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短歌行,建安風骨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二吟《短歌行》悟“建安風骨”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二吟《短歌行》悟“建安風骨”
《北京市中小學語文學科教學改進意見》
充分發揮立德樹人作用,重視國學經典傳統文化,引導學生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
注重個性化的閱讀,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學習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發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短歌行》是人教版高一語文必修2第二單元的一首詩歌,是魏晉時曹操以樂府舊題創作的一首四言詩,它雖然繼承了漢代樂府的傳統,卻一掃漢樂府及時行樂的腐朽詩風。此詩抒發了作者建功立業的理想及其積極進取的精神。意境宏大,筆調舒暢,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個性特征,其雄健深沉、慷慨悲涼的藝術風格,恰恰代表了“建安風骨” 的寫作特色。學習它對中學生思想道德及人生價值取向有著正面的意義。這首詩的基本特征是意象明朗、語言精煉、情感真摯。
2.目標設計
知識與能力:體會詩人抒發的人生短暫和求賢若渴,建立功業矛盾復雜情感。總結曹操詩歌緣事而發,慷慨多氣的特點。了解“建安文學”的寫作特色。
過程和方法:通過情境創設,反復誦讀、質疑討論等方式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詩歌的情感。通過品味語言學習詩歌中運用的表達技巧,感受詩歌的藝術魅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樹立有擔當,時不我待,及時建功立業的積極昂揚人生觀。
3.學習內容分析
教學重點:體會詩人抒發的人生短暫、求賢若渴,建立功業的矛盾復雜情感。引導學生研讀文本,對詩歌進行個性化的闡釋。
教學難點:體會曹操詩歌緣事而發,慷慨多氣的特點。
4.學情分析
中國古典詩歌對于學生并不陌生,許多著名作品學生都能吟誦,所以都有一定的古典詩歌學習基礎。本單元學生已經學習了《詩經》和《離騷》。因此對理解詩歌的內容沒有困難。但是,學生對詩歌鑒賞的方法沒有系統性的認識。學生閱讀詩歌多碎片化的認識,卻缺少思辨性的思維。學生認識的渠道多樣化,片面性卻疏離文本。因此在學習這首詩歌的時候時不僅要學會一些詩歌鑒賞的方法,還要領悟詩人抒發的思想感情,進而陶冶情操。正如新課標強調:“閱讀優秀作品,品味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展想像力和審美力。”
5.教與學的過程設計
步驟1:初讀感知,溫故知新
你都知道哪些曹操的詩句,這些詩句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觀滄海》 《龜雖壽》
設計意圖:用設問的方式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興趣,復習有關曹操的詩句,做到溫故知新。 齊讀課文,檢查預習。請寫出你對《短歌行》的印象和對曹操的印象。 大部分學生的看法:
曹操印象: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心狠手辣、野心勃勃、霸氣外露、疑心很重、白臉奸臣。
《短歌行》的印象:①英雄主義者的豪情壯志。 ②慷慨悲歌、氣勢磅礴。
③感嘆人生苦短,渴望賢才,心想天下。 ④氣吞山河的氣魄。
設計意圖:學生對詩人的原始認知以及對詩歌的原生態閱讀可以看出學生的真實情況。基于學生的原始理解是設計教學的起點和依據。
步驟2: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在這首詩中,有一種情感反復出現,你能用詩中的一個詞來概括出來嗎? 憂(板書)
詩中哪些詩句表現出憂呢? 詩人為什么而憂愁?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人生苦短、賢才難得、功業未就。(板書)
哪些句子體現人生苦短了?詩中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比喻,“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比喻人生美好的時光何其短暫。詩人如何來解憂呢?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設問和借代。
設計意圖:深入文本,訓練學生捕捉文章主旨的能力,學生得到的結論可能不夠完整。可以在接下來的教學環節中繼續深入挖掘。
步驟3:品讀詩歌,分層鑒賞
有人說三國之爭實為人才之爭,可以說人才得失,生死攸關。假如你是三國時期一賢才,被曹操招致麾下,最令你感動的句子是什么?為什么?(小組討論,合作探究)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從修辭、文化入手,揣摩詩意。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從意象角度分析,理解詩意。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從表達手法入手,理解詩意。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從語境語法入手,揣摩詩意。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從使用典故入手,揣摩詩意。(板書:志 天下歸心) 設計的意圖:魏晉詩歌距離現代比較久遠。創設情境有助于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將學習的主動權真正交給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組內生生對話、組與組之間生生對話、師生對話等幾種互動對話方式深入理解詩歌的內涵及表現手法,學會鑒賞詩歌,掌握相應的方法與技能,讓學生有一課一得的感受。這也是教學重點突破的手段。
步驟4:深讀悟情,總結歸納
詩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已經充分表達了曹操對人才的渴求之情。那么后面的詩句是否可以刪去呢?
不能,本詩中詩人表達賢才難得的心情看似重復,其實也存在內在的邏輯性。他用一詠三嘆的方式來表達他對人才渴望的迫切心情。他用“以情感之,以禮遇之,以志勉之”的方式來吸引人才。 追問:曹操都意識到了人才的重要性。那么現在你作為領導,你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呢? 學生反饋:創新性人才、復合型人才、技術型人才。。 追問:你們想成為這樣的人才嗎?如何成為這樣的人才呢?
設計意圖:教師尊重學生由淺入深的認知規律,理解作者感情曲折多變的特點。將學生對于文本閱讀的碎片化的感受進行總結歸納,增強學生思維的深刻性。進而領悟文本內涵,探討文本價值。教育學生樹立時不我待,及時建功立業的積極昂揚人生觀。
步驟5:知人論世,悟“建安風骨”
建安十三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后擊敗呂布、袁術等豪強集團,又在著名的官渡之戰一舉消滅了強大的袁紹勢力,并征服烏桓,統一了北方。這年冬天,親率八十三萬大軍,列陣長江,與“孫劉聯盟”戰于赤壁之下,想一統天下。當時曹操已經54歲。
他為什么化用周公的典故呢?僅僅是抒發他禮賢下士的情感嗎?對比我們之前對曹操的印象,我們對《短歌行》有什么新的看法嗎?
介紹周公的背景,他是周文王的第四子,先后輔佐武王成王,武王駕崩之后,輔佐成王7年后歸政成王卻遭讒言,受冤枉后依然忠心耿耿。
本詩卒章顯志。體現了曹操不屈從于命運,和時勢的抗爭,想要天下歸心的雄心壯志。正是這種壯志讓我們看到曹操真豪杰大英雄的本色。何以解憂?只有壯志。(板書:志 天下歸心)
正是曹操一統天下的宏偉壯志,所以他才會一掃前人及時行樂的消極情緒,用樂府舊題寫時事的先河。他的詩內容和形式上多有創新,于質樸自然中帶有慷慨激昂的悲壯情調,推動了五言詩的發展。后人把建安詩歌這種建立在慷慨情懷基礎上的爽朗剛健的風貌,稱為“建安風骨”。
設計意圖:與學生課前對曹操的印象做對比,訓練學生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曹操詩歌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引導學生從文本意識導向作者意識,理解的空間就擴大了,思維的品質提高了,從而體現問題導學模式中用問題導、導思維方法的本質特點。
步驟6:對比閱讀,拓展延伸
對比閱讀曹操的《短歌行》和曹植的《白馬篇》,用二字詞語或四字詞語概括詩歌的寫作特色。 進而理解劉勰所說“觀其時文,雅好慷慨,„„并志深而筆長,故梗概而多氣也”(《文心雕龍》) 設計意圖:通過對比閱讀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建安”詩歌的特點,突破教學難點
作業:
比較閱讀曹操《蒿里行》
王粲《七哀詩》
要求:1.闡述閱讀詩歌的感悟。
2.字數150字左右。
6.教學設計特色分析
切入點——初讀文本,預習提問了解學情。 落實點——細讀文本,個性闡釋曹操求賢之心。
思維點——深讀文本,總結歸納體會曹操求賢之心的內在邏輯。 收束點——再讀文本,對比探究體悟“建安風骨”。
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習者特征,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調動學生能動性,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語文素養,獲得學會學習的能力與方法,本節課主要采用以下策略: 1、體驗法:學生結合情境,通過誦讀,深刻理解詩歌的情感和內涵。 2、質疑釋疑法:引導學生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培養個性化閱讀能力。 3、小組合作與對話交流法:通過學生與文本對話——學生與學生對話——學生與教師對話的方式,培養學生自主、合作與探究能力。 4、拓展研究法:運用新舊知識進行拓展遷移,豐富詩的文化內涵。滲透式指導法:在教學中將鑒賞詩歌的方法不斷的提出,使學生在自覺中掌握學習方法,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7.實踐反思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思考 領悟”能力要求學生養成語言、文學以及文化現象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要求學生發展思維品質,增強思維的深刻性和批判性。”這節課意在培養學生個性化的閱讀。引導學生將碎片化的閱讀體驗進行總結歸納進而形成理性認識。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深入探究。肯定學生對文本進行不同的闡釋。分析“明明如月,何時可掇?”這一句時,理解月這一意象就是代表人才。但一個學生大膽質疑說月的意象是代表曹操的招賢之心。學貴質疑,學生的問題意識得到了我的尊重。我沒有否定他。該生通過對前后文意的理解認為此句的翻譯應該為“對于渴望賢才的心何時才能停止呢?”課后我查找資料發現,2000年前版的高中人教版語文教材及全國高等自學考試教材(徐中玉、金啟華主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都將“掇”同“輟”,解釋為停止。另外晉樂所奏《短歌行》正作為“輟”(中學語文網中網)。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年版)第四十八回《宴長江曹賦詩,鎖戰船北軍用武》中《短歌行》正文也是輟字。課后我和學生做了一個訪談,這個學生的閱讀面非常的廣泛,比較喜歡歷史。我建議他課后查閱資料,繼續探究。我深思在最初的教學預設中我并沒有想到學生會質疑這樣的問。但是學生基于他原有的閱讀經驗,深入文本,質疑問題是批判性思維形成的重要環節,不可能通過一篇課文的教學就培養學生的批判性閱讀的能力,如何引導學生深挖文本、增強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和批判性,為學生今后終生閱讀打下良好的基礎是我將不斷思考的問題。也是一項長期的教學任務。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