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光合作用的發現
所屬欄目:初中生物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生物北師大七年級上冊《像科學家一樣思考——從光合作用的發現史說起》四川省成都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生物北師大七年級上冊《像科學家一樣思考——從光合作用的發現史說起》四川省成都
像科學家一樣思考
——從光合作用的發現史說起
本節內容選自北師大版七年級上冊第5章第1節“光合作用”,是初中生物學的經典科學史教學素材,學習光合作用的發現對科學探究、科學思維等核心素養的形成以及后面學習光合作用的過程有重要意義。
教材上只對光合作用發現史上的幾個重要環節做了陳述性的說明,學生從教材上只能獲取現象和結果,而要培養探究和思維能力,還需要關注科學家如何發現問題和設計實驗,學習科學家的思維過程。因此,本節課基于教材內容,搜索網絡、圖書等資源進行了內容整合,補充完善光合作用的相關發現,通過角色扮演的形式再現科學家的活動,力求把科學家的所思所想清楚呈現,再以發現史為材料學習像科學家一樣思考。
一、教學目標
初中生物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提高生物科學素養的課程理念,對本節內容提出了“探究光合作用的條件、原料和產物”以及“培養科學精神”的要求。因此,本節課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通過再現光合作用的發現史,學生闡述光合作用發現歷程,概述科學家的探究過程。(生命觀念、科學思維)
2.能力目標:
(1)通過分析科學家的探究過程,體會科學精神,闡述設置對照的方法;(生命觀念、科學思維)
(2)通過小組合作,嘗試發現并提出問題,設計探究方案。(生命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分享光合作用的新發現,感悟科學是不斷發展的,認同光合作用的發現史是科學家們不斷探索的成果。(生命觀念、社會責任)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光合作用的發現史內容以及設計實驗探究
2.教學難點:分析科學家的實驗和模仿科學家進行探究
三、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任務驅動法 問題驅動法
學習方法:自主合作學習 辯證探究式學習
學生自主學習活動 | 課前自主學習策略 | 課前檢測 | 課前設計說明 |
任務一:閱讀教材66-68頁,用紅筆勾畫出光合作用發現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 | 通過勾畫確定學生是否進行了預習,并明確發現史的重點內容。 | 學生互查是否勾畫,以及勾畫的準確性。 | 科學進步是不斷發展和更新的,學習科學史不僅要學習科學知識,還要學習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而這些單從教材內容難以得到。因此,課前以三個任務,從閱讀教材,收集資料到撰寫劇本,由易到難,逐漸深入光合作用的發現史,學習科學家的探究方法和體會科學精神。 |
任務二:網絡搜索關鍵詞,查閱資料,補充完善光合作用的發現歷程。 | 學生提取關鍵詞提高信息查找能力,體會信息技術在學習中的應用。 | 小組檢查導學案完成情況。 | |
任務三:同學們角色扮演,就光合作用的發現史編寫劇本以供表演使用。 | 劇本撰寫,既可以進一步內化光合作用的發現史。又可以通過短片記錄下來,便于傳播和保存。 | 教師就劇本上交情況、劇本真實性、情節豐富度等評價劇本。 |
原設計思路 | 課前反饋學情分析 | 調整策略 | |
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 光合作用的發現史及其中的科學探究方法及科學精神。 |
1.勾畫準確,導學案填寫較完整,但多數劇本情節不夠流暢。這反映出學生能從書上得到光合作用發現史中的重要事件及結論,但對探究過程理解不夠。 2.普利斯特利的實驗裝置多,學生對為什么設置這些裝置的理解有難度。 |
基于課前學習反饋,將難點聚焦在了科學家實驗的對照設計中。因此,教師調整了以下策略:1.情景劇再現光合作用的發現史,將科學家的所思所想重現;2.討論,表格梳理探究中的難點,即設置對照和控制變量;3.在實施探究設計時實物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提問。 |
教學環節 |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設計意圖 |
活動一:“再現光合作用發現史”情景劇導入。 |
|
學生角色扮演。 思考1:同學記錄并思考、填寫科學家的探究一般有哪些過程? |
將生物科學史以生動有趣的情景劇形式再現出來,將生物學家的探究過程可視化。通過導學案記錄和梳理相關科學家的研究過程,達成“認識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及過程”這一科學探究的初級水平。通過思考1找出科學探究的7個步驟。 |
活動二:分析光合作用的發現史 |
|
1.分析亞里士多德提出的貢獻,體會科學是不斷進步的。 2.思考2:科學家成功關鍵? 3.思考3:科學家們的實驗中的對照設計? 學生小組討論。 |
進一步分析科學家的探究過程,體會科學探究和科學思維的重要性,認同設置對照的必要性。 學生討論相關科學家的對照設計,進一步明確如何設置對照,控制單一變量,從而解決設計探究的一大難題。 |
活動三:模仿科學家,探究光合作用是否需要葉綠素 |
|
思考4:觀看《光合作用》微課,思考光合作用的原料?條件?場所?產物? 思考5:結合光合作用的內容和自身生活經驗、常識,模仿科學家的探究過程,思考如何探究光合作用的場所。 |
微課學習光合作用的過程,將不可見的植物生命活動形象化。 結合“對照實驗”和單一變量的原則,給學生提供材料引導學生嘗試發現提出問題并設計探究實驗,提高學生的探究素養。 |
總結 | 呼吁學生關注科學史。 | 學生感悟。 | 情感升華,激發社會責任感。 |
序號 | 時間 | 人物 | 提出問題 |
解決問題 (設計實驗) |
結果 | 結論 | ||||||||||
1 | 公元前3世紀 | 亞里士多德 | 植物生長所需的物質來自哪里? | 觀察 | 植物長在土里 | |||||||||||
2 | 17世紀上半葉 | 海爾蒙特 | 植物生長所需的物質全部來自土壤嗎? | 5年,只給植物澆水。 |
柳樹增重 土壤減少 |
|
||||||||||
3 | 1771年 | 普利斯特利 | 植物能凈化空氣嗎? |
![]() ![]() ![]() ![]() |
1.蠟燭 小老鼠 2.蠟燭 植物 3.植物 小老鼠 蠟燭 |
|
||||||||||
4 | 1779年 | 英格豪斯 | 普利斯特利的實驗成功的條件是什么? |
1.多次重復普利斯特利的實驗。 2.設置兩組實驗:
有光 無光 |
有光蠟燭 無光蠟燭 |
|
||||||||||
5 | 1779年后 | 拉瓦錫 | 植物產生的能凈化空氣的氣體是 | |||||||||||||
6 | 1782年 | 瑟訥比埃 | 綠色植物在光下放出氧氣的同時,還要吸收空氣中的 | |||||||||||||
7 | 1804年 | 索緒爾 | 綠色植物在光下要消耗 | |||||||||||||
8 | 1864年 | 薩克斯 | 植物在光下除了產生氧氣,還產生了什么? |
1.暗處理; 2.同一葉片,一半 ,一半 ; 3.光照一段時間,碘蒸汽熏蒸。 |
遮光處 照光處 |
|
||||||||||
9 | 1897年 | 科學家們首次將綠色植物的這些生理活動命名為“ ”。 |
人物 | 變量 | 對照設計 | |
對照組 | 實驗組 | ||
海爾蒙特 | |||
普利斯特利 | |||
英格豪斯 | |||
薩克斯 |
步驟 | 探究題目: | |||
1.提出問題: | ||||
2.收集信息: | ||||
3.作出假設: | ||||
4.設計方案: (可繪圖說明) |
選材 | 植物( ) |
對照組 ( ) |
實驗組 ( ) |
其它材料或試劑 | ||||
方案 |
1. 2. 3. 4. (……) |
|||
預測現象 | ||||
5.實施實驗: | (本節課暫不做課堂實驗) | |||
6.分析現象: | ||||
7.得出結論: |
小組號: | 探究題目: | |
1.提出問題: | ||
2.收集信息: | ||
3.作出假設: | ||
4.設計方案: (可繪圖說明) |
||
5.實施實驗: | (本節課暫不做課堂實驗) | |
6.分析現象: (預測) |
實驗組 | 對照組 |
7.得出結論: |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