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服務社會
所屬欄目:初中政治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第七課第二框《服務社會》遼寧省 - 沈陽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人教版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第七課第二框《服務社會》遼寧省 - 沈陽
人教版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第七課第二框
《服務社會》教學設計
一、 教學思想(或理念)
堅持“學生是課堂的主人”的教學理念,立足于學生的有探究的“學”,在開放性教學中,結合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和真實體驗,構建“感知符號——自主探究——合作互補——充分展示”的學習模式。在教學中,借助《感動中國》中的人物事跡為主線,貫穿始終。引導學生自悟,激發學習激情。通過分享時刻,積極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主動探索社會現實與自我成長的問題,在合作和分享中擴展自己的經驗,在實踐中解決問題。通過“炎黃”“微塵”“屠呦呦”“吳錦泉”的故事,引發思考,讓大家體會服務社會對于人生的意義,不斷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心,提升自我成長的能力。運用公益組織的引入,激發學生為奉獻意識,擔負起歷史使命,實現情感升華。在這節課中,視頻資料基本都來自于《感動中國》這個經典節目,自成一體,引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共鳴。吸引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注意力轉移到課堂中來,激發學生情感體驗,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二、教學內容分析(教材分析)
《服務社會》一課是人教版《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七課第二框。本框依據課程標準的相應部分是“我與國家和社會”中的“積極適應社會的發展”。具體對應的內容標準是“積極安于公共生活、公益活動”;“有為他人、為社會服務的精神”圍繞奉獻助我成長、奉獻社會我踐行展開學習。因此,教學目的為讓學生知道體味奉獻的意義,培養其奉獻精神;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增強社會責任感;增強關注社會、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了解服務社會的活動對個人成長的意義;知道中學生奉獻社會的途徑。
三、學情及教學問題診斷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知識儲備、生活閱歷和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對關愛他人、奉獻社會等問題有不同程度的認識和理解。大多數同學基本認同關愛他人、奉獻社會的正向意義,在現實生活中能夠主動關愛他人、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但是,有的學生受家庭環境的影響,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以各種理由拒絕參與學校、社區組織的公益活動,他們恩威參與社會公益,服務和奉獻社會都是很美好、很遙遠的事情,作為學生只要好好學習,就能再將來服務和奉獻社會。在社會實踐中,多數學生能夠積極主動關愛他人、服務社會,但在實踐中表現出為難情緒,缺乏行動力;有的學生以自我保護為由拒絕向深處困境的人提供幫助;谝陨锨闆r,教材設計了“服務社會”的內容,關愛他人是現在公民的基本素養,通過引導學生感悟關愛對他人,社會和自己的意義,培養學生關愛情懷,奉獻意識。通過分析服務和奉獻社會對個人成長的意義,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服務意識,明確服務社會與個人成長的關系,引導學生在實際行動中努力服務和奉獻社會。通過模仿《感動中國》節目,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就成為教師在備課中重點考慮的問題,也是本課需要解決的重難點。所為了貼近社會發展實際,為了激發學生興趣,特以《感動中國》為主線,搜集了一些典型案
例,課堂教學以學生思維發展為主線索,給學生啟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動機和欲望,從而積極參加討論、探究、生成知識,升華情感。
四、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味奉獻的意義,培養奉獻精神;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增強社會責任感。 (二)能力目標
結合生活經驗說明服務服務社會與個人成長的關系,提高搜集、運用和整理資料的能力;增強關注社會、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
(三)知識目標
了解服務社會的活動對個人成長的意義;知道中學生奉獻社會的途徑。
五、教學支持條件分析(教學資源分析)
本節課上課環境是微格教室,為多媒體資源提供了有效的硬件支持。視頻的播放讓學生對事例的理解更為直觀、形象。使學生浸潤其中,感受心靈的震撼。多媒體課件,使學生更直觀的掌握知識點。聲影并播,呈現出一個立體的課堂。
六、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你已經多久未被感動了?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一顆很久沒被感動過的心,就像一朵很久沒被澆過水的花。今天會有很多的名字,給我們留下深深的感動。他們投身社會,不記個人名利,職位實現崇高的理想;他們淡泊功名,德高望重,用智慧和真誠書寫世紀滄桑。他們牢記社會責任,情系祖國、情系人民,服務社會。今天我們共同走進《感動中國》——服務社會專場,解讀榜樣力量,踐行社會奉獻。
老師:一個善良的背影,匯入茫茫人海。他用中國人熟悉的兩個字,掩蓋半生的秘密。他是江蘇江陰市民張紀清,27年署名“炎黃”捐款,建敬老院、希望小學。
活動一:看視頻,討論并回答問題
感動中國節目視頻——【好心人“炎黃”:張紀清】
問題:”炎黃”的感人事跡引起了社會共鳴,在論壇、微博等網絡平臺,王敏紛紛點贊。大家被這個平凡的老人為社會做出的貢獻深深感動。
(1)張紀清老人何以感動中國?
因為他熱心公益,服務社會,奉獻社會,不言代價與回報地承擔社會責任,等等。
(2)張紀清老人的行為給了我們什么啟示?
一個人的價值應該看他貢獻什么,而不應當看他得到什么。只有積極為社會作貢獻的人,才能得到人們的尊重和認可,實現自身的價值。我們應該從身邊做起,積極關愛他人,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
老師:張紀清老人的行為能夠影響周圍人的原因是因為他不言代價與回報地承擔社會責任,他在服務社會的過程中能夠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認可,彰顯個人價值。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在享用著社會所提供的生活和學習條件,人人都有責任回報社會。一個人的價值在于對社會的奉獻(奉獻與索取的關系,使學生認同人生價值的實現在于對社會的奉獻)
老師:有一群人默默的為社會做著貢獻,不留名,感動印象:他來自人群像一粒塵土,微薄微細微乎其微,尋找不到又隨處可見。他自認渺小卻塑造了偉大,這不是一個人的名字,這是一座城市的良心。
活動二:聽故事,分享時刻 老師:“微塵”:起初,是青島一位數次捐款不留姓名的普通市民;后來,擴散成一個愛心群體;再后來,擴展成一個關愛他人的愛心符號;以微塵命名的募捐箱、徽章,走進青島的大街小巷。
在茫茫人海里,在大千世界里,“微塵”很小,微不足道,很多時候可以忽略不計。盡管他不顯山露水,卻又隨處可見,無所不在。粒粒“微塵”可以聚攏成一座高山,涓涓滴水可以匯聚成汪洋大海。他們自認為渺小,卻塑造了偉大,拔地沖天,聳立起一座愛的精神豐碑,讓神州大地為之動容!我們也是社會的一個成員,我們也曾經為社會做過一些奉獻,現在請大家為自己而驕傲,分享自己的“偉大“時刻”
分享時刻——我參加過什么服務社會的活動,我的感受是什么?我的收獲是?
小結:服務社會的過程也是學習知識和鍛煉能力的過程。社會是一個大課堂,在服務社會的過程中,我們在學習社會這本書,這本書中有我們在課堂中所不能體驗的經歷和收獲,而這也是我們將來不如社會所需要的體驗和技能。
老師:服務社會可以促進我們全面成長,如視野的拓展、知識的豐富、能力的提升、道德境界的提高。利人利己,所以我們要積極投身服務社會的隊伍,做力所能及的奉獻。在這方面,吳錦泉老人用實際行動感動了所有中華兒女。吳錦泉盡管已到耄耋之年,僅靠磨刀為生,生活非常清苦,他卻樂善好施,將磨刀得來的微博收入用于慈善公益。年復一年,老人共捐出了4萬多元。
活動三:看視頻,談感受,做策劃案
感動中國節目視頻——【熱心公益,磨刀老人吳錦泉】 吳錦泉,年過八旬,僅以磨刀為生。甘肅舟曲泥石流災害,他捐出1000元;雅安地震,他將兩年磨刀掙的1966.2元捐出。他住三間破舊瓦房,但為村里修橋補路,看望孤兒。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他累計捐款37000多元。“錦泉一元愛心社”、“磨刀老人”微基金,在吳錦泉的慈善精神感召下,周圍越來越多的人投身慈善事業。
問題:
(1)吳錦泉老人何以感動中國?
吳錦泉老人不以換取物質回報為目的向社會捐贈財物,熱心公益,服務社會。 (2)吳錦泉老人的行為給了我們什么啟示?
服務和貢獻社會,需要我們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
社會公益活動:組織或個人向社會捐贈財物、時間、精力、知識能活動。強調捐贈,即不以換取物質回報為目的,更多的是一種奉獻和服務精神的傳遞。社會公益活動的具體形式很多,包括環境保護、社區服務等。
老師介紹“公益活動”
微公益雖小,卻意義重大。請以小組為單位,制訂一份微公益策劃方案
示例:
活動主題:去敬老院為老人送歡樂。
活動目的:通過宣傳“微公益”活動,弘揚奉獻精神,號召全體師生從身邊小事做起。我們的微小行為便是公益事業的大力量。希望此次活動能在校園中營造和諧、有愛的氛圍,將文明之燈照亮整個校園。
活動要求:全體人員要服從安排,各司其職,各盡其責。
活動內容:打掃衛生、為老人修剪指甲和梳頭、唱歌跳舞、陪老人聊天等。
小結:我們可以結合個人實際,如時間、精力等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重點關注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帶來的實際效果。而生活中,還有另一種服務社會的踐行方式更貼近我們實際,與我們日日相守,時時相伴,那就是做好本職工作。屠呦呦在個人的工作崗位上,攻堅克難,為人類健康帶來了福音。
活動四:感動中國節目視頻——【屠呦呦 春草鹿呦呦】
2015年12月10日,屠呦呦因開創性地從中草藥中分離出青蒿素應用于瘧疾治療而獲得當年的諾貝爾醫學獎。這是在中國本土進行的科學研究首次獲得諾貝爾獎。1968年,中藥研究所開始抗瘧中藥研究,39歲的屠呦呦擔任該項目的組長。經過兩年的研究對象篩選,并受到中國古代藥典《肘后備急方》的啟發,項目組將重點放在了對青蒿的研究上。 1971年,在失敗了190次之后,項目組終于通過低溫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在接下來的反復試驗中得出了青蒿素對瘧疾抑制率達到100%的結果。在沒有先進實驗設備、科研條件艱苦的情況下,屠呦呦帶領著團隊攻堅克難,面對失敗不退縮,終于勝利完成科研任務。青蒿素問世44年來,共使超過600萬人逃離瘧疾的魔掌。未來,屠呦呦希望通過研究,讓青蒿素應用于更多地方,為更多人帶來福音。
(1)屠呦呦老人何以感動中國?
熱愛自己的崗位,在自己的本職工作中,盡職盡責,攻堅克難,勝利完成任務,造福人類。
(2)屠呦呦老人的行為給了我們什么啟示?
服務社會我們需要熱愛勞動愛崗敬業,立足本職工作,愛崗敬業也是服務和奉獻社會的具體表現。
作為學生,本職工作就是學習,通過學習掌握必備知識和技能,為以后服務社會和貢獻社會奠定基礎;
增強學生的勞動觀念,在勞動中培養其敬業意識,發揚工匠精神。
老師總結:我們在感動中知道,服務社會促進個人全面發展、實現人生價值,我們要積極參與公益活動,熱愛勞動,愛崗敬業。
在2018年,誰又有這種力量繼續感動著中國,感動著你我。也許下一個就是你,請大家把自己對“服務社會”的想法寫在便簽上,貼在黑板上。
滿滿的收獲,預示著滿滿的期待。在大家的奉獻中,我們的世界必將充滿愛。
七、思考題:
1、我們能夠在服務社會的活動中獲得什么收獲? 2、踐行服務社會的方式有哪些?
八、作業 在生活中,做一些服務社會的嘗試,體驗在奉獻和服務社會過程中獲得的美好情感。
九、教學反思
本節課我采用了視頻播放、分享時刻、策劃方案等活動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使學生主動參與、樂于學習、樂于探究、勤于動手,使學生在生活中知識得到建構,各種能力得到鍛煉、情感得到培養,各種智能得到發展,并獲得成功的體驗,讓學生感受并珍惜受教育的機會。在教學過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
1、要善于挖掘身邊的有效教學資源。有效的教學資源能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比如感動中國人物的事跡。視頻、圖片等等。
2、要努力做到“以參與求體驗”的教學目標。通過設置具體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從鮮活的背景中感悟生活,提升情感。通過分享、策劃、展示等活動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喚醒學生在課堂上的個性意識,使學生積極的參與到課堂的提問、質疑與討論中,在積極的參與中體驗與感悟,順利達成“三維目標”。 欠缺:在錄播教室上課,學生略有緊張,與預期效果有差別。 九、板書設計
簡筆畫——飛翔的愛心(上面有粘貼)見視頻,略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