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記念劉和珍君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1《7記念劉和珍君》天津市濱海新區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1《7記念劉和珍君》天津市濱海新區
記念劉和珍君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把握劉和珍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對愛國學生遇害的悲憤情感。 過程與方法:通過誦讀、勾畫關鍵詞句的方法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作者情感和寫作特色。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劉和珍的愛國精神,銘記血債,不忘教訓,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有獨立閱讀記敘文的能力,具備一定的感性認識,但邏輯思辨能力不強,對閱讀較復雜的記敘文有一定的難度。同時學生的基礎層次不同,閱讀文章時,抓表層易,知本質難;知局部易,觀全文難。經過初中《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與《社戲》等文章的學習,學生對作者魯迅先生已然不再陌生,但魯迅先生的文章在語言上有一些艱澀的地方,而作為“民族魂”的魯迅先生有著深刻幽邃的思想,這些對于才開始高中學習不到兩個月的高一的學生來說都存在一定的難度。
教學重點:
通過誦讀、勾畫關鍵詞句的方法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作者情感和寫作特色。
教學流程: 一、預習檢測 1、走近作家
魯迅(1881.9.25—1936.10.19),原名 ,字豫山,后改為豫才。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 》時(1918年5月)始以“魯迅”為筆名。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說、雜文為主,代表作有:小說集《 》《 》《 》等,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散文集《 》,散文詩集《 》,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南腔北調集》、《三閑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魯迅以筆為武器,戰斗一生,被譽為“ ”、現代文學的旗幟,是中國現代偉大的無產階級 家、 家、 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評價他是中華文化革命的主將。“ ”是魯迅先生一生的寫照。 2、背景資料 ①大沽口事件
1926年3月,奉系軍閥在日本帝國主義支持下進兵關內,馮玉祥率領的國民軍同奉軍作戰。日本帝國主義公開援助奉軍,派軍艦駛入大沽口,炮擊國民軍。國民軍開炮還擊。日本帝國主義便向當時的北洋軍閥段祺瑞執政府提出抗議,又聯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國駐北京公使,借口維護《辛丑條約》,提出種種無理條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國軍隊,準備武力進攻。 ②“三·一八”慘案
3月18日,北京的工人、學生、市民五千多人在天安門前舉行集會,共產黨人李大釗在會上作了演講。會后,兩千多名群眾組成請愿團,到段祺瑞執政府前請愿。段祺瑞竟命令衛兵向請愿群眾開槍。隨后,士兵們又手持大刀、鐵棍追殺群眾。打死47人,傷200多人,制造了屠殺愛國民眾的“三一八”慘案,劉和珍等都在遇害者之列。魯迅稱這一天為“民國以來最黑暗的一天”。 ③劉和珍其人
劉和珍(1904一1926)女,原籍安徽合肥,生于江西南昌。1923年秋,劉和珍從江西來到北京,考入國立北京女子高等師范預科,后升人女師大英語系。1926年3月18日,她不顧病痛,帶隊出發開始示威游行。在鐵獅子胡同段祺瑞執政府門前,衛隊把罪惡的槍口瞄準了劉和珍。槍聲響了,一場預謀的大屠殺開始了。頃刻間,劉和珍身中數彈,臥于血泊之中。同去的張靜淑、楊德群急撲過去救助,她說:“你們快走吧,我不行了,不要管我了。”依然是那樣溫和地關切著同學。一排槍彈射過來,張靜淑、楊德群倒在她的身邊。兇殘的士兵沖過來,復用木棒猛擊劉和珍…… 劉和珍烈士犧牲時年僅22歲。 3、積累字詞
①、請給下列劃線字注音。你在本文還積累了哪些新字詞?補充在下面吧! 寥落 桀驁 屠戮 喋血 洗滌 浸漬 菲薄 租賃 躊躇 黯然 噩耗 尸骸 虐殺 攢射 輾轉 呻吟 不憚 和藹 隕身不恤 長歌當哭 廣有羽翼 ②、解釋下列詞語
寥落: 長歌當哭: 桀驁: 菲薄: 深味: 喋血: 殞身不恤:
二、整體感知,把握線索
(1)給課文每一部分擬一個小標題。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第五部分: 第六部分: 第七部分:
(2)合并歸納:表明寫作由來的是第 部分;追憶烈士和慘案真相的是 第 部分;總結教訓和意義的是第 部分。 三、人物形象的塑造
本文記敘了和劉和珍相關的哪些事跡,表現其怎樣的品格?
人物形象 事跡、品格(手法)
⑴生前愛看魯迅文章; 側面描寫 追求進步、真理 ⑵毅然預定了全年《莽原》; 典型事例 堅定追求進步、真理 ⑶反抗廣有羽翼的校長; 典型事例 勇毅 嫉惡如仇 ⑷常常微笑著,態度很溫和; 神態 善良溫和 ⑸慮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神態 責任感
⑹“欣然前往”參加請愿運動,壯烈犧牲。 詳略得當 神態動作 愛國 四、寫法探究
詳細記敘劉和珍犧牲的經過,有何作用?
1、記述劉和珍等人欣然前往請愿,互相救助、遭人虐殺的經過,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明; 2、與殺人者的兇殘和庸人的麻木形成鮮明對比; 3、表達作者悲憤之情;
4、使“暴徒”“受人利用”等流言不攻自破; 5、為下文議論慘案意義鋪墊。 五、理解情感
1、作者對愛國青年的情感是怎樣的? 2、魯迅先生對“徒手請愿”有何看法?
“至于此外的深的意義,我總覺得很寥寥,因為這實在不過是徒手的請愿。人類的血戰前行的歷史,正如煤的形成,當時用大量的木材,結果卻只是一小塊,但請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況是徒手。”
3、作者對反動勢力(段祺瑞執政府和“幾個所謂學者文人”“有惡意的閑人”“流言家”)的態度是怎樣的?
4、作者對所謂“庸人”態度如何? 六、拓展延伸
學習這篇文章對當代青年有何現實意義? 七、布置作業
請觀看下發的微課《頒獎詞的寫作》,以“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1926年篇”組委會的名義,為劉和珍撰寫一份頒獎詞。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