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戰國策,荊軻刺秦王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1《戰國策·荊軻刺秦王》成都七中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1《戰國策·荊軻刺秦王》成都七中
《荊軻刺秦王》教學設計
一、【課題名稱】 《戰國策·荊軻刺秦王》 二、【課 型】 獻 課
三、【授課班級】 成都七中高2016級8班
四、【授課教師】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學 語文組 胡 丹 五、【授課時間】 2016年10月20日(星期四)第2節 六、【學生分析】
成都七中理科實驗班的學生,具有良好的思辨精神和探究能力,我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發現他們不滿足于簡單知識點的生成,更期待著文本的發散。所以本次教學活動是為了使他們能夠感受到文本背后的意蘊,試圖在引導學生關注文本細節和個體命運,思考宏大背景和個體選擇關系的同時,培育學生的人文精神。 七、【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梳理文章結構
過程和方法:鞏固之前學過的提要鉤玄的閱讀方法。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引導學生摒棄功利主義價值觀,培育學生的人文精神。 八、【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由太子丹的形象分析引入到對荊軻的形象分析。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從看似合理的刺秦準備活動中看出其不合理性。 九、【文本分析】
一、太子的焦慮
“秦軍旦暮渡易水,則雖欲長侍足下,豈可得哉”,乍一聽委充滿無奈,委婉動人,實則在提醒和告誡:“國家危在旦夕,若國家滅亡我則無法繼續侍奉你了。”潛臺詞是“我一直在侍奉你,此刻正是你報恩之時”。這句潛臺詞看似平常無奇,但細細琢磨,在理性和感情上都犯了忌諱。當下功利的社會,催生了人們功利之心,做什么事情都透露著交易的影子,即使是付出圖回報也并非大忌,但在中國古代卻截然相反。古人看重知恩圖報,褒揚施恩不圖報,反感施恩即圖報。太子的施恩圖報,挑明了對荊軻的禮遇只是一場交易這一無情現實,對荊軻報恩的懷疑也意味著對其人格的懷疑,這是荊軻不能忍受的。太子的焦慮集中體現在對荊軻的猜忌和責備。日以盡矣,荊卿豈無意哉?丹請先遣秦武陽”。言語之間暴露了太子丹的幼稚和狹隘,充滿了孺子似的抱怨不滿和施恩者的傲慢戾氣。一介布衣聽聞此語都會拍案而起,更何況是胸
有丘壑的荊軻。聽聞此言,荊軻不顧君臣之禮怒叱太子,于情于理無可厚非。進一步說,也飽含了源自心底的失望和不甘——眼前的這個人,即將為他而死,但在死之前卻如此被猜忌。何等的悲哀!更悲哀的是在荊軻說完“今太子遲之,請辭決矣”后,太子沒有半句安慰和反省,甚至可能竊喜激將法的成功。所以,易水送別時荊軻“終已不顧”,不是因為他的堅決或絕情,而是深入骨髓的孤獨和悲涼。 二 被遮蔽的細節——“以匕首試人”
傳統的文本解讀過多關注荊軻的俠義精神,卻忽視了下面一個細節:荊軻為檢驗刺秦匕首的效果,以活人做實驗,“以試人,血濡縷,人無不立死者。乃為裝遣荊軻。”讀到這一細節時候我非常沉重,不僅是因為這些被殺人的無辜,更因為想到在歷史的長河中曾經鮮活地存在過的人,最終卻湮沒在歷史的無情法則之下。荊軻的命運固然悲壯,但畢竟可青史留名;而大部分的普通人就像試刀之人一樣不明不白地在“刺殺秦王”“挽救燕國命運”的宏大歷史潮流下喋血。
其實該不該讓罪犯“試匕首”涉及倫理學中兩種道德觀,一是功利主義,二是絕對主義。功利主義道德觀從結果的有效性去反觀手段的合理性,很容易被我們這個民族接受;絕對主義道德觀認為有些事情是絕對錯誤的,無論出于什么動機、無論會有什么結果。比如殺無辜的人、說謊就是錯的,不得已而殺人或為更多人的幸福而殺人抑或是善意的謊言都是偽命題。依據康德絕對主義的道德觀,道德內存于普世規律、人類天性和其他基礎來源之內。換種簡單的表達就是,絕對主義堅信:“對的就是對的,錯的就是錯的”。社會很容易被功利主義的價值觀裹挾,識時務者為俊杰、黑貓白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它們讓我們把世事洞明、人情練達看成與真理同等重要,讓我們迷惘于這個世界是不是有什么東西是絕對不變的,F在絕對主義大聲告訴我們:有!總有那些永不會變的東西,它們構成了我們的信仰。我們的學生,若整天浸淫在功利主義的泥淖中,計算利益最大化的問題,很容易成為“精致的利己主義者”。高中課文中類似“以匕首試人”的細節還有很多,對它們有意無意的遮蔽代表了功利主義價值觀的勝利,而語文教學應將這些被遮蔽的細節還原,從而培育學生的人文精神。
三 文本的罅隙——刺秦的意義
“易水送別”這一段,寫得非常精彩。白衣冠、垂淚、涕泣、擊筑、為歌、變徵之聲、慷慨羽生、蕭蕭北風、徹寒易水……當下的解讀多以場景分析為主,忽視了文本中一處難以解釋的罅隙——“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士”(即賓客)為什么要怒?多數解釋道是因為他們心中充滿了對秦國的憎惡。這種典型的機械反映說忽視了文本的罅隙和吊詭。他們是在“怒”秦國嗎?秦國是他們共同的敵人,但此時他們之間的仇恨還未到樊將軍那樣切齒拊心的地步,更不用說像岳飛、辛棄疾怒發沖冠、把欄桿拍遍壯那般懷激烈。沒有仇敵在場,固然可用琴棋書畫詩詞歌賦表達憤怒,但“瞋目、發上指冠”就顯得不合理。因為瞋目是睜大眼睛怒視,憎惡的對象應在眼前。所以,唯一的可能就是在場的太子。賓客們必然知曉太子和荊軻的糾葛,只是因為焦慮和不信任,荊軻就被太子倉促打發入虎狼之國。他們因荊軻的命運而反觀自己的命運,洞曉了自己在太子眼中只是一枚枚為“私事”而必須赴湯蹈火的棋子。在荊軻和高漸離悲壯的樂聲中,垂淚涕泣、瞋目和發上指冠,與其說體現了燕國上下的同仇敵愾,不如說表達了對太子的不滿和失望以及對自身命運的顧影自憐。他們哪里是在送行,分明是在送葬!是為荊軻送葬,也為自己送終。對刺秦充滿期待的太子未能讀出高漸離的筑聲和荊軻歌聲中的咨怨,更不可能讀懂賓客“兔死狐悲”的心理。分析此處文本的罅隙,分析太子的狹隘和猜忌,從賓客的心理反觀荊軻的落寞和絕望,讓我們能體會出明知九死一生卻毅然赴秦的荒誕和悲壯色彩。
我們若考察太子丹以上種種焦慮,考察因焦慮而產生的不滿及對荊軻的責備、猜忌和攻擊,再結合其對荊軻提出的刺秦要求,可能會改變看法。太子丹說“誠得劫秦王,使悉反諸侯侵地,若曹沫之與齊桓公,則大善矣;則不可,因而刺殺之。”這樣看來,荊軻入秦有劫持和刺殺兩個選擇。其悲壯在于此:他選擇了一條更艱難的道路,“以生劫之,得約契以報太子也”;其偉大也在于此:縱然背負著不滿,孤獨而絕望地行走在刺秦的絕路上,但最終他踐行了一個刺客的承諾,“輕生死,重然諾”的荊軻在秦廷上完成了人生最后一次自由選擇,將“終已不顧”的背影定格在易水邊的蕭蕭寒風中,也定格在后世一雙雙深情凝望歷史的眸中。
十、【教學流程】
教學環節 活動說明(備注)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起 初讀,思考文章層次 朗讀,感知。
引導學生劃分文章層次 承 再讀,思考燕國刺秦
前作了哪些準備 朗讀,概括,分析。
引導學生結合文本分析 轉
精讀,思考這些準備是否有效,是否合理 思考,探究,討論,朗讀。
引導學生深入分析文本 合
針對學生回答中有爭議的地方組織學生
討論,分析太子丹和荊軻的形象
討論,思考,分析
總結,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摒棄功利主義價值觀
十一、【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活動說明(備注)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時間
1
文章的題目叫
荊軻刺秦王,請大
朗讀,感知。 引導學生劃分文章層
次
1分鐘
家根據題目將文章分為兩部分。 一部分是刺秦的準備
第二部分是刺秦的過程。
2
快速處理完第一段再讀,思考燕國刺秦前作了哪些準備。
1、求樊於期頭顱 2、燕督亢地圖 3、
朗讀,概括,分析。
引導學生結合文本分析【板書】
2分鐘
3
精讀,結合文本這些準備是否有效?為了讓大家更好的理解何為結合文本,如何判斷有沒有效,教師先示范。 【例】我認為求取信物這一準備過程是有效的,因為第二段說:“夫今樊將軍,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誠能得樊將軍首,與燕督亢之地圖獻秦王,秦王必說見臣。”從中可以看出樊於期和督亢對于秦王而言都非常重要,以此作為信物能夠體現燕國的誠意,獲得秦王的信任,所以是有效的。 思考,探究,討論,朗讀。
引導學生深入分析文本
10分鐘
4 副手選擇是無效的,荊軻還在等另外一個副手,最終卻還是和秦武陽一起去了秦國,請問直接原因是什么?
思考,討論
【板書】引入太子丹
1不沉穩 2懷疑他人 3缺乏反省 4極度自私
6 從前面的準備過程中還可以看出太子丹是怎樣的一個人?
思考,分析
5施恩圖報 6仁慈背后的虛偽
10分鐘 7
太子丹是如此這般,荊軻最終還是踏上了刺秦的道路哪一段在寫由燕入秦的經過? 思考為何要讀出這種悲壯呢? 體會送別時的九死一生,同仇敵愾。
問學生該如何讀易水送別這一段
15分鐘
8
太子丹是如此的不堪,刺秦也是九死一生,荊軻為何還是要踏上刺秦的絕路呢?
思考荊軻的精神內核 士
俠(義、諾)
從法制角度或歷史進程角度當然有局限性,但是荊軻的意義不在他是刺客,而是他踐行了一個刺客的諾言,縱使付出生命的代價,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這種飛蛾撲火依然決絕的精神是當下計算利益最大化,功利社會缺少的,也可能是信仰缺失的根本原因。
5分鐘
9
教師總結
思考荊軻精神在當下的意義。
我們不厭其煩的重復荊軻刺秦的故事 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尋找心中的俠義英雄 因為我們不愿接受和正視
刺客遠逝 俠義存殘 英雄不在
1分鐘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