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別了,不列顛尼亞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1《別了,不列顛尼亞》甘肅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1《別了,不列顛尼亞》甘肅
《別了,不列顛尼亞》
【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 (1)回顧新聞知識。
(2)學會分清新聞的結構,導語與事實背景材料的作用。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快速閱讀的能力。
3、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 【教學重點】新聞的結構、導語,學會壓縮語段,找關鍵詞,寫一句話新聞。 【教學難點】
1、學會分清新聞事實與背景,理解兩者結合交錯使用的妙處。 2、品味本文莊重、含蓄的語言風格。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方法】速讀 品讀 感悟 討論 【教具使用】 多媒體投影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這是中華民族的一大盛事,對于中華民族來說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舉國歡騰。也是世界史上的重大事件。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體的目光。在當時,來自世界各國700多家新聞媒體的8000多名記者采訪報道了這一歷史性的事件。今天,我們就讓這篇著名的《別了,“不列顛尼亞”》帶領我們回到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的香港政權交接儀式現場,來重溫一下那個歷史性時刻。
二、新聞知識
1、什么是新聞(消息)?
新聞是新近發生的群眾關心的重要事實的報道。 2、新聞的結構
標題:全文的“眼睛”,可以只有一個大標題,也可以有副標題。 導語:一般是開頭第一句或第一段。是對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括。 主體:正文部分,是導語內容的具體化。闡述生動、具體的新聞事實。 3、新聞的特點:
真實性(新聞的生命)、時效性、文學性。本文是一篇新聞特寫,
4、新聞特寫: 特寫新聞,也稱新聞速寫、新聞素描,要求用類似于電影“特寫鏡頭”的手
2
法來反映事實,是作者深入新聞事件現場,采寫制作的一種新聞價值高、現場感較強、篇幅短小精粹的消息文體。特寫新聞側重于“再現”,往往采用文學的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發生現場,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場面,生動形象 地將所報道的事實再現在讀者面前。
今天,我們學的這篇《別了,不列顛尼亞》,它就是一篇新聞特寫。我們來看一看,作者把我們帶入到了怎樣的一個場景中去?
三、文本梳理
1、先看標題,作者怎么不說“別了,大英帝國”呢?這樣寫的好處在哪里?
活用了毛澤東的《別了,司徒雷登》,別了,永遠不會再見的意思,對象征著英國殖民統治的“不列顛尼亞”號來說,當然不想再相見。倒裝句式,更強調了香港回歸,一雪國恥,標志著英國殖民統治的結束,委婉含蓄中透著嘲諷。 2、導語第1段,寫了什么? 概述英國撤離香港的最后一刻。
學生齊讀第一自然段
文章的第一段就是新聞的導語部分。你們看,第一段文字可以說一句話就為我們揭示了文章的主旨——香港要回歸了。那我們從這兒能不能得到一點兒啟示?
提示:新聞的導語應該有高度的。。。。(概括性) 板書:導語:概括性
3、主體2-10段,又主要寫了什么?寫了哪幾個場景? 主要描寫了英國撤離香港前的主要過程。
時間 地點 主要事件
1997年6月30日 下午4時30分 港督府 彭定康注視著港督旗幟降下旗桿 1997年6月30日 下午4時40分 港督府 彭定康乘車最后一次離開港督府 1997年6月30日 晚6時15分 添馬艦東面 告別儀式 宣讀女王贈言 1997年6月30日 晚7時45分 親王軍營旁 第二次降旗儀式 1997年6月30日 最后一分鐘 交接儀式現場 米字旗最后一次降下 1997年7月1日 第一分鐘 交接儀式現場 五星紅旗升起 1997年7月1日 0時40分 中國南海 “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 著力寫了四個場景:
第一場景:4點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別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幟。 第二場景:6時15分,添馬艦軍營東廣場舉行告別儀式,降下英國國旗。 第三場景:子夜時分,中英交接儀式,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紅旗升起。 第四場景:7月1日零點40分,查爾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顛尼亞”離開。
3
4、結尾第11段,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用極其概括的語言敘述英國在香港統治的開始與結束。
我們共同努力,完成上面的內容 ,然后從第一個時間開始,到最后一個時間結束,好像這個事件的整個發展過程都已經非常清晰地出現在我們面前了,是不是?剛才我們都搜取了哪些信息?——時間、地點、主要事件。
這恰好是新聞的三大要素。要素要是完整了,那事件的發展過程自然就清楚明了了。所以,新聞的真實性第一點就體現在要素的完整上。同學們再來看這些內容,你覺得哪些內容更能體現它的真實性?——時間。你覺得它怎么真實了?很具體是吧?尤其是咱們看NBA時,可能在最后幾秒鐘,詹姆斯都還可能進球,所以,我們一定要把時間說準確。那它第二個真實性就體現在語言一定要精確。那好,作為新聞,它的任務已經完成了,但我們總覺得有點遺憾。因為我們作為普通老百姓來講,我們知道它發生了什么事,我們還特別想知道它是怎樣發生的。你比如說,我們剛結束的運動會,同學們是不是特別想知道在運動會上到底發生了什么事?同學們在接力賽中是一個什么樣子,每個人臉上有什么樣的表情。我就特別想知道這些具體的內容。那也就是新聞的三要素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時,就要依靠新聞的文學性了。那新聞的文學性體現在哪兒?
提示:剛才我們在理清文章思路時,事實上我們還有幾個段落內容沒有涉及到,是哪幾段?——4和11自然段。咱們先把這兩段齊讀一下,再考慮這兩段寫的是什么內容。
5、 齊讀第4和11自然段。
問:讀得很好,那這兩段寫的是什么內容?——歷史。什么歷史? 比如說第4自然段寫了港督府的修建、改建、擴建和裝修。
那11段又寫的是什么歷史呢?——英國強占島。這兩段都說的是歷史,那其它地方還有寫歷史背景的嗎?
(共四處,學生相互討論后回答)
6、在新聞寫作中插入背景介紹,有什么作用?
歷史背景的介紹,其暗示說明中國當時國力的弱小;現在的離開,實則暗示出來了中國國力的強大。 新聞與背景交互介紹,雖只寫一天的事,但歷史跨度非常大。使得內容豐富,內涵深厚。
四、細節探究
1、文章在報道香港回歸這樣宏大的場景時,從細節入手,在細節中蘊含著深刻的意味,在平淡的筆調中洋溢著濃烈的感情,大家能否從文中找出意味深長的細節之處?
(1)“4點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視著港督旗幟在“日落余音”的號角聲中降下旗桿。” 分析:這是對末任港督彭定康面部表情的特寫,生動的寫出了彭定康離開港督府前黯然神傷的神態。通過這一神態,我們能揣摩出彭定康當時復雜的心情,但是不論他如何“面色凝重”,歷史的腳步不會為任何人停止,香港終將回歸祖國。這時候呀,我們就可以閉上眼睛想,彭定康這時候是什么心情,
4
是什么樣的表情,肯定是很無奈的,還很留戀的,但是他又不得不離開。各種不同的復雜心理、心如刀絞、五味雜陳。除了,這里,還有什么地方?
(2)“停泊在港灣中的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和鄰近大廈上懸掛的巨幅紫荊花圖案,恰好構成這個‘日落儀式’的背景。”
這兩處細節描寫都與“日落”聯系在一起,為什么說英國的告別儀式是“日落儀式”? 分析:英國曾經占領了非常廣大的殖民地,被稱為“日不落帝國”,喻指在它的領土上,永遠都有陽光照耀。香港作為英國在東方的最后一塊殖民地,于1997年脫離英國的統治,回歸祖國,作為香港特區的紫荊花圖案將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日不落帝國”的殖民主義太陽在香港永遠的落下了。所以把英國告別的儀式稱為“日落儀式”。
(3)“此時,雨越下越大。”這是一個景物描寫,景物描寫往往會起到烘托、渲染的作用。那雨越下越大,當時烘托出了一種什么樣的氛圍?彭定康在港督府居住了25年了,現在卻要被迫離開,心里或多或少也有一點不舍、一點留戀,心里非常難受,可能此刻心里就像在下雨一樣,所以“雨越下越大”就映襯了彭定康當時的心情。
板書:語言生動
2、如何理解標題的含義?
一方面看,參加完交接儀式的查爾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國皇家游輪“不列顛 尼亞”號離開香港,“不列顛尼亞”號在中國人的目光中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
另一方面,“不列顛尼亞”號的離去,象征著英國殖民統治在香港的終結,中國歷史上屈辱的一段終被洗雪。
標題一語雙關,傳遞出中華民族在這種特定歷史時刻的自豪感。這個標題不僅揭示了事件的主題,而且新穎別致,寓意深刻。
作者沒有任何修飾性的語言,然而就在這不動聲色的描寫中,勝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3、我們在文字方面感受了香港回歸的那個場面,我們再來看一下當時的那段錄像:我們要永遠記住那永載史冊的一刻。(播放視頻2分鐘)
問:用一個詞語來概括一下你現在的心情?(激動、興奮、自豪等等)
當你了解到經過156年5個月零4天,中國國旗重新飄揚在上空,你有何感想?
1997年7月1日,是一個彪炳史冊的日子,這一天,全世界都在諦聽從東方響起的莊嚴的鐘聲,它響徹環宇,向五湖四海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這是雪百年恥辱,長民族志氣,振國家聲威的喜慶時刻,歷史已經銘記這一刻,我們每一個華夏兒女也將銘記這一刻。 一篇好的新聞呢,它應該有一個讓人回味無窮的題目,另外它的導語一定要有概括性,然后它的主體部分可以運用恰當的修辭,也可以讓語言變得生動和含蓄。但是,我們一定要注意,新聞最主要的應該是它的真實性,真實性就像新聞的生命一樣,它一定要語言精確,而且要要素完整。
5
五、實戰演練
給下面新聞材料擬寫一個標題。
1、10月17日,中國航天史上一個值得銘記的日子!中國的太空探索又向前邁出了堅實一步! 7時49分,執行與天宮二號交會對接任務的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后準確進入預定軌道,順利將2名航天員景海鵬、陳冬送上太空!正在印度出席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八次會晤的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第一時間發來賀電。
習近平在賀電中表示,欣聞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我謹向全體參研參試人員和航天員們表示熱烈的祝賀和誠摯的問候。
2、 10月17日15時14分,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北緯32.8度,東經94.9度)發生6.2級地震,震源深度9公里。地震造成縣城部分房屋開裂,縣城主干道交通一度發生擁堵。目前,雜多縣城交通已恢復暢通,縣城生活秩序基本正常。中國地震局根據應急預案已啟動Ⅲ級應急響應。 六、小結課文
這篇新聞真實地再現了香港回歸祖國懷抱這一歷史時刻。國旗是一個國家的象征與標志,英國米字旗的降下象征著英國一百多年的殖民統治的結束,五星紅旗的升起則標志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作者以眼睛為“攝像機”,以耳朵為“錄音機”,鄭重地記錄下這一歷史時刻,含蓄地表達了一種祖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時的莊嚴與喜悅的心情。 七、作業
根據對新聞的學習,請你以學校舉行的藝術周活動為新聞報道材料,試寫一篇100字以內的新聞。 寫作要求:內容包括新聞的三要素(標題、導語、主體)。寫完之后,請同學們相互欣賞并指正。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