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鴉片戰爭
所屬欄目:初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歷史人教版(部編)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1課《鴉片戰爭》山東省 - 濰坊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初中歷史人教版(部編)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1課《鴉片戰爭》山東省 - 濰坊
第1課 鴉片戰爭
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通過學習本課,使學生認識到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給中國帶來的嚴重危害;了解林則徐虎門銷煙的壯舉;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對近代中國社會的影響。
情感目標
(1)通過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的罪惡行徑,認識資本主義虛偽和唯利是圖的本質,形成明辨是非的情感;
(2)學習林則徐的愛國主義精神,形成對民族英雄的欽佩的情感;
(3)通過對鴉片戰爭中國戰敗的分析,培養學生的憂患意識和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使命感。
技能目標
通過英國借口虎門銷煙發動侵略戰爭的史實,培養學生由現象到本質、由表及里的辯證思維能力;通過對中英《南京條約》主要內容的分析和概括,鍛煉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林則徐禁煙和《南京條約》
難點:鴉片戰爭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三、教學法指導
教師講解與學生討論相結合,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
第2頁
四、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展示人民英雄紀念碑圖片
在北京天安門廣場上矗立著一座雄偉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在它的基座四周鑲嵌著八塊漢白玉的歷史浮雕。這其中的第一幅,展示的是林則徐領導的虎門銷煙的壯觀場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回顧那段讓中華民族倍感屈辱的歷史。
[講授新課]
(一)鴉片走私和林則徐禁煙 1、鴉片走私
(1)鴉片戰爭前,中國的社會背景怎樣?
學生概括:中國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是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清朝統治下的危機四伏。 (2)19世紀上半期的英國是一個什么樣的狀況?中英進出口貿易中,雙方的主要狀況如何?
19世紀上半期,英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并不斷向外進行殖民主義擴張,掠奪殖民地。為了開辟國外的市場,推銷工業品、掠奪廉價的原料,英國把侵略矛頭指向中國。在中英進出口貿易中,英國向中國輸出呢絨、布匹,但很難賣出去,相反,它要從中國購買大量的茶葉、生絲、瓷器。在中英兩國貿易中,許多白銀流入中國,中國處于出超地位。為了開辟國外市場、推銷工業品、掠奪廉價原料,牟取暴利,英國就開始向中國走私鴉片。
展示英國東印度公司鴉片倉庫和《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激增表》,引導學生認識英國最終選擇了鴉片的原因。
第3頁
(3)鴉片走私給中國帶來了什么嚴重危害?
展示圖片和材料分析鴉片走私給中國帶來的嚴重危害。
鴉片泛濫給中華民族帶來深重災難。白銀大量外流直接威脅到清政府的財政;許多官員、士兵吸食鴉片,不但嚴重摧殘了他們的體質,更導致政治腐敗和軍隊戰斗力削弱。這些都引起統治階級中一些有識之士的重視。
2、林則徐虎門銷煙
展示林則徐圖片和林則徐給道光帝的上書:“流毒于天下,則為害甚巨,法當從嚴。若猶泄泄視之,是使數十年后,中原幾無可以御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
展示虎門銷煙的圖片,引導學生歸納虎門銷煙的意義:虎門銷煙是中國人民禁煙斗爭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我們要學習林則徐敢于斗爭的愛國精神。
展示紀念林則徐的相關材料。
展示材料:《國家禁毒委員會禁毒工作規劃》把禁毒宣傳教育作為禁毒工作的治本之策,青少年特別是中小學生禁毒宣傳教育是重中之重。從2004年9月1日起開始執行新修訂的《中小學生守則》,在安全自護、遠離毒品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
學生討論:在“拒絕毒品,養成文明生活方式”方面,我們準備怎樣做? 學生回答:禁止走私毒品;珍愛生命,不吸食毒品,遠離毒品。 (二)英國發動鴉片戰爭
1、有人說:鴉片戰爭是由林則徐禁煙引起的,如果林則徐不采取禁煙運動,英國就不會發動鴉片戰爭。這種說法對不對?
第4頁
結合材料討論得出:林則徐禁煙運動只是導火線(直接原因),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是打開中國的市場,向中國傾銷商品,掠奪原料。即使沒有林則徐的禁煙運動,英國也會發動鴉片戰爭的。
2、展示鴉片戰爭形勢圖,明確鴉片戰爭的過程。 3、中國人民的英勇抗戰
結合課本“相關史事”,展示相關圖片,知道三元里人民的英勇殺敵、關天培領導的虎門之戰、老將陳化成在吳淞率眾抵抗的史實。
(三)《南京條約》的簽訂 1、出示《南京條約》簽訂的情景 探究:清政府失敗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討論得出原因:清政府的腐敗,對內敵視人民,對外妥協投降;英國是頭號資本主義強國,實力雄厚,武器先進;根本原因是腐朽沒落的封建主義不能對抗新興的資本主義。
2、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南京條約》,要求掌握《南京條約》簽訂的時間、內容。 多媒體展示《南京條約》簽訂的圖片、內容及每一項內容帶來的影響。 3、《虎門條約》、《望廈條約》和《黃埔條約》的簽訂
掌握《虎門條約》的內容和《望廈條約》、《黃埔條約》簽訂的時間和雙方。 4、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怎樣的影響?
結合《南京條約》的內容,分析鴉片戰爭前后中國社會發生了哪些變化? 討論后總結:
(1)社會性質變化。 鴉片戰爭使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不斷遭到破壞,中國由一個獨立
第5頁
自主的封建國家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2)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
(3)革命任務的變化:反侵略反封建。
影響:鴉片戰爭改變了中國歷史發展的進程。中國不再享有完整獨立的主權,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遭到破壞,開始從封建社會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五、鞏固總結
割香港島 協定關稅 五口通商
協定關稅
主權獨立 戰前 《南京條約》 戰后
政治上 經濟上
領土完整
自給自足 自然經濟 領土不完整 主權不獨立
既保存封建經濟,又發展資本主義經濟
封建國家
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
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第1課 鴉 片 戰 爭
效 果 分 析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歷史課要想上得好,開場白顯得尤為重要。為此一開始我就讓學生展開聯想 ,導入新課:(出示課件,在背景音樂中導入新課)
同學們,談到古代中國的文明成就,可以這樣說,在近代以前時期的所有文明中,沒有一個國家的文明比中國更發達,更先進。但從17世紀開始,西方主要國家相繼進入資本主義社會,而中國卻依然在封建主義的道路上緩慢發展。1840年一場血與火的鴉片戰爭,叩開了中國的國門,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古老的中國翻開了近代歷史的一頁。 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鴉片戰爭。
1、鴉片走私與林則徐禁煙
根據教材回答問題
問題1:鴉片戰爭前,中國的社會背景怎樣?
學生: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英國是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
問題2:中英的進出口貿易中,雙方的主要狀況如何?
生:中英的兩國貿易中,許多白銀流入中國
問題3:英國是如何改變這種狀況的?
生:掠奪原料、傾銷商品,走私鴉片
(通過介紹,目的是讓學生在了解當時社會背景的情況下,更好地理解內容,便于解決重點和難點。)
2、英國發動侵略戰爭
結合教材,學生分組討論。然后,學生討論戰爭的過程。
討論問題:
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生回答問題、師小結。
3、《南京條約》的簽訂:
本課在悲壯的歷史氣氛中開始,讓每一位聽課的學生仿佛身臨其境,學生在爭相獻計獻策的過程中,潛移默化的進行了民族精神教育,從而激發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教師也由被動變為主動,整堂課的設計環環相扣,多而不亂,師生互動環節很好。
第1課 鴉片戰爭
課 后 反 思
針對《鴉片戰爭》一課后,感受頗多,下面簡單談談我的幾點感受。
《鴉片戰爭》一課涉及的時間跨度大,內容含量多,知識信息量大,因此,我運用了多媒體教學手段,動態地讓學生了解歷史事件的發生、發展和結局,教學效果還好。
在開篇環節,首先進行單元導讀,然后(屏幕展示) 引導學生看美麗的罌粟花圖片(創設問題情景):“罌粟花是美麗的,可是中國近代一百年的屈辱歷史卻是從它身上開始的”, 由此導入新課,激發了學生學習本課的極大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自然而然地轉了入正題。
在講授新課環節,對教材原有的三目進行了重新整合,分為“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二個部分,層層深入,使教學內容更加合理、更加連貫、更加簡潔易懂。在這二個部分的教學過程中,很好地兼顧到了新課程要求的三維目標,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引導學生問題探究-----引導學生結合教材內容和提供資料分析問題 ----解決問題,得出結論模式,梳理兩次戰爭的線索,使學生掌握了本課的基礎知識。在此基礎上,我設計了一系列的探究問題:“19世紀上半葉航海工具主要是帆船,從英國航行到中國必須繞過非洲好望角,至少要4個月,相距如此遙遠的兩個國家為什么會爆發戰爭呢?”、“英國為什么要向中國出口鴉片?鴉片給中國帶來哪些災難?清政府就鴉片問題有何爭論?道光帝最終采納了哪一種建議?”、““有人說,鴉片戰爭是由林則徐的過激行為引起的,如果沒有林則徐的虎門銷煙,英國就不會發動戰爭。這種觀點對嗎?為什么?”、“我們有本土作戰的先決條件,又擁有百倍于英軍的武裝,為何卻敗于遠道而來的總兵力僅1萬人的英軍??”、“結合中英《南京條約》及其附件的主要內容,請你分析一下,鴉片戰爭給中國造成了什么影響?”,然后引導學生進行層層剖析,深入淺出,更好地理解兩次鴉片戰爭發生的背景及其影響,從而把握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和基本特征,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此同時,在教學過程中還特別注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通過歷史場景“虎門銷煙”、觀看視頻“鴉片輸入的影響”、“火燒圓明園”等,培養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在本課結尾部分,以反思小結:只有當一個民族真正站起來的時候,才能正視和反思她曾經遭受的屈辱……封閉所以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挨打必須思變,思變才能崛起!通過小結,將本課知識進一步升華,較好地體現了新課標的精神和要求。
但縱觀這節課,我個人認為還有一些地方存在不足。比如:由于時間關系,對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影響缺少進一步展開分析;也有一些觀點(如世界近代史開始的時間,“落后就要挨打”等觀點)有待商榷。所設計了一系列探究問題讓學生討論,問題有點多,使一些題目沒足夠的時間引導學生真正展開,無法深入提升。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一些淺薄認識,不對的地方請各位老師給予批評指正。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繼續努力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第1課 鴉片戰爭
同行教師評課記錄
整理人:高會萍
一、研討時間:2018年4月20日上10:30
二、研討地點:會議室
三、與會人員:
溫麗萍、楊光生、劉艷華、齊斌、鄭玉蓮、王明華、譚德云
四、研討主持人:楊光生
五、研討主題:觀課后評議會
六、研討實錄:
楊光生:老師們好!這次評課由我來主持。我們大家已經觀摩了高會萍老師執教的《鴉片戰爭》,并對課例進行了詳細的分析。下面根據這節課,請大家從自己的觀課維度來交流一下對這節課的看法。
溫麗萍:本堂課教學設計環環相扣,時間分配合理。
齊斌:引課較好,考查學生的知識面;
鄭玉蓮:能通過分組搶答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培養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多分幾組效果可能更佳)
王明華:教學思路清晰,符合課程標準要求,教學實施較好,能基本體現“合作、探究、互動、評價”的教學模式,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促進學生主動學習,課堂容量不大,可增加教學容量,以訓練接納信息和處理信息能力。
楊光生:
(1)語速有點快;
(2)能以例貫穿課堂教學,引發學生思維、討論,促進師生互動,活躍課堂氣氛。
(3)能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使學生融入當時的情境,為學習知識做了很好的鋪墊,但注意不能用多媒體字幕代替板書;
(4)教學思路清晰,教學實施恰當,教學效果較好;
(5)要注意大部分同學的聽課狀態,深入到學生當中,激發大部分同學參與課堂教學之中;
(6)拓展教學較好。
劉艷華:
(1)教學基本功較扎實(教態、語言、邏輯、引導);
(2)教學思路較清晰;
(3)能利用例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能讓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課堂實施效果較好;
(4)注意板書
譚德云:
(1)教學設計思路較清晰,課堂教學能根據教學設計,基本達到教學目的;
(2)能利用學生扮演等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知識歸納較完整,課堂容量較大。
高會萍:非常感謝大家的精彩發言,對于我的這堂課的教學過程,各位老師給與了很多鼓勵,我很感動,但我還是覺得很多地方有欠缺,特別是對課堂問題的回答,學生還是不夠積極,我還應該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課堂更為活躍。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