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一語文人教版必修1《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 》師大附中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1《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 》師大附中梅溪湖中學
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
一、新課導入
這個單元重點學新聞。大家知道新聞有什么特點嗎?時效性就是新聞的“新”,所謂“無新不新聞”,如果不新,那么它就沒有新聞的價值,失去了存在的證據和理由,可偏偏有一篇“沒有什么新聞”的新聞獲得了美國新聞最高榮譽——普利策大獎。沒有什么新聞?卻又獲得新聞最高榮譽,理由何在?讓我們帶著這樣的疑問一起走進它——《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
二、預習交流
1.奧斯維辛是個什么地方? 學生齊答:納粹集中營
2.作者題目就說這里沒有新聞?那這里有什么呢?同學們都預習了課文,請問普通游覽者在奧斯維辛一般都能看到什么呢?請大家根據課文內容用圖片展示并說說自己的感受,每個小組三分鐘時間。
3.大家詳實的圖片、精彩的演說,的確給我們的視覺與心靈帶來了強烈的震撼,喚起了我們對于戰爭災難的記憶,讓我們真切感受到課文中對于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兩個評價是什么?四字短語
學生齊答:人間地獄、殺人工廠。
4.剛剛我們所看見的圖片是灰色的、感覺是黑暗的,那文中有沒有讓我們感受到亮麗、溫暖的一抹色呢?
學生舉手回答:陽光、雛菊、姑娘 三、閱讀分析
也許不是所有游覽的人都能看到這些東西,只有敏感的、獨具慧眼的人才會有這樣與眾不同的發現,作者正是有著這一雙慧眼的人。這些獨到的發現引發了你怎樣的思考?(請同學們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合作討論三分鐘,選派一名代表展示本組的答案,如不完整,組內其他同學或者其他組的同學都可以補充。)
1.陽光圖。 學生舉手回答:
學生1:文章起筆使人疑竇頓生:“陽光明媚溫暖,白楊樹婆娑起舞,孩子們追逐游戲”,這是一幅多么美好、和平而又生機盎然的景象!然而作者卻說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場噩夢”,作者反應超乎異常。為什么呢?因為這里曾經發生過駭人聽聞的屠殺!他是要讓所有人看到歷史的黑暗和現實的美好在這里交織,讓人更觸目驚心。越是寫得現實美好越能反襯這里的殘暴,讓人感受到窒息和痛苦!這是樂景襯哀情!(板書:樂景襯哀情)
學生2:奧斯維辛本該永遠保留著歷史的原狀,應該永遠是一片黑暗、凄冷、荒涼,讓人們不斷作痛苦的記憶。所以作者在第6自然段中寫道:有一種非寫不可的使命感,這種使
命感來源于一種不安的心情,是一種憂患意識,這種不安的心情就是對于人們遺忘歷史的憂慮。作者要提醒人們銘記歷史。
老師追問: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來到這里只看到陽光,而看不到曾經這里是殺人工廠,行嗎?(學生齊答:不行)那是不是就永遠記住這里的暗無天日而看不到現在的陽光呢?
學生答:我覺得也不行,陽光、兒童代表的是美好的未來,我們也不能僅僅停留在過去,還要展望美好的明天。應該說:銘記是為了開創美好的未來。(太棒了,你看問題十分全面)
老師總結——作者寫陽光、草地、兒童的嬉戲是通過樂景襯哀情的手法提醒所有的人們:這里曾經充滿著血腥和殺戮,永遠不能遺忘這段慘痛的歷史。
2.對另外一些人來說,這樣一個事實使他們終身難忘:在德國人撤退時炸毀的布熱金卡毒氣室和焚尸爐廢墟上,雛菊花在怒放。
學生1:西方人為死者哀悼常手捧雛菊花,另外雛菊花在歐洲又叫“延命菊”,花語含生命的快樂、純潔、希望等意思。“雛菊花在怒放”這個細節象征著正義是邪惡鎮壓不了的,自由與光明之花必將燦爛地開放。象征“朝氣蓬勃的生命”,“一邊是戕害生命的毒氣室和焚尸爐,一邊是生機勃勃的生命,兩種反差極大的事物擺在一起,更顯示出生命力的頑強。
老師點評——你抓住了花語,通過對比,解讀到了生命力的頑強!
學生2:任納粹刑罰多么殘暴,終歸阻止不了生命的進程。“德國人撤退時炸毀布熱金卡毒氣室和焚尸爐”是為了毀滅罪證,它們的陰謀能得逞嗎?不能,因為“雛菊花在怒放”!
老師點評——白色的“雛菊花”就如同那些屈死的冤魂,軀體已逝,但靈魂卻還在為著生命唱著不屈的贊歌。
學生3;生命的綻放是人世間最美好的事情,作者用怒放的雛菊花控訴著納粹分子,對生命的戕害是最惡劣的罪行。
老師總結——同學們講得太好了,雛菊花是對納粹的諷刺更是控訴,同時也讓我們對生命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板書:生命的思考)
3.這是一個二十來歲的姑娘,長得豐滿,可愛,皮膚細白,金發碧眼。她在溫和地微笑著,似乎是為著一個美好而隱秘的夢想而微笑。
學生1:對于這句話的理解,我覺得要抓住這個姑娘的形象來分析!這是是一個只有二十來歲,溫和美麗、可愛的姑娘,作者寫著這樣一個姑娘目的就是要告訴我們——這樣美、善,柔弱的人都要被他們殘忍殺害,他們真的是滅絕人性。
老師點評——抓住了姑娘美好形象來分析。
學生2:我覺得她的微笑中包含了很多,也許是代表一種解脫、也許是代表一種無懼恐懼、笑對死亡的勇氣,那是對納粹的蔑視,還可能是一種對生的渴望,美的向往,未來的憧憬。
老師總結——你講的太好了,讓老師想起了一句話“與其詛咒黑暗,不如點燃一支蠟燭!”金發姑娘的微笑就像一支蠟燭,將永遠地搖曳在我們的心中!這個美好的微笑著的姑娘即反襯出了某些人性的殘忍又詮釋出了某些人性的美好,通過她,我們應對人性展開自省!(板書:人性的自省)
三、思考探究
1.大家都說的特別好,我們剛剛既用圖片感受到課文中普通游覽者在奧斯維辛所看的冷色調的一切,又體會了作者看到的這些富有深意的暖色調的東西,那么我請問大家:這些就是新聞嗎?
學生答:我認為是的,因為這些都有特別的價值和意義,帶給我們思考。
學生答:我不同意。那些普通游覽者看到的關于奧斯維辛的老照片、那些罪惡發生的時間過去了那么久,是舊事重提,不是新聞。陽光、雛菊、姑娘的微笑,羅森塔爾這些獨特地發現,讓我們體會到這些描寫的背后隱含著感情和深意,讓我們思考,但這些東西太常見了,在我們學校推開窗戶,也隨處可見,我認為不能算新聞。
老師追問:大家覺得她說的有道理嗎?(學生齊答:有)所以,作者說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可奧斯維辛真的沒有什么新聞嗎?讓我們先來了解普利策新聞大獎對于新聞記者的要求,也許能夠啟發大家思考這個問題。(看燈片)
普利策對新聞記者的要求:倘若一個國家是一條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聞記者就是船頭的守望者,他要在一望無際的海面觀察一切,審視海上的不測風云和淺灘暗礁,并及時發出警報。
老師問1:這段話告訴了我們:新聞記者的新聞報道是什么? 學生答:警報。
老師問2:對什么發出警示? 學生答:不測風云和淺灘暗礁。
老師提示:這是一種打比方的說法,直接說是指什么? 學生答:國家危機、社會問題。
老師問3:也就是說奧斯維辛有沒有新聞,我們必須看看當時作者寫作這篇新聞時,是不是存在危機和問題,也就是要結合當時的國際形勢來分析!讓我們將目光投注到1945——1958年,是什么讓作者有一種非寫不可的使命感,大家知道嗎?
學生答: 1945年中國爆發內戰;1948年的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1950年的朝鮮戰爭爆發;1956年的第二次中東戰爭爆發;20世紀50年代 ,南海諸島危機;1958年美國進兵黎巴嫩。世界危機重重!
老師問4:大家的歷史學的真好!這些就是不測風云和淺灘暗礁,而這篇新聞就是要對此發出警報,作者正是擔心歷史悲劇重演,所以借這篇新聞表達了對法西斯暴行的深惡痛絕,對災難歷史的深刻銘記,對和平自由的珍惜向往。其實發生在奧斯維辛的慘痛我們的祖國也
經歷過,大家知道嗎?
學生答:南京大屠殺、731部隊惡行。
老師問5:今年正好是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為表紀念,學校開學典禮上還讓新生易烊千璽向91歲的抗戰老兵獻花。大家能理解校長的良苦用心嗎?
學生答:老兵是歷史的見證,十五歲的易烊千璽是祖國美好的未來,就是讓我們不要忘記過去那段歷史。
老師問6:他們的這次碰撞就是希望大家能銘記歷史。可抗戰、二戰都過去這么多年了,重提還有必要嗎?(有必要)大家能聯系現實說說嗎?
學生答:日本首相多次參拜靖國神社、日本解禁集體自衛權,釣魚島事件、巴以沖突、烏克蘭內戰、敘利亞危機等等(可以擴充),都在提醒著我們危機總是存在。
老師問7:看來大家很關心時事,那我們是不是要時刻準備著保家衛國,打響戰爭呢? 學生答:不是,我們向往的是和平,歷史不能忘記,它提醒著我們珍惜現在的和平,銘記歷史是為了開創更美好的未來。
學生答:不要戰爭,但希望祖國日益強盛,不受外敵欺辱。
老師總結——說的真好!我們是清醒理智的,我們希望的是世界永遠和平!普利策獎在頒獎詞中這樣呈述《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的獲獎理由(請大家齊讀):文章在恐怖與快樂、戰爭與和平、歷史與現實的反差中,召喚起人們關于災難的記憶、關于生命的思考、關于人性的自省。它的發表充分地表現了一個新聞記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著生者的心。(生者,不僅是作者同時代的,也包括現在的和將來的)
老師總結——這篇新聞能震撼著生者的心,是因為作者心的進入,他的心是滾燙的,正是這顆滾燙的心感染了我們。當然新聞工作者要善于隱藏自己的感情,需要“零度報道”,而羅森塔爾突破了這種禁錮(板書:“零度報道”),正是這種突破使這篇新聞具有獨特的魅力!
也有人說:這則新聞具有永恒的價值。我不想贊同,我寧愿相信終有一天人人平等,沒有種族歧視,世界會一片太平!
四、拓展延伸
解讀完這篇不朽的新聞名篇后,接下來,讓我們也以參觀者的身份走近奧斯維辛。 問:假如你現在剛參觀完奧斯維辛殉難者紀念館,你最想在留言簿上寫下些什么? 五、結尾收束
大家寫的太好了,深深感染了我!我也寫了一段話:在奧斯維辛只有兩種結果——死亡或走向死亡!這里見證了罪惡的極限,哪怕只是回憶,都能讓人窒息。歷史依然模糊,傷痛卻仍清晰,銘記是最好的反思!
最后,在這堂課結束的時候,讓我們敲響警世鐘:鐘聲就是警報,讓警鐘長鳴,銘記歷史,開創未來!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