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
所屬欄目:初中科學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八年級初中科學優質課展示《浮力》浙教版_左老師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對浮力這一節內容的研究是在生活經驗中已經熟悉浮起的物體受到浮力,并結合前幾節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綜合地應用液體的壓強、壓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識來展開的。這一節是本章的重點和關鍵,對浮力的研究為學習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礎。浮力知識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
2.教學目標及確立目標的依據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根據初三學生的主動探索欲強的特點,本著培養學生素質、創新精神、能力為主導,結合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①知識目標: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知道浮力產生的原因;理解物體的浮沉條件;會用彈簧測力計測浮力。
②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初步觀察、實驗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③德育目標:在觀察實驗的基礎上,歸納、概括出物理規律,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3.教學重點難點及其確定的依據
浮力概念貫穿本章始末,與人們的生活密切聯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對物體浮沉和浮力產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綜合應用舊知識來解決新問題,因而對理論分析和推理論證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側重于對直觀現象進行具體、形象的思維來獲得知識。因此這兩個知識點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
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也是這節課的重點,這是素質教育對現代教學的要求。
二、教材處理
1.學生狀況分析及對策
從學生心理特點和認識結構看,現代中學生思維活躍、想象豐富,樂于進行主動探究,所以我安排了演示實驗、分組實驗,從而探究浮力和及物體浮沉條件。另外,初三學生雖然具備了一定的學習能力,但他們的思維仍依賴直觀、具體的形象,所以我采用演示實驗,課件展示教學法。
2.教學內容的組織與安排
針對初三學生的心理特征,以浮力為主線,使學生的思維過程按照“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進行。
知識順序:浮力的定義――浮力產生的原因――物體的浮沉條件
教學順序:創設情景――提出問題――實驗探究――引導分析――總結歸納――鞏固練習
學習順序:明確問題――實驗探究――觀察現象――分析現象――形成概念――理解遷移
三、教學方法及手段
方法:本節課堅持“教與學,知識與能力的辯證統一”和“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的原則,我博采演示教學法、分組教學法、探究教學法、課件展示教學法等方法之長,努力做到教法、學法的最優組合,促使學生樂學、善學、勤學、活學,師生共同進入教與學的自覺狀態和最佳狀態,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增加了教學活力,優化了課堂教學過程。
手段:為了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另外,為了增強學習的趣味性和增大課堂容量,為了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我采用創設問題情境,學生相互討論,實驗探究等教學手段。
自制多媒體課件,優化課堂教學。集圖像、文字、動畫、影音于一體的多媒體組合在教學中具有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增大課容量的作用。
四、教學程序
第一個環節 復習鞏固:
為了鞏固舊知識,為學習新知識做鋪墊,提出問題:液體內部壓強的規律是怎樣的?二力平衡的條件是什么?同一直線上二力怎樣合成?
第二個環節 新課導入:
以創設問題情境導入新課。學源于思,思源于疑,通過多媒體展示《死海》,引導學生思考造成懸念,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第三個環節 新課講解:
1. 什么是浮力
(1)教師演示將一乒乓球用力壓水中,撤去壓力手,乒乓球從水里浮起來,最后靜止不動。引導學習分析乒乓球的受力情況及力的方向。進而得到:從水里浮上來的物體和浮在水面上的物體都受浮力。
(2)演示把石塊放入水中,放手后在水中下沉。質疑下沉的石塊受到浮力嗎?
(3)學生帶著問題分組實驗:我將書中圖12-2這個演示實驗改為學生探索實驗,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增強了他們的感性認識。為了使學生能認識到浮力是液體對物體向上托的力,這里我增加設計一個用手托石塊使彈簧測力計示數減小這樣一個隨堂小實驗,讓學生通過實驗概括總結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礎上請同學們從日常生活和常見的自然現象中舉例說明浸入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浮力。
通過分析可知,一切浸在液體里的物體都要受到液體對它豎直向上的浮力。F浮=G-F。
2. 浮力產生的原因
演示將正方體木塊浸沒水中,放手后木塊豎直向上浮。質疑木塊為什么不向左或向右,向前或向后運動?
學生帶著問題,觀看多媒體展示,引導學生密切聯系原有的液體壓強與深度的關系,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識,通過由淺入深分層次的分析,把突破難點的過程變成鞏固和加深對舊知識理解、應用的過程,變成培養學生分析能力的過程。由學生歸納總結出浮力等于物體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壓力差。即F浮=F向上-F向下
講述:由同樣的原因,物體在氣體中也受到浮力。氫氣球脫手后會上升,是因為受到空氣對它的浮力。
3. 物體的浮沉
老師演示,學生觀察物體在水中運動情況:①把石塊浸沒在水中,放手后石塊下沉。②把木塊浸沒在水中,放手后木塊上浮。③把充滿水的氣球浸沒在水中,放手后氣球懸浮于水中。
提問:①既然浸入液體的物體都受浮力,為什么物體有的下沉、有的上浮、還有的可停留在液體中任何地方?②浸沒水中的石塊、木塊、氣球松手后各受幾個力的作用?大小關系如何?
學生帶著問題,結合實驗分析,在練習紙上畫出石塊、木塊、氣球的受力示意圖,總結出浮沉條件:
(1)當F浮<G 下沉
浸沒液體中的物體(2)當F浮>G 上浮
(3)當F浮=G 懸浮
讓學生觀察實驗:浸沒水中的木塊放手后上浮,最后浮出水面,漂在水面不動,教師指出,木塊漂在水面上時,只有一部分浸入水中,叫做漂浮。通過分析木塊的受力情況,引導學生總結得出:物體漂浮時,F浮=G。
此過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問題的能力。
第四個環節 小結:
讓學生總結他對這節課的感想及學到的知識,不足之處教師補充,重點強調求浮力的三種方法……彈簧測力計法、壓力差法和浮體法。
第五個環節 反饋練習:
處理A、B、C三組習題,體現因材施教原則,分層次教學。
第六個環節 布置作業:
指導學生分組進行家庭探究,浮上來的乒乓球,從它剛露出水面到最后漂在水面上不動的過程中,它受到的重力怎樣變化?浮力怎樣變化,浸在水里的體積怎樣變化?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有關系?為學習阿基米德原理打下基礎。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