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伶官傳序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語文二年級選修《伶官傳序》江西省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高中語文二年級選修《伶官傳序》江西省優課
《伶官傳序》
一、導入
讀下面一則故事,說一說自己的感受。
一只野狼臥在草上勤奮地磨牙,狐貍看到了就對它說:“天氣這么好,大家在休息娛樂,你也加入我們隊伍中吧!”野狼沒有說話,繼續磨牙,把它的牙齒磨得又尖又利。狐貍奇怪地問道:“森林這么靜,獵人和獵狗已經回家了,老虎也不在近處徘徊,又沒有任何危險,你何必那么用勁磨牙呢?野狼停下來回答說:“我磨牙并不是為了娛樂,你想想,如果有一天我被獵人或老虎追逐,到那時,我想磨牙也來不及了。而平時我就把牙磨好,到那時就可以保護自己了。”
啟示:做事應未雨綢繆,居安思危;書到用時方恨少,平時若不充實學問,臨時抱佛腳是來不及的;要有居安思危的心態,凡事要有歸零的心,空杯去接受一切;要學會平時多積累,多總結,做到敗中汲訓,穩中求進,優中求精,共同學習。。。。。。
從同學們的感受中,我聽到最多的是居安思危這個說法。古往今來,驚人相似的歷史告訴我們貪圖安逸只能帶來失敗,居安思危才能帶來成功。用歐陽修的一句話來形容: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那么歐陽修何出此言?今天我們就來透過他的名篇《伶官傳序》來找答案吧!
二、作者簡介
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謚號文忠。著名文學家、史學家,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詩文革新運動的倡導者。“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五位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都是他的學生。他在詩、文、書法、文論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 著有《歐陽文忠公集》,史書《新唐書》《新五代史》 學過:《醉翁亭記》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山水之間也
《生查子》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
《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玉勒雕鞍游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
三、解題
伶:封建時代稱演戲的人為伶 。
伶官:在宮廷中授有官職的伶人叫做伶官 。
序:為一種文體,相當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編者的“按語”,它的內容或是提綱挈領地評價該書內容,或者敘述著書作文的緣由,以便有助于讀者理解下面有關書或文的內容。
歐陽修為何寫伶官傳,還得從五代開始講起 四、背景介紹 (1)歷史背景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間的五個朝 代,即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是我國歷史上的動蕩時期。在這短短53年間,先后換了四姓十四個國君,篡位、
弒君現象屢見不鮮,戰亂頻繁,后唐莊宗就是被殺的一個。后唐莊宗李存勖稱帝后,迷戀伶人,“常身與俳優(雜耍藝人)雜戲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是被敗政亂國的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等人所惑。后叛亂四起,擁有重兵的伶官拒不發兵,而莊宗親征又告敗北,眾叛親離之期,伶官又乘危作亂,用亂箭射死了莊宗。
100多年后,歐陽修就此事發表了自己的感慨,寫成了《新五代史•伶官傳》。傳中,作者對為莊宗所寵幸并為非作歹、敗國亂政的景進、史彥瓊、郭從謙等三人予以鞭撻,揭露他們把持朝政,以致后唐朝廷上下離心互相猜忌、禍亂不息的罪惡行徑。
本文就是歐陽修為《新五代史•伶官傳》 所作的序言。 (2)時代背景
北宋王朝建立后,隨著土地和財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統治集團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數民族的不斷進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銳。面對這種形勢,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恥辱,每年都要靠納幣輸絹以求茍安。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歐陽修想通過后唐莊宗李存勖的興亡史進行諷諫。
這一背景,我們在學習蘇洵的《六國論》時就已經了解了。北宋外交上極端軟弱,對不斷進犯的契丹、西夏妥協退讓、屈辱求和。每年都向契丹納銀20萬兩,絹30萬匹;向西夏納銀10萬兩,絹10萬匹,茶3萬斤。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歐陽修想通過后唐莊宗李存勖的興亡史進行諷諫。
五、朗讀課文,自主學習,疏通文意 第一段:理、原、所以
第二段:以、遺恨(遺憾)、其、乃、及、納、凱旋(凱旋而歸的誤用)
文學常識:從事:官名,一般屬官;少牢、太牢(祭祀用豬牛羊叫太牢;用豬羊叫少牢)
第三段:方、系、組、函、仇讎(同義復詞)、抑、本、興、亡、理 第四段:舉、為、夫、忽微(微小的事)、于(在;被) 句式:豈。。。。。。哉 反問句,難道。。。。。。嗎?
六、合作探究
1、找出觀點句(論點)
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2、依據(論據)
莊宗得天下與失天下
3、在得天下的過程中,具體寫了哪幾件事? 908年 23歲 受命繼志 912年 27歲 系燕父子以組 923年 38歲 函梁君臣之首
4、寫受箭時,作者用了一系列動詞
受、藏、請、盛、負、納,從這些動詞可以看出莊宗對父親遺命的態度是:恭恭敬敬。
23歲襲晉王之位,先后攻燕國,破幽州,滅梁國,何等的雄姿英發。其意氣之盛,又是何等的壯闊!以至于舉天下之豪杰,都莫能與之爭!
5、然而,當仇人已滅,天下已定之時,他追求的腳步也驟然停止了。一夫夜呼,身死國滅,請同學們找出描寫亡國的句子
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理科生,來計算一下,莊宗得天下,用了15年,作者寫得很詳細,可見得天下之不易和付出的艱辛。而失天下只用了3年!
6、由此,作者得出了什么結論?
盛衰之理,在于人事
通過莊宗得失天下可知: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7、逸豫是安樂的意思。是什么導致莊宗身死國滅的?具體指莊宗何事? 喜好音樂戲曲,寵愛伶人
結合背景:后唐莊宗李存勖稱帝后,迷戀伶人,“常身與俳優(雜耍藝人)雜戲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是被敗政亂國的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等人所惑。后叛亂四起,擁有重兵的伶官拒不發兵,而莊宗親征又告敗北,眾叛親離之期,伶官又乘危作亂,用亂箭射死了莊宗。
所以說,“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七、文章主旨
文章總結了后唐莊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歷史教訓,闡明了國家盛衰取決于人事的道理。諷諫北宋王朝力戒驕奢、防微杜漸、勵精圖治。這是心憂國事的政治家機智巧妙而又委婉的勸諫藝術。
八、拓展延伸
文章中作者通過莊宗得失天下的史實說明了國家盛衰興亡之理在于人事,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末尾又意味深長地點出“豈獨伶人也哉”。 是啊!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請同學們在古今歷史上尋找一些事例來加以補充說明。結合開頭的材料
商紂王“好酒淫樂,嬖(壁音)于婦人妲已”,荒淫殘暴,最終落得個葬身火海的下場。
楚懷王貪婪成性,閉目塞聽,棄屈子的諍言于不顧,最后落得個客死他鄉的結果。 南唐后主沉迷于詩畫歌舞中,不理朝政,最后落得個亡國奴的悲慘命運。
夫差縱情于聲色犬馬,酒池肉林中,不思國事,最后只能是自刎而死的下場。 唐玄宗重色思傾國,三千寵愛于一身,從此君王不早朝,最后天寶危機,釀成安史之亂。
一個個王朝如四季般不斷輪回,一幕幕悲劇如連續劇般不斷不演,讓人唏噓!歷史就像一位老者,時時警醒著我們!所以,不能讓歷史的悲劇重演!
而唐太宗吸取前人教訓,虛心納諫,勵精圖治,迎來“貞觀之治”,名垂青史。 齊威王廣泛采納各方面的批評意見,興利除弊,換來了諸侯“皆朝于齊”的盛世局面。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激勵自己的斗志,以圖復國,終于天不負苦心人,三千越甲竟吞吳,報仇雪恨。 „„„„
所以,興衰成敗,不在天命,而在人事,于國如此,于個人更是如此。
①有些政府干部,先前艱苦奮斗,深入群眾,有口皆碑,政績顯著。一旦身居高位,掌握實權,因為有個人嗜好,貪圖逸豫,被別有用心者充分利用,拉攏腐蝕,開始拿一點,后來多拿點,拿去了國家的財產,拿丟了自己的前途,拿掉了家庭的幸福。()
②許多民營企業家(如山西煤老板)白手起家,以汗水澆鑄輝煌,以誠信樹立品牌。一旦功成名就,腰纏萬貫,便張開巨嘴大吃,吃果子貍,吃活蝎,吃河豚,吃黃金宴……吃倒了品牌,吃去了信譽,吃掉了未來。
③有些基層領導一步一個腳印,艱苦卓絕,帶領群眾走上致富道路,建設小康村,億元村。但是成就事業之后,獨斷專橫,飛揚跋扈,揮金如土,紙醉金迷,儼然一個土皇帝。最終身陷囹圄,悔不當初。
④有的知識分子,年輕時志存高遠,埋頭苦干,成就輝煌事業,成為知名教授。得志之時便猖狂,或迷戀女色,沉溺享樂,身敗名裂;或貪圖金錢,拋棄事業,專事“招研”培訓,斯文掃地。
…… 九、總結
我們要有居安思危,謹小慎微,防微杜漸的心態,凡事要有歸零的心,空杯去接受一切,“滿招損,謙受益”,我們要常懷律已之心,常思貪欲之害,從政者要常修為政之德。所謂“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最后一起齊讀這幾個警句來共勉!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滿招損,謙受益
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