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簡介:

視頻標簽:第十四屆全國
所屬欄目:小學語文說課視頻
視頻課題:《七律 長征》陳玉梅說課實錄(附課件+教學設計)第十四屆全國中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七律 長征》陳玉梅說課實錄(附課件+教學設計)第十四屆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優質課大賽展示課例
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八單元
25.七律·長征
講課教師:陳玉梅
工作單位:唐山市荊各莊小學
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25課
《七律·長征》教學設計
唐山市荊各莊小學 陳玉梅
一、教學內容分析
本單元的主題是:走近毛澤東。本課又是開篇第一課,所以對學生初步感知毛澤東的詩人和一代偉人的形象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這首七言律詩是毛澤東在紅軍長征勝利結束時寫的。全詩語言凝練,氣勢恢宏,圍繞著“不怕”,講客觀的、沉重的“遠征難”和主觀的、豪邁的“只等閑”相對比,盡顯毛澤東詩詞藝術的獨特魅力。選編這首詩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對詩句的理解,感受中國工農紅軍在毛澤東的領導下戰勝艱難險阻的大無畏精神和英勇豪邁氣概,領略毛澤東作為詩人的豪情和作為一代偉人的博大胸懷。
二、教學對象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已經初步掌握了古詩的學習方法與技巧,具備了一定的信息素養,能熟練地利用移動終端選擇學習資源進行自主學習,但《長征》的內容距離學生的現實生活長達80年之久,因此,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把握詩中的思想感情有一定難度。課中借助視頻、圖片、長征線路圖輔助學習,給學生帶來聽覺上、視覺上的強烈震撼,增加學生對長征的了解,幫助學生感悟文本主題,實現語文教學的潛移默化。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學習本課“逶迤”、“磅礴”等 9 個生字詞,結合相關資源,理解詩意,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抓住重點詞語反復誦讀和品評詩句,借助多媒體視頻,縮短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感受紅軍戰士的偉大精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體會紅軍戰士大無畏精神和英勇豪邁氣概,接受情感熏陶與感染。
四、教學重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了解詩句的內容,體會詩句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體會紅軍戰士大無畏精神和英勇豪邁氣概。
五、教法學法策略
在這堂課中利用教學平臺,主要采用了創設情境、點撥引導、以讀代講、音樂渲染等方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協作學習、交流匯報等,達成學習目標,突破重難點。
六、教學資源及環境
教學環境:根據教學內容、學生情況以及學校的實際情況,本節課選擇在一對一數字化環境下用移動終端借助教學平臺展開學習。
教學資源:
基于教學平臺的三個資源:1.教學平臺中的學習資源;2.《聚焦“詩句”》的微課; 3.《長征》專題網站中的資源。前兩個資源,重點在朗讀、理解詩句等基礎知識的把握,適用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第三個資源,以教材為依托,設計“長征簡介”、“詩句理解”、“補充資料”、“詩詞欣賞”、“拓展閱讀”五個各自獨立的板塊,將教材與課程資源緊密融合,為學生的操作實踐帶來快捷與便利,但是內容多,所以需要具有提取整理信息的能力的學生(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學習。
七、教學流程圖
八、教學過程
課前布置學生布置看電影《萬水千山》,利用平臺及網站學習資源自主預習,同時借助五個微課資源(《聚焦“單元內容和目標”》《聚焦“毛澤東”》《聚焦“長征”》《聚焦“七律”》《聚焦“詩句》)進行課前預習,填寫學習單。
(一)創設情境 導入新課
同學們今年是建黨95周年,在這段光輝的歷程中有一段歷史是值得我們深深銘記的,那就是——長征。(播放音樂)在長征途中有許多長征故事,你知道哪些長征故事呢?(《倔強的小紅軍》《金色的魚鉤》等)
同學們講的這些故事都是用記敘性的語言展現的,今天我們這篇課文是用詩歌的形式展示的。
讀課題——七律長征(指名讀)(齊讀)
【設計意圖】激情澎湃的歌曲,動情的導入語,渲染了氣氛,營造了情境,將學生迅速帶入了那艱難困苦的長征歲月,為學習詩文做好了情感鋪墊,學生因此產生了了解長征、閱讀詩歌的欲望。
(二)匯報交流 初讀感悟
1.匯報交流
同學們我們以前學古詩時通常按照哪四個步驟來學習的?(幻燈片出示:知作者 解詩題 明詩意 悟詩情),同學們在課前利用 “長征”的專題網站查找到了一些資料,通過微課也預習了這首詩,那么對于這首詩的“作者、詩題”你都了解到了什么呢?把你了解到的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我們先來“知作者 解詩題”
解讀作者——毛澤東
解讀七律:了解七言律詩的特點。
解讀長征:了解長征的經過和路線。
(學生對照自己查找到的資料交流匯報)
【設計意圖】《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要培養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讓學生在課前通過微課進行學習。本節課教學中共有5個微課,成為一個系列:分別為聚焦“單元內容和目標”、聚焦“毛澤東”、聚焦“長征”、聚焦“七律”、聚焦“詩句。學生通過課前的微課學習,解讀了作者、七律、長征等內容,使學生對這首詩的背景有了一個整體初步的了解,為后面學習詩文打下基礎。
正如同學們所說,長征是艱苦卓絕的,長征是慘烈悲壯的。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跡。長征精神為中國革命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
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是一部偉大的革命英雄主義史詩。而毛主席則以一首短短的七律濃縮了它的景觀,寫出震撼人心的長征精神。你從他的詩中讀出了什么?
對,紅軍戰勝困難的樂觀主義精神震撼了我們,那我們就一起來探索毛主席是怎樣用56個字呈現長征精神,抒發偉人豪情的。
2.初讀感悟
那么,毛主席又是怎樣用簡練的文字來描述兩萬五千里長征的呢?就讓我們走進文本先自由讀一讀這首詩。
自讀 學生自主讀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讀完后想一想有哪些不懂的問題。
指名讀 檢查學生的生詞與詩文朗讀:重點詞采用指名領讀的形式;詩文采用先指名讀后齊讀的形式。
按照古詩韻律讀 教師引導學生體會七言律詩的特點,并學習古詩文的誦讀的節奏誦讀這首詩。古人根據聲調來確定字音的長短 ,一聲二聲讀的長一些,三聲四聲讀得要短一些。
老師范讀第一句,其他詩句學生嘗試朗讀。最后一句齊讀。
3.抓住中心句,理清脈絡,質疑問難。教師:通過反復朗讀詩文,你認為哪一句詩最能概括全詩?教師指名回答。板書:萬水千山只等閑。教師:讀了詩文,你有哪些不懂的問題?或者你很想知道些什么?學生充分質疑。教師分類板書。
【設計意圖】“學貴質疑”,疑問是創新的基礎,教師珍視學生的疑問,做到“以學定教”,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三)品讀詩文,體會情感
1.任務驅動
導語:同學們提出的這些問題,正是我們這節課需要弄懂的問題。我們帶著這些問題進入“詩句理解” 品詩悟情,學習這首詩。
(1)自讀自悟:請你結合注釋理解“逶迤” “磅礴”等重點字詞句的意思。(4分鐘)
(2)交流討論:說清字詞的意思,把整句詩的意思說明白。(4分鐘)
(3)小組匯報:小組選擇一聯詩句,匯報你們對詩句的理解和從詩句中體會的思想感情。
2.學生展開學習活動
學生有多種學習方式可以選擇:
(1)同學們也可以利用云平臺中的學習資源展開學習。(鏈接)
(2)重點詩句的理解可以觀看《聚焦“詩句”》的微課。(鏈接)
(3)同學們可以選擇在專題網站展開學習。
專題網站的網址:
內網地址:
http://192.167.2.1/7L/
外網地址:http://221.194.113.149:1003/7L/
自讀自悟 組內交流 學生根據“自學提示”,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學習方式及資源進行學習。點擊每個句子,并且逐詞逐句地理解,進行自學,還可以結合每句后的視頻幫助理解,并且感受紅軍大無畏的革命精神。自學后,組長分工,組內先展開交流,然后準備全班匯報。
教師利用電子書包的監控功能對學生的學習進行監控和指導。
【設計意圖】自學提示,任務驅動,激發學生積極探究的熱情。明確學習目標,使學生知悉航向,從而積極有效地進行自學,實現了個性化的學習。運用移動終端進行開放式的教學,發揮了資源的快捷、豐富的優勢,學生通過教師創設的學習情境,充分利用資源,進入自由探索的學習環境,既可靜心查看,提取資源,開拓思維,自讀自悟,又可以在小組內討論交流。這種開放式的學習,大大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拓展了知識深度,有利于學生完成學習任務,達成學習目標,培養釋疑能力和創新能力。教師利用電子書包的監控功能,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和存在的問題,以便及時解決。
小組匯報 升華情感
師:通過自學,你有什么收獲?
匯報 1:紅軍長征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難?感受長征的“難”。
生結合資料充分匯報,師點撥渲染紅軍長征途中的千難萬險,小結。
匯報 2:從哪些詩句可以看出“紅軍不怕遠征難”,指導朗讀。句 1:生匯報,師點撥——指導朗讀。
句 2:生匯報,師點撥“騰細浪”、“走泥丸”畫圖對比,幫助理解。(結合圖文資料“五嶺”、“烏蒙”)——指導朗讀。
句 3:生匯報,師點撥:閱讀《巧渡金沙江》戰役,觀看《飛奪瀘定橋》戰役,體會“暖”字與“寒”意,——指導朗讀。
句 4:紅軍飛奪瀘定橋后繼續北上,九月間翻越了終年積雪的岷山,踏上了長征的最后征程。翻越完雪山意味著長征已勝利在望,在這樣的時刻,紅軍是什么樣的心情?(高興、喜悅)詩中用哪些詞來形容的?(喜、盡開顏)——指導朗讀。就讓我們帶著喜悅的心情齊讀最后一句!
(學生利用電子書包的推屏功能功能進行匯報展示,實現資源共享)
【設計意圖】這個部分是學生自學后的反饋交流、強化效果的過程,教師幫助他們在自學的基礎上提煉和升華,并指導朗讀。通過“五嶺”、“烏蒙”資料的補充,讓學生了解它們的特點,不但形象地理解了“逶迤”、“磅礴”二詞的意義,也讓學生感受到詩人選材的精當和詩句的高度凝練。再比如在“大渡橋橫鐵索寒”這行詩的理解上,小組同學在匯報時通過推送視頻,再現紅軍飛奪瀘定橋的驚心動魄的場面,學生對詩句有了更感性的認識,情感得到激發,理解得以深化,達到有感情朗讀課文的目標。利用多媒體,再現兩次戰役的動人場面,意在幫助學生了解史實,激起情感,對詩句產生感性的認識,從而更深刻地理解詩句所蘊含的豐富的內容和情感,激發學生對紅軍的無限敬仰之情。
(四)總結全詩,抒發感受
1.總結全詩,齊讀表達。通過自學,我們了解了紅軍長征途中的千難萬險,更知道了紅軍面對這些千難萬險所表現出的英勇豪邁氣概!正所謂——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結合板書,學生齊讀。
釋疑:看看我們黑板上提出的問題是否都解決了。毛主席用其極為凝練的詩句,短短的56 個字,對長征進行了高度的概括,歌頌了我們偉大紅軍戰士的——英勇豪邁!讓我們帶著這份理解齊聲朗讀這首詩吧。▽W生齊讀課文)
2.音樂渲染,抒發感受。播放《長征》歌曲,渲染情感。在音樂聲中,教師問:此時此刻,你想說些什么?學生充分說感受。
【設計意圖】結合板書進行總結,釋疑,最后齊讀全詩,將作者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激情用自己的朗讀表達出來。體現了學習的完整性,達到了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詩歌之目的。由于學生探究感悟的方式、途徑、程度的不同,對詩的情感體驗也不同,在音視頻相結合的長征歌曲中,渲染氣氛,營造情境,再現歷史,讓學生自由抒發感受,表達真情,升華了情感,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
3.課內拓展,升華情感
學生自主瀏覽“拓展閱讀”中頁面,選擇一個小故事進行閱讀,談談體會。
教師提問:“你認為在和平年代的我們,還需要長征精神嗎?”小結:是的,今天的我們雖然不需要再走二萬五千里漫漫長征路了,但是,新的世紀有著新的挑戰。在新的長征路上,我們仍然需要——長征精神!
點擊首頁歌曲,音樂聲中,學生齊誦全詩。
【設計意圖】播放歌曲,音樂聲中齊誦全詩。意在創設情境,與導入呼應,進一步激發學生對紅軍的敬仰之情,使學生的思想感情得以升華。此環節不僅關注了語言文字的積累,而且把“情感、態度、價值”有機地滲透于其中。
(五)推薦網站,延伸課外
教師:(音樂聲中)同學們,為了紀念長征,為了弘揚長征精神,互聯網上已經建立了“長征紀念館”。(網址:
http://changzheng.china1840-1949.net.cn/)同學們課下可以去瀏覽,了解更多有關長征的知識。
同學們還可以觀看電視劇《長征》,讀魏巍的《地球上的紅飄帶》 ,埃德加·斯諾 《西行漫記》《毛澤東詩詞鑒賞集》。
【設計意圖】根據“以課本為橋梁構建大語文閱讀體系”的理念,結合語文學科的特點,開展語文實踐活動,用網絡將課堂與課外聯系起來,讓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去瀏覽“長征紀念館”。網站中的紀念館涵蓋的內容特別廣,不僅能拓展學生的知識,培養他們的課外閱讀習慣,還能使他們的信息素養得到提高。
九、板書設計
十、教學反思
成功之處:
1.我們把信息技術作為受教育者自主學習的工具,利用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學習、資源共享等學習環境,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使他們的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在學習過程中得到有效的鍛煉。在《長征》一課的教學實踐中,我努力實踐課標理念,發揮信息技術優勢,凸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融合,實現個性化學習,促進學生自主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達到共建課程、協同發展的目標。
2.充分利用媒體資源
豐富資源能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需要,精彩生動的圖文、逼真的視聽效果,打破了學習的時空限制,同時,培養了學生搜索和處理信息的技能,最終實現了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和諧統一。媒體資源極大地激發了學生閱讀興趣,拓寬了學生的視野。
3.一對一數字化環境中電子書包的交互性,大大凸顯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與教師的主導地位。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監控學生機實時對學生的學習進行監督,利用教師機組織和引導學生的課堂活動,大大提高了教學實效性。
我們相信隨著信息技術的深入發展,教師素質的不斷提高,電子書包的應用不斷推進,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定會得到更深一步的創新與發展。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
-----更多視頻請在本頁面頂部搜索欄輸入“第十四屆全國”其中的單個詞或詞組,搜索以字數為3-6之間的關鍵詞為宜,切記!注意不要輸入“科目或年級等文字”。本視頻標題為“《七律 長征》陳玉梅說課實錄(附課件+教學設計)第十四屆全國中”,所屬分類為“小學語文說課視頻”,如果喜歡或者認為本視頻“《七律 長征》陳玉梅說課實錄(附課件+教學設計)第十四屆全國中”很給力,您可以一鍵點擊視頻下方的百度分享按鈕,以分享給更多的人觀看。優質課網 的成長和發展,離不開您的支持,感謝您的關注和支持!有問題請【點此聯系客服QQ:989926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