關系開始發生變化。
材料二 美國在世界上處于領導地位……愷撒、成吉思汗、拿破侖或其他任何一個偉大的領袖所擔負的責任,都不能同美國總統今天所擔負的責任相比。
——杜魯門1945年 教師設問:杜魯門的話反映了美國什么樣的戰略意圖?
學生發言:二戰后,美國確立了全球擴張戰略。
材料三 波蘭問題對于俄國人不僅僅是個榮譽問題,而且是個安全問題……因為蘇維埃國家一些極為重要的戰略問題都與波蘭有關……波蘭問題對蘇維埃國家來說是一個生死攸關的問題。
——《中外歷史綱要》(下)第109 教師設問:斯大林的話反映了蘇聯戰后的國家發展戰略是什么?
學生發言:保障國家安全戰略。
三部分的材料層層推進,基于教材內容強化學生的認知,在學生閱讀分析史料的過程中,前后貫通,
讓史料說話,形成自己的對冷戰發生原因的歷史思考:
①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取得勝利,雙方戰時同盟的基礎消失。
②美蘇雙方國家利益沖突加劇:戰后美國明確提出稱霸世界的全球戰略,走上了全球擴張的道路,
在亞洲排擠蘇聯,單獨占領日本;在中國扶蔣反共,幫助運兵。蘇聯為了保障國家安全,特別是西部邊
界的安全,努力擴大在東歐的影響,幫助東歐八國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
③雙方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根本對立:蘇聯主要意識形態是建立共產主義,擴張共產主義;美國
則是遏制共產主義、反對共產主義,全世界應該采取美國制度。
【問題探究三】冷戰格局形成的過程是怎樣的?冷戰的表現是什么?
|
美國 |
蘇聯 |
政治 |
杜魯門主義 |
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 |
經濟 |
馬歇爾計劃 |
成立經互會 |
軍事 |
北約 |
華約 |
地緣政治 |
西占區合并, 幣制改革 |
封鎖西柏林對外交通,切斷供應 |
這處教材的內容完整清晰,請學生自主學習,閱讀教材,完成表格,教師用 PPT 梳理美蘇對抗的史
實,在此基礎上指出 20 世紀 50 年代中期,在歐洲形成以美蘇為中心北約與華約兩大軍事集團對立,在
全球形成資本主義陣營和社會主義陣營全面冷戰對峙的兩極格局。 那么冷戰戰局面下的國際關系的特征
是怎樣的?由此進入下一目內容的學習。
【二、冷戰背景下的兩極格局】
【問題探究四】冷戰背景下兩級格局是如何發展的?如何結束的?
1.20 世紀 50 年代末-60 年代初 (東西方關系既有緩和,又有激烈的冷戰對抗)
表現:第二次柏林危機和古巴導彈危機。核戰爭的風險空前嚴重。
2.20 世紀 60 年代中期-20 世紀 70 年代末:美守蘇攻
表現:
①1979 入侵阿富汗,標志蘇聯霸權主義政策發展到了頂點
②美國受經濟危機的沖擊,越南戰爭受到嚴重挫折,軍事力量被蘇聯趕上,美國在美蘇爭霸中從戰略進
攻轉為戰略防御
3、20 世紀 80 年代-90 年代初:美攻蘇守
①美蘇首腦多次會晤,建立多層次對話機制;
②簽署限制武器、裁軍條約
③蘇聯從阿富汗撤軍, 宣布不再干涉東歐事務,同意兩德統一
4、冷戰結束:蘇聯解體,兩極格局崩潰,冷戰隨之結束。
【學生自主歸納】冷戰的特征
1.大國之間的國家利益之爭;
2.強烈的意識形態色彩;
3.明顯的地緣政治特點;
4.在進行激烈的軍備競賽特別是核軍備競賽的同時,又具有避免兵戎相見的自我控制機制;
5.不對稱和不完全的,有些國家處于兩大陣營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亞等。
【學生自主歸納】冷戰的影響
消極影響:
1.全面冷戰與局部熱戰相交替,加劇了世界緊張局勢。
2.美蘇爭霸給美蘇雙方帶來巨大經濟負擔。
3.冷戰帶來了一些地區國家的分裂和沖突,破壞了世界和平。
積極影響:
1.美蘇勢均力敵,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
2.促使第三世界國家崛起,促進不結盟運動興起。
3.客觀上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
【三、冷戰背景下的多極化趨勢】
【問題探究五】圍繞“美國面臨著連做夢也沒有想到的挑戰”,提出自己的觀點并進行論證。
材料呈現: 1971年7月6日,美國總統尼克松在堪薩斯城的講話中指出:從經濟角度看,美國不再
是世界頭號國家,世界也不再僅有兩個超級大國。從經濟狀況和經濟潛力看,當今世界有五大力量中心。
未來五年、十年或十五年,在我們有生之年,我們將看到五大超級經濟力量:美國、蘇聯、西歐、大陸中國,當然還有日本。 這五國將決定經濟的未來,由于經濟力量對其他力量的關鍵作用,這些國家也將決定本世紀最后1/3 時間的前途。這意味著,與我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所處的地位相比,美國面臨著我們甚至連做夢也沒有想到的挑戰。在即將到來的世界中,美國將不再處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占支配地位了。
在學生論證時進行學法指導:首先要明確自己的觀點。而明確觀點的前提,是對所給材料的整體閱
讀和信息提煉。確定觀點后,就要從課本材料和所學知識中找論據。論證的過程中,既要有觀點,也要
有引用的材料,體現著史論結合的原則。論述時,還要緊緊圍繞核心觀點,運用唯物史觀進行論證,簡
明扼要闡釋。在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教科書,提煉觀點和信息,加以分析、論證的基礎上教師給出示例。觀點 1:西歐和日本逐漸成為重要的國際力量 。論證:隨著歐洲共同體的成立和發展,西歐經濟實
力增強,他們開始逐漸在政治上擺脫美國的控制,推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經濟上與美國展開競爭,
使美國的霸主地位動搖。 20 世紀 50 年代中期開始,日本進入高速發展時期;60 年代末,躍居資本主義
世界第二經濟大國;1987 年,日本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超過美國;日本經濟的“起飛” 及其成為“政治大國”
的追求,表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集團逐漸分化。
觀點 2:中國逐漸成為重要的國際力量。論證:兩彈一星”研制成功打破了美蘇兩國對核技術和空間
技術的壟斷,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擴大了中國的國際影響。科技事業的蓬勃發展,促進了我國社會
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1971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標
志著美國長期以來孤立中國政策的破產,有利于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1972 年尼克松總統的
訪華結束了中美長期敵對的歷史,揭開了兩國友好交往的新篇章,打破了中國 50 年代以來的外交困境,
許多資本主義國家與我國建立了外交關系,中國成為國際社會中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除了聯合的歐洲,
崛起的日本,振興的中國,學生還可以以不斷壯大力量的第三世界為例來展開論證,從而更深地體會多
極力量的成長不斷的沖擊著兩極格局。
觀點 3:第三世界逐漸成為重要的國際力量。1961 年 9 月,首次會議在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舉行,25
個國家的代表出席了會議,不結盟運動正式形成。會議明確規定了參加不結盟國家會議的 5 個條件:①
奉行以和平共處和不結盟為基礎的獨立的外交政策;②支持民族獨立運動;③不參加大國軍事同盟;④
不與大國締結雙邊軍事協定;⑤不向外國提供軍事基地。不結盟運動標志著第三世界以獨立的政治力量
登上歷史舞臺。對兩極格局造成沖擊。
【特別提示】:多極化趨勢還只是一種趨勢和方向,并不是一種成熟的國際關系格局,主體依舊是兩極
格局。
【設計意圖】冷戰格局下多極力量的發展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為了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通過這個觀
點題的設置并結合史料突破本節課的難點,讓學生理解多極化力量是在美蘇冷戰背景下成長的,反過來也沖擊了兩極格局。培養學生要動態地發展地看待歷史,理解“演變”一詞的含義。不能將趨勢看待為特定
的格局。
【課堂小結】世界格局的發展
【設計意圖】通過示意圖的形式展現二戰后世界格局的發展演變,這樣更為直觀,一目了然,也能夠增
加課堂效率。
【課堂升華】
本節課以古巴導彈危機為橫切面,了解了美蘇爭鋒的前因和后果,通過學習,我們明白,二戰后
的美蘇爭鋒,并不是憑空而來,而是在國家利益、意識形態和國家力量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美蘇之
間以歐洲為中心,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全方位的對抗,無所不用其極,可以說是全面冷戰與局部熱戰
相交織,造成國際局勢一次又一次的緊張,如同一個“火”,但同時,由于軍備競賽的不斷升級,導致雙方
力量達成了一種恐怖下的相互制衡,誰也不敢輕舉妄動,客觀上使世界在近半個世紀的時間里,避免了
新的世界大戰,同時隨著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新興力量在逐漸興起和發展,如同一個“冰”,這就是冰與火
交織的那個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