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氧化與燃燒
所屬欄目:初中科學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浙教版科學八年級下冊第三章二節《氧化與燃燒》浙江省- 桐鄉市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浙教版科學八年級下冊第三章二節《氧化與燃燒 》浙江省- 桐鄉市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 認識“氧化”這一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現象,了解氧化反應及其概念。 2. 知道劇烈氧化和緩慢氧化的過程,能對常見氧化反應進行分類。 3. 能說出生活中常見的燃燒現象,知道燃燒的條件。 4. 理解燃燒、緩慢氧化、自燃、爆炸的本質都是氧化反應以及它們的聯系和區別。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 利用導學案,讓學生加強自學能力,同時通過各種媒介鍛煉收集資料的能力。 2. 通過活動和實驗讓學生加強動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應用能力。 3. 以“532”教學模式為載體,加強學生小組團結合作能力,多維度訓練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發展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 通過生活現象的收集和分析,讓學生明白科學源自生活,生活離不開科學,從而更加熱愛科學,熱愛生活。 2. 利用電腦網絡讓學生觀看各種“火”,滲透火的發展過程,讓學生從中感受到社會文明的進步和科技力量的強大。 3. 掌握燃燒的條件有利于學生理解滅火的原理,從而加強防火自救能力。對燃燒、爆炸的進一步認識,明白其中的科學意義,用辯證唯物的觀點看問題。
2學情分析
~1. 氧化反應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最普遍的反應,許多氧化反應與氧氣的參與有關,因此要引導學生用科學的觀點來了解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多種多樣的氧化現象。不同的氧化反應有較大的差別,引導學生對氧化反應進行分類,進一步認識燃燒、爆炸、緩慢氧化、自燃等氧化反應的異同點。 2. 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得出燃燒的條件,并且理解三個條件缺一不可。在活動中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加強同學間團結合作能力,培養學生語言表達及分析歸納能力。 3. 教材中還介紹了自燃和爆炸。通過生活中的現象了解這兩種現象,并認識到它們的本質都是氧化,只是由于條件不同而產生了不同的現象。
~1. 八年級學生已經有豐富的生活經驗,特別是對“火”的興趣一直就有,然而小學科學中并未涉及關于“氧化”和“燃燒”的相關教學,所以學生的前置概念均來源于生活,不夠嚴密也沒有邏輯意義。好在前一節中有關于氧氣的性質和用途的學習作為鋪墊,有利于學生對燃燒條件探究的理解。 2. 學生對氧化反應的理解是狹隘的,以為一定有氧氣的參與,這對以后氧化還原反應的教學有一定困難。對于燃燒、爆炸、緩慢氧化、自燃重要概念的理解和相互的聯系區別往往也是有一定的難度。
3重點難點
~1. 對氧化反應的認識; 2. 燃燒的條件。
~1. 對氧化反應的理解; 2. 燃燒、爆炸、自燃、緩慢氧化的聯系和區別。
4教學過程
4.1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4.1.1教學活動
活動1【活動】氧化和燃燒
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情景引入:尋找氧氣的足跡——科學源自生活 1.創設情境——展示學生收集的生活照片《尋找氧氣的足跡》。 2.引導學生描述照片內容,并簡要分析此事物與氧氣的關系。 3.引出課題并板書。 4.簡要概括第一次學情調查,并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疑惑。 5.帶著問題進入組內展示。 1. 結合自己拍的照片說明有氧氣參與的理由。 2. 積極發言,鍛煉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 3.結合預習,說出自己的疑惑問題。 展示學生自己收集的照片引入課堂讓學生意識到科學源自生活,自己的照片能被展示增加學生的榮譽感,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二、組內展示:帶著問題,組內互助 教師巡視進入各組指導,并對不規范和表揚打分。 1.組長及時組織分配任務。 2.學生結合導學案上的疑惑組內討論并準備大展示內容。 組內互助,培養學生合作意識 三、班級展評:突破重點和難點 大展示一 氧化反應 1.從書本兩幅圖片入手,請出第一小組大展示。 2.糾正展示學生的表述性錯誤并打分。 3.板書氧化反應。 4.氧化反應放出熱量。 1.觀察書本兩幅圖片,描述現象并歸納蘋果變色和鐵生銹的共性,得出氧化反應的概念。 2.其他學生點評。 從常見的氧化反應入手,找到共性,加強觀察、表達以及歸納的能力。 大展示二 氧化反應的類型 1.再次觀察同學們收集的照片,引導學生進行分類并說出分類依據。 2.請出下一個小組進行大展示 3.板書緩慢氧化、劇烈氧化 4.簡單說明氧化反應中“氧” 的意思,強調氧氣的氧化性。 1.對收集的照片進行分類,積極舉手發言,為小組加分。 2.大展示小組上臺展示,歸納出氧化反應的類型,說出它們的區別。 3.其他學生補充舉例。 再次利用照片,既是學以致用,也是過渡,進一步明白這些現象有本質共性也有不同之處。 回憶生活所見所聞,說出燃燒現象,培養學生細心觀察習慣。 師生互動 燃燒 1.引導學生舉例燃燒的現象。 2.歸納燃燒的概念并板書。 3.質疑:所有發光發熱的現象都是燃燒嗎? 1.舉例燃燒的現象。 2.歸納出燃燒的概念。 3.理解發光發熱不一定是燃燒并舉例說明。 大展示三 燃燒的條件(1) 1.演示實驗點燃蠟燭,將玻璃棒放在火焰上燒,發現蠟燭燃燒而玻璃棒不燃燒,說明燃燒需要可燃物。(板書) 2.過渡:燃燒的條件除了需要可燃物外還需要什么條件? 3.讓學生根據任務三完成分組實驗。再請出下一組展示。 4.板書燃燒的條件 1.蠟燭的燃燒(學生分組實驗) 2.展示小組上臺展示,描述實驗現象,分析原因,歸納實驗結論。 3.生生間互動提問。 4.不同小組補充完善。 分組實驗讓學生在動手中動腦思考,加強觀察、分析、歸納的能力。 大展示四 燃燒的條件(2) 1.讓學生根據任務四完成分組實驗。再請出下一小組展示。 2.板書燃燒的條件 3.補充說明著火點是固有屬性。 分組實驗,描述實驗注意事項和現象,然后生生互動問答式歸納燃燒的條件——溫度達到著火點 在上一實驗的基礎上這個實驗的記錄單簡化處理,讓學生自己學會記錄現象,分析原因,歸納總結。 大展示五、六 實驗設計(燃燒條件) 1.引導學生利用白磷和紅磷設計一個實驗來證明燃燒的條件。 2.讓學生在投影儀上展示自己的設計成果。改進實驗設計。 1.展示實驗設計說出設計理由。 2.改進實驗后分組實驗(器材放在桌子里面) 3.生生互動描述實驗的現象和結論。 4.生生點評。 在前兩個實驗的基礎上,這個實驗注重學生設計實驗的能力,并且能在互評中不斷改善和修正,這對學生的思維發展有積極作用。 師生互動 自燃 1.播放視頻(自燃)。 2.引導學生說出自燃與緩慢氧化間的關系并板書。 3.提問:堆放麥稈或煤炭的倉庫,如果堆放不合理或空氣不流通會怎么樣呢? 1.觀看視頻 2.歸納自燃的概念,說出自燃與緩慢氧化間的關系 3.自燃的原因,自燃發生的可能地方以及警示標語 自燃視頻可以幫助學生明白自燃發生的原因,提的問題是對自燃概念的認識和防災意識的培養。 師生互動 爆炸 1.播放視頻(爆炸) 2.引導學生概括爆炸的概念。(板書) 3.舉例爆炸實例并說說對“爆炸”的看法。 4.強調化學爆炸和物理爆炸的區別。 1.觀看爆炸視頻。 2.概括爆炸的概念。 3.舉例生活中的爆炸現象并說說對“爆炸”的看法。 培養學生正反兩方面看待問題,明白學習科學就是讓事物朝有利于人類的方向發展。 四、課堂小結 課堂小結 1.看著同學們收集的照片,由剩余小組小結本課。 2.教師畫龍點睛,結束本課。 1.剩余小組小結本課 2.情感升華 第三次利用學生照片,在自己拍攝的照片中找共性尋差異,小結本課。
第2節 氧化和燃燒(1)
班級_____ 組名 _ __姓名______
■我們將要學習:
1.認識“氧化”這一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現象,了解氧化反應并能判斷。
2.能通過實驗分析物質燃燒的條件,明確三個條件缺一不可。
3.要理解爆炸、燃燒、緩慢氧化、自燃之間的區別和聯系。
■我會自學(閱讀書本P80——82,劃出重點并完成以下基礎掃描)
1. 的反應叫氧化反應。塑料和橡膠的老化,鐵生銹等都是 ,但它們進行得非常
,可稱為 。而硫、磷的燃燒,反應十分 ,可稱為 。在氧化反應中氧氣具有 性。
2.燃燒是可燃物與氧氣發生的一種
的氧化反應。
3.自燃是由 引起的
現象。
■我的疑惑
■我們一起合作探究
【任務一】氧化反應
1. 觀察書本P80兩幅圖片完成下表
現象 | 產生原因 | |
圖3-24 | ||
圖3-25 | ||
氧化反應概念 |
氧化反應 | 劇烈氧化 | 概念 | |
舉例 | |||
緩慢氧化 | 概念 | ||
舉例 |
動動手 | 點燃兩根蠟燭,將玻璃杯倒扣在一根蠟燭上,觀察現象。 |
動動眼 |
現象是: |
動動腦 | 分析:蠟燭在有限的空間中燃燒時杯中的 逐漸減少,最終蠟燭熄滅。 |
動動筆 | 結論:燃燒的條件之一是: |
動動手 |
|
動動眼 |
|
動動腦 |
分析:火柴頭上有 ,由于紅磷燃燒所需溫度( ℃)低于木材(250~330℃),所以 先著火燃燒。 |
動動筆 | 結論:燃燒的條件之一是: |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