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深圳市小學綜合實踐
所屬欄目:綜合實踐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深圳市小學綜合實踐優質課《中國傳統節日—項目式學習成果展示第四課時》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深圳市小學綜合實踐優質課《中國傳統節日—項目式學習成果展示第四課時》
《歲時廣記》記:“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一為端一,初二為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五。”可見古人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的。古時候的陰歷是采用天干地支支配五行的形式。按地支順序推算,五為午,端五也叫端午。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準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也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端午節如此重要,我們分節日傳說組、飲食文化組、衛生防疫組、體育競技組進行研究。經過兩個星期的學習,相信同學們有所獲,接下來進行成果展示。
下面有請節日傳說組匯報。
大家好,我們組的成員有
關于端午節的傳說主要有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孝女曹娥說等等,其中,流傳最廣的是屈原跳江。
我們組的張筠晗同學對傳說進行改編,編寫成劇本,還把它搬上了舞臺。下面請大家觀看舞臺劇——《屈原跳江》。汪曾祺曾說,正是由于地大物博,我們才得以。。。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通俗
端午節吃什么?有以下傳統食品。
第一種食品是粽子。
粽子,又稱“角黍”、“筒粽”。由粽葉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慶食物之一。粽子早在春秋之前就已出現。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到了晉代,粽子成為端午節慶食物。請看視頻
現在就來考考大家,他們分別是什么粽?
長粽、四角粽、三角粽、寶塔粽。
粽子流行的口味有哪些?
北方人流行吃甜粽,南方人流行吃咸粽,四川流行吃辣粽,福建流行吃肉粽。
粽子最早是哪種味道?
《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爛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角黍。”這里面的灰汁指的就是木灰汁,也就是堿水。看來堿水粽是最早的味道。
第二種食品是黃鱔
過端午,不僅僅是吃粽子的時候,也是一年里鱔魚肉最嫩、最有營養的時候。所以有“端午黃鱔賽人參”的俗諺,黃鱔由于口感軟滑無刺,一直都是淡水市場中比較受歡迎的一種。
第三種食品是打糕。
端午節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人民隆重的節日。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就是將艾蒿與糯米飯,放置于獨木鑿成的大木槽里。用長柄木錘打制的米糕,這種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節日氣氛。
第四種食品是雄黃酒。
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極為盛行。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黃泡制的白酒或黃酒。雄黃可以用做解毒劑、殺蟲藥。于是古代人就認為雄黃可以克制蛇、蝎等百蟲,“善能殺百毒、辟百邪、制蠱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
第五種食品是煎堆。
福建晉江地區,端午節家家戶戶還要吃“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調成濃糊狀煎成。相傳古時閩南一帶在端午節之前是雨季,陰雨連綿不止,端午節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們說把天補好了。
六、五黃
農歷五月,江南人稱五黃月。
江浙一帶有端午節吃“五黃”的習俗。五黃,是指黃魚、黃瓜、黃鱔、鴨蛋黃、雄黃酒(雄黃酒有毒性,都喝普通的黃酒代替雄黃酒)。
掛艾草
《懸艾人》題∶ "荊楚風俗以艾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人們認為端午這一天五毒盡出,因此要在門上掛菖蒲、艾草,以邪避毒。但是掛艾草也是有講究的,第一,當天采摘,當天懸掛。第二,只能倒著掛。關于掛艾草,還有個傳說。
他是誰?他是唐代農民起義領袖黃巢。
唐朝僖宗年間,黃巢領兵造反,所到之處,殺人百萬,血流成河。老百姓只要一聽見黃巢來了,就急急忙忙的逃難。
這一年五月,黃巢的軍隊攻進河南,黃巢騎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見一波波的老弱婦孺涌出城外,他看見一個婦人背著包袱,一手拉著一個年紀小的男孩,另一只手卻抱著年紀較大的男孩。黃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馬問道∶"大嫂,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里去?"那婦人回答∶"聽說黃巢是個殺人不眨眼的大壞蛋,不日就要攻進鄧州。城里的男人都被征調去守城,我們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
黃巢又指著小孩問她∶"你為什么手牽小的,卻懷抱大的呢?"那婦人就說∶"懷里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里牽的才是我親生的兒子。萬一情況危急時,我寧可丟掉自己的兒子,也得為大伯家留下一支根苗。"
黃巢聽了,深受感動,就對那婦人說∶"大嫂,好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門口,這樣黃巢的軍隊就不會傷害你了。"
婦人聽了,將信將疑,不過她還是回到城里,把這個消息傳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陽,黃巢的軍隊攻進城里,只見家家戶戶門上都掛著菖蒲艾草。為了遵守對那位婦人的承諾,黃巢只得無可奈何的領兵離去,全城因而得以幸免于難。
為了紀念這件事,此后每到端午節,大家就會在門上插菖蒲、艾草,這項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
沐蘭湯
端午時值仲夏,是皮膚病多發季節,而端午日是草木藥性在一年里最強的一天,這天采的草藥治皮膚病、去邪氣最為靈驗、有效。民間有在端午采草藥煲水沐浴的習俗。
系五色線
古人還系五色線。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分別代表五行,并象征五色龍,可辟兵及鬼使人健康長壽。
1、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
2、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者丟棄,只能在夏季一場大雨或者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里。
做香囊
古人還有做香囊的習俗。香囊,又名香袋、花囊,也叫荷包,用絲線纏成,多種香味濃烈中草藥細末裝入袋中,可驅蚊蟲。
點額畫王
除此之外,還有一件富有儀式感的事情——點額畫王。未到喝酒年齡的孩子無法飲用雄黃酒,便用雄黃涂抹額頭,稱為“點額”,或者寫下王字,可以驅避毒蟲,祛病延年,保佑孩子健康成長。
《漢書·地理志》:
帝少康之庶子云,封于會稽,文身斷發,以避蛟龍之害。
“端午”一詞,最早出現于西晉名臣周處的《風土記》。早在四千多年前,長江中下游的南方吳越一帶,生活著古越族。在《說苑·奉使篇》記載,吳越都曾經自認為自己是蛟龍的兒子。因為蛟龍會出來害人,但是他們認為蛟龍絕不會殘殺自己的“骨肉”,于是他們便把頭發剪短了,渾身刺著花紋,盡量使自己真的像一個“龍子”,以躲避水神之害。
《淮南子》:“越人以箴刺皮為龍文,所以為尊榮也”從出土的陶器的紋飾上看,他們在生活用具和陶器上刻上圖案,并有“文身象龍”的習俗。最早是古越祖先將部落圖騰繪制在獨木舟上,又劃著這種舟去提親訪友,有時大家遇到一起,就會趁興比賽誰劃得快,后來形成了一年一度盛大的圖騰祭。就是將各種食物,裝在竹筒,或裹在樹葉里,扔到水里獻給水神享用。還在急鼓聲中劃著那刻畫成龍舟形的獨木舟,在水上做競渡的游戲,取悅水神同時給自己取樂。現在看起來很是熱鬧非凡,但是當時是對大自然的一種無奈,也是這種以水為生的民族為了生存的方式。最初的端午就是這一古老的部落獻給蛟龍的圖騰祭。隨著時間的推移,龍舟這一傳統體育運動不僅是中國文化的傳承,更蘊含著團結拼搏、進取向前的體育精神。
龍舟競渡盛行于吳國、越果、楚國,后來在我國南方沿海一帶也十分流行。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并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農歷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岳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