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登幽州臺歌
所屬欄目:初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部編)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20古代詩歌五首登幽州臺歌-黑龍江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人教版(部編)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20古代詩歌五首登幽州臺歌-黑龍江
古代詩歌五首
同學們,你們知道古代文人的理想是什么嗎?自古仁人志士,皆以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為人生目標。從“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執著到“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自信,到“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奉獻,到“俯首甘為孺子牛”“留取丹心照汗青”,能施展抱負固然名垂青史,“一生襟抱未曾開”也大有人在,宦海浮沉,機緣際會,讓人無限慨嘆。讓我們穿越歷史,感受古人情懷。
現在瀏覽五首詩,1.登幽州臺歌/陳子昂2.望岳/杜甫3.登飛來峰/王安石4.游山西村/陸游5.己亥雜詩(其五)/龔自珍,你能將它分類嗎?
這節課我們來學兩首登高的詩,也是一首失意的詩與一首得意的詩。先看《登幽州臺歌》。
《登幽州臺歌》題材樂府,古體詩 初讀理解,劃分節奏整體感知
學生細讀詩,借助詞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詞語掌握,實在不會的則做上記號。 提問學生哪里有疑問。
1.幽州:郡名,故城在今北京市西南。幽州臺:即薊丘、燕臺。因燕昭王置金于臺延天下士,又稱黃金臺。故址在今北京德勝門外。 2.涕:眼淚。
3.悠悠:渺遠的樣子。 4.愴然:悲傷凄涼。
指名讀。讀出韻味和節奏。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齊讀:感受詩人的情懷,說說你從中讀出了...... 為什么會是這樣的心情呢? 背景介紹
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契丹攻陷營州。武則天委派武攸宜率軍征討,陳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擔任參謀,隨同出征。武為人輕率,少謀略。次年兵敗,情況緊急,陳子昂請求遣萬人作前驅以擊敵,武不允。稍后,陳子昂又向武進言,武不聽,反而降職。詩人接連受到挫折,眼看報國宏愿成為泡影,因此登上薊北樓(即幽州臺,遺址在今北京西南),慷慨悲吟,寫下了《登幽州臺歌》。 朗讀指導,領悟詩情。
1.再讀體會,思考:詩中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我們該用什么樣的語氣讀呢?
2.學生自由讀,在小組內討論。 3.情感朗讀,賽讀。 4.齊讀。 賞析內容
1.前兩句詩是從什么角度寫的?“古人”指誰?“來者”指誰?寫出了作者怎樣的境遇?
時時角度(前、后)。古人指古代禮賢下士的明君,來者指現代禮賢下士的明君。“前不見”“后不見”,時間無止無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暫,而自己因“不見”
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華,功業未成,空老一生。寫出了作者生不逢時,懷才不遇(胸懷才學但生不逢時,難以施展)的境遇,表達了作者內心的愁苦之情。 2.后兩句詩是從什么角度寫的?詩人為什么見此景而涕下?
空間角度(天、地)。空間無限遼遠。在無限的時間與空間面前,詩人感到孤獨、寂寞、悲涼。自己生不逢時,懷才不遇,功業未成,空老一生,面對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愴然涕下”。愴然,傷感的樣子。涕,眼淚。 4.這首詩的主題是什么?
這首詩通過寫登臨幽州臺的所想所感,抒發作者懷才不遇、寂寞無聊的愁苦情懷。
5.你看到一個怎樣的陳子昂?用幾句話描繪你感受到的詩人的形象。(外貌、動作、語言、神態等)
我看到一個沉思的陳子昂。我看到一個為自己不能實現人生價值而愴然涕下的陳子昂;我看見一個有著積極的人生追求,渴望實現自身價值的陳子昂„„ 詩人獨自站在幽州臺上,他仰望長天,俯視大地,潸然淚下。 背誦。
第二首是哪首呢?讓我們先來猜猜作者是誰?
猜一猜,他是誰?
①他官至宰相,且兩度任相; ②他是現在的江西臨川人;
③他堅持變法,雖然最后以失敗告終,但卻被列寧譽為“中國11世紀的改革家”。
④他還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 ⑤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是我們學過的他的名句。 ⑦他字介甫,號半山,被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卒謚文,亦稱王文公。
作者簡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撫州臨川人。宋仁宗慶歷二(1042)中進士后,曾任過地方官。神宗時為宰相,創新法以改革弊政,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對。后辭官退居南京。他是北宋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文學成就頗高,影響甚巨。其詩長于說理,精于修辭,內容亦能反映社會現實。詞雖不多,卻風格高峻豪放,感慨深沉別具一格。有《臨川集》。
飛來峰,即浙江紹興城外的寶林山,唐宋時其上有應天塔,俗稱塔山。 關于這首詩你有什么疑問嗎?千尋塔是塔名嗎?
《登飛來峰》為王安石30歲時所作。皇祐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里時,途經紹興,寫下此詩。這首詩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時年輕氣盛,抱負不凡,正好借登飛來峰抒發胸臆,寄托壯懷,可看作萬言書的先聲,實行新法的前奏。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古詩,做到讀準字音,最好還能讀出古詩的節奏。 登飛來峰
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2)誰能代替詩人把這首詩讀給大家聽?(兩人讀,并正音) (3)我們一起當王安石,把這首詩齊讀一遍。
(4)你再認真讀一讀,想一想,從這首詩里你捕捉到了哪些信息,想象出什么樣的
畫面?(要點:人、峰、塔、云、日等。) (5)質疑問難。
過渡:在讀的過程中,你有不理解的地方嗎?
我有,浮云是怎么回事,僅僅是指云彩嗎?看這個資料。
王安石變法的故事,“浮云”的典故。
在北宋仁宗時候,大批農民失去田產,淪為佃戶,遭受沉重的剝削和壓迫。為了爭取生存的權利,他們只有拿起武器,鋌而走險。于是王安石就推行了一系列的新法,變法以“富國強兵”為目標。在此期間,每項新法在推行后,基本上收到了預期的效果,可是各項新法的實施或多或少地觸犯了中、上級官員、皇室、豪強和高利貸者的利益,因此在新法實施的過程中受到了很大的阻力。所以,他一登上飛來峰上的高塔,就聯想到雞鳴日出時光明燦爛的奇景,通過對這種景物的憧憬,表達了對自己前途的展望。
“故邪臣之蔽賢,猶浮云障日也。”——陸賈《新語慎微篇》。意思:西漢的人曾把浮云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對賢臣進行挑撥離間,讓皇帝受到蒙蔽。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字面上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哲理嗎? 釋義:不怕被漂浮的云彩遮擋住望遠的雙眼,只是因為自己處在(山)的最高處。 哲理:觀察事物,解決問題,要站得高,看得遠,否則會被眼前的小事物所羈絆。
背誦。
總結: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一首失意的詩與一首得意的詩,感受那不變的家國情懷,讓我們也從中汲取力量,作為新時代的你們為中華之崛起而勤奮努力吧!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