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四大地理區域
所屬欄目:初中地理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地理中圖版七年級下冊第六章第一節 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陜西省 - 西安教案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一、教材分析
本章內容是中國地理總論部分和中國地理區域部分的銜接點。本節的教學就是要把學生對區域差異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的程度,理解區域劃分的作用,掌握區域劃分的基本方法,學會通過比較的方式了解我國的宏觀區域差異。作為中國區域地理學習的開篇部分,起到了其承上啟下的作用。“認識不同的地理區域”,可從生活實例出發,認識區域劃分的方法,并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學情分析
1、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學生已有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對我國的區域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為本節課學習奠定了情感基礎。
2、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了解了秦嶺和淮河及秦淮一線的地理意義,學生能結合生活實例感受較多,為本節課學習奠定了一定的知識基礎。
3、學生有了一定的讀圖能力、析圖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習本節課提供了能力基礎。
三、學習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在地圖上找出秦嶺、淮河,并說明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
2、閱讀“我國四大地理區域圖”,能夠在地圖上指出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的位置和范圍。
3、通過對四大地理區域劃分界線的分析,知道我國四大區域劃分的自然、人文綜合原因,初步了解它們的自然地理差異。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學生自學課本地圖與文字,認識秦嶺、淮河的基本概況,四大地理區域的分布情況。
2、通過視頻演示、數據對比和地圖分析等多種途徑,學生認識秦嶺的重要作用、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與分界線。 (三)、情感與價值觀:
結合我國不同地理區域的壯美景觀照片,激發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美好感情。
四、學習重點和難點 學習重點:
1、秦嶺—淮河線的地理意義。
2、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位置、范圍及劃分依據。 學習難點:
結合地圖,比較四大地理區域的差異。
五、教法選用
學生的學習活動必須與任務或問題相結合,以探索任務或問題來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因此本節課在教學方法的運用上以問題為導向,以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為主,講練結合,輔以學案指導法、地圖分析法等多種方法并用。
六、學法指導
2 現代教育對受教育者的要求,不僅是學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學會怎樣學習。要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理解知識產生的過程。本節課在學生學習方法上作以下指導:
1、讀圖觀察法:教給學生閱讀、觀察、分析、歸納的方法,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
2、合作探究法教給學生合作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
七、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
配合《彩色中國》歌曲,播放我國不同區域的精美照片,師生共同欣賞五彩的中國。 (設計意圖:運用生動的資料和精美圖片導入新課有效的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能在第一時間抓住學生的心理,為后面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二)學習過程: 秦嶺、淮河的教學: 1、學習目標:
幻燈展示本節課學習目標,學生齊讀。
(設計意圖:課前閱讀學習目標,做到學習心中有數。)
2、課前預習:通過復習上學期的內容,總結整理有關秦嶺、淮河的特征。 ①1月份 0°C 等溫線。 ② 800 毫米等降水量線。
③ 亞熱 帶和 暖溫 帶的分界線(溫帶)。 ④ 濕潤 區和 半濕潤 區的分界線(干濕區)。
⑤ 亞熱帶季風 氣候和 溫帶季風 氣候的分界線(氣候類型)。
(設計意圖:通過總結整理有關秦嶺、淮河的特征,讓學生充分理解秦嶺—淮河是一條非常重要的自然地理界線。從而達到總溫故而知新的目的,同時培養學生總結整理所學知識的能力。) 3、讀秦嶺圖:
學生閱讀課本48頁圖A,在圖中描畫出“秦嶺—淮河”線,并完成學案第一題。
①秦嶺走向 東西走向 。
②秦嶺以北地形主要是 高原 ,以南地形主要是 山地、盆地 。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方法—讀圖法,通過讀圖提取有效信息,記憶、理解地理知識的方法。) 3、視頻演示:
提問:秦嶺對氣溫和降水有何影響?
播放視頻《航拍中國·陜西》中關于秦嶺的介紹片段,認識秦嶺作為“天然的屏障”起到的重要影響。
(設計意圖:使用最近流行的《航拍中國》視頻,貼近學生生活,而且形象易懂,利于理解。) 4、歸納分析:
結合視頻演示,并展示秦嶺南北的兩個城市西安與安康1月年均氣溫對比表、年均降水量對比表、冬季秦嶺南北坡照片,理解秦嶺南北兩側的氣候差異及成因,最后學生各自歸納在學案上。
3 (設計意圖:用數據、圖片印證秦嶺以南、以北的自然地理差異,加深對秦嶺作用的認識。) 5、讀淮河圖:
請讀課本48頁圖A和49頁圖C,認識淮河的基本概況。
①淮河發源于河南省 桐柏山,流經豫、皖、蘇三省,下游分別注入 長江 和 黃海 ,全長約 1000 千米。 ②淮河流向 自西向東 。
③淮河以北地形主要是 平原 ,以南地形主要是 平原 。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識圖、讀圖和記圖的能力,養成左手書,右手圖和圖文對照的良好的學習習慣。 ) 6、比一比:
對比南北方的差異,學生搶答,看誰思維最敏捷。
①耕地類型:南 水 北 旱 ;②糖料作物:南 甜 北 甘 ③氣候災害:南 澇 北 旱 ;④交通運輸:南 船 北 馬 ⑤工業結構:南 重 北 輕 。 你還能說出什么?
(設計意圖:通過表格的設置,培養學生總結、整理、觀察、想象、對比來記憶理解知識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四大地理區域的教學(分四個環節,每個環節依照同學們的表現以記分獎勵) 1、自學課本:
閱讀課文51頁,觀察圖L,自學完成學案上問題:
①根據 自然條件 、 農業生產 和 居民生活 等特征,將我國劃分為四大地理區域,請將名稱填入下圖中。
②請找出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界線,將名稱填入空白圖中。 ③請嘗試用兩個字歸納四大地理區域的特征。 南方地區,特征為 濕熱 ;北方地區,特征為 過渡 ;西北地區,特征為 干旱 ;青藏地區,特征為 高寒 。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通過閱讀課本,對四大地理區域的特征有一定了解,結合課本地圖,認識四大地理區域的分布情況,并學會自主學習,找出有問題的知識點有助于后面聽課效率的提高。) 2、讀圖分析:
展示地圖,分析四大地理區域的分界線。
①展示中國溫度帶分布圖和四大地理區域劃分圖,得出南、北方分界線為秦嶺—淮河線。
②展示中國年降水量圖、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劃分圖和四大地理區域劃分圖,得出西北地區和北方地區分界線為400毫米年降水量線(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分界線)。
③展示中國地形圖和中國三大階梯分布圖,得出青藏地區的分界線為青藏高原邊緣線(一、二級階梯分界線)。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識圖、讀圖和記圖的能力,通過讀圖提取有效信息,記憶、理解地理知識的方法。) 3、歸納特征:
讓學生嘗試用兩個字描述四大地理區域的特征,教師配合一起歸納。
4 西北地區:干旱;青藏地區:高寒;南方地區:濕熱;北方地區:過渡。 (設計意圖:用兩個字歸納地理區域特點,幫助學生從根本上把握四大地理區域的差異與特征,為下個小組討論活動奠定一定基礎。) 4、小組討論:
學生四人一個小組,分別從分布范圍、地形、氣候、植被等四方面比較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自然差異,完成課本52頁的比較表格。
教師展示中國年降水量圖、干濕地區分布圖、溫度帶分布圖、地形圖,幫助學生完成表格。
(設計意圖:本部分知識有一定難度,通過小組討論、地圖引導可幫助學生突破難點,更易區別認識我國四大地理區域。) 5、搶答比賽
展示大量景觀圖片以搶答的形式判斷其所在的區域。 (設計意圖:景觀圖片有助于學生加深認識四大區域的景觀特征,并采用搶答形式,形式有趣。)
(三)師生共同小結本節課知識點
(四)學習檢測
1.關于“秦嶺——淮河”一線的敘述,錯誤的是( ) A.暖溫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 B.我國一月0℃等溫線經過的地區 C.濕潤區和半濕潤區的分界線 D.我國400毫米等降水量線經過的地區 2.下列地理界線,不在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界線上的是( ) A.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界線 B.1月0℃等溫線 C.地勢一、二級階梯的界線 D.人口分布的地理界線 3.“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現牛羊”描述的景觀位于( )
A.北方地區 B.南方地區 C.西北地區 D.青藏地區
(五)課后作業 四人一個小組,每組選定一個地理區域,搜集能反映當地居民特有的生活方式(吃、穿、住、用)的資料,可編輯成唱詞、小報、小品。
七年級地理(下)《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導學案
班級: 姓名:
【學習目標】
1.認識秦嶺-淮河線,知道秦嶺、淮河的概況。
2.比較秦嶺-淮河線南北自然差異。
3.知道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依據、劃分界線。
4.知道四大地理區域的范圍和自然差異。
【復習鞏固】
請復習上學期的課本,填出秦嶺—淮河線的地理意義。
1.1月份( )等溫線。 2.( )毫米等降水量線。
3.( )帶和( )帶的分界線(溫度帶)。
4.( )區和( )區的分界線(干濕區)。
5.( )氣候和( )氣候的分界線(氣候類型)。
6.( )和( )的分界線(耕地類型)。
【自主學習】
![]() |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