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相互作用,摩擦力
所屬欄目:高中物理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相互作用3摩擦力-北京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相互作用3 摩擦力- 北京市 - 懷柔區
課題名稱:第三節 摩擦力
一、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課是人教社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三節的內容,是在初中摩擦力知識基礎上的延伸和拓展。高中階段的課標要求是:通過實驗認識滑動摩擦力、靜摩擦力的規律,能用動摩擦因數計算滑動摩擦力。本節是高中物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是受力分析的基礎。
本節課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設計演示實驗、探究實驗,努力創設情境讓學生觀察、體驗、探究,從而使學生體會“觀察有目的、探究有方法”。通過引導學生參與實驗探究過程,引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設計實驗方案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素養,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突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新課程理念。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初中學過了摩擦力的初步知識,知道二力平衡的條件,會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 但是由于受到自身認識水平的限制及摩擦力本身復雜性的影響,在摩擦力的具體問題中表現為 “動中有靜,靜中有動”。而學生頭腦中存在這樣的錯誤概念:認為靜止的物體受到靜摩擦力,運動的物體受到動摩擦力。針對學生頭腦中的錯誤認識、學生心理特點,結合本節教材的特點,在教師的引領下,探究摩擦力與壓力的正比關系,讓學生在一個實際的探究環境中,體會科學探究的過程,即提出問題,設計實驗方案,獲取和處理實驗信息,找出規律,形成結論,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物理學科素養。在這個過程中,逐漸理解摩擦力概念,得出動摩擦因數。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以學生初中已有的靜止、勻速運動時物體受力平衡基礎設計實驗,進一步認識靜摩擦力、最大靜摩擦力、滑動摩擦力。
2.通過實驗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壓力的關系,培養學生物理科學探究的核心素養。 3.通過實驗數據、圖像分析,得出動摩擦因數,培養學生處理實驗數據的能力。 4.通過討論與交流,培養學生利用物理語言分析、歸納物理概念的能力。 5.培養學生動手探究實驗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學生在實驗探究過程中學會如何去控制變量。
2.通過探究過程,體會提出問題、設計實驗、分析論證等科學探究要素。從定性、定量兩個方面進行科學推理、找出規律、形成結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利用演示實驗及學生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通過分組實驗,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四、教學重點:區分靜摩擦力、滑動摩擦力、最大靜摩擦力,探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五、教學難點:如何指導學生觀察、動手實驗,在實驗的基礎上歸納、總結、理解摩擦力。澄清學生頭腦中對靜摩擦力、滑動摩擦力的錯誤認識。
六、教學手段:長木板,毛巾,木塊,鉤碼,測力計,力傳感器,數據采集器 七、教學流程
開始
引入2min
探究摩擦力與壓力的關系28min
教師引導學生設計實驗學生進行實驗操作
師生對學生實驗數據進行分析
演示數據采集器實驗過程,引導學生分析數據
探究摩擦力與接觸面面積、粗糙程度的關系5min
小結提升2min
結束
學生討論設計方案
學生分組操作
分析實驗數據、得出結論八、教學過程 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創設情境 引入新課
實驗探究
1.將兩本教材直接重疊,用夾子夾上,找一名女生抽離 2.將兩本教材分頁插在一起重疊,還用夾子夾上,找一名高大男生抽離
一、回憶摩擦力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 二、測量摩擦力與壓力的關系 (一)介紹實驗裝置
問題1:探究摩擦力與壓力的關系,需要測量哪些物理量? 測量摩擦力,壓力
問題2:摩擦力能直接測量么?
不能,要求物體處于靜止或者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問題3:若不要測量壓力的具體數值,應該怎樣設計實驗?(兩個相同木塊,四個相同的鉤碼)
第一次:一個木塊,量個鉤碼 第二次:兩個木塊,四個鉤碼
壓力是1:2的關系,探究摩擦力是否有這個關系
(二)放錄像觀察實驗的操作方法、實驗注意的事項
問題4:測力計是如何操作的?
觀察現象,引發思考,為什么力氣大的男生分不開兩本書?
獨立思考,回答問題
思考回答問題
討論交流
學生看錄像,觀察實驗的關鍵點,總結出實驗的注意事項
帶著問題觀看錄像
現象反差,激發好奇心,引出課題
回顧已有知識,為探究打下基礎
為實驗操作時緩慢拉動木塊做好鋪墊
培養學生實驗設計能力
讓學生模仿,會操作實驗
體會有目的的觀察 引領學生設計實驗
4
問題5:刻度尺上、木塊上為什么有標記?
問題6:在實驗過程中木塊是什么狀態? 小結注意事項:
1.實驗的起始、結束位置一定(控制接觸面位置基本相同) 2.測力計水平,平行于板面 3.緩慢抽拉測力計 (三)指導學生測量
(四)指導學生展示測量結果
問題7:兩次實驗都有最大值,木塊狀態?
問題8:木塊靜止時,測力計的示數如何變化?表明靜摩擦力大小特點?
問題9:木塊滑動時,摩擦力大小與壓力有什么量化關系?NFf
=? 實驗分析、小結
靜摩擦力的大小:0-fm,隨與接觸面相切的外力變化。
滑動摩擦力:壓力越大,f越大
(五)教師操作,利用數據采集器做進一步量化研究
(1)錄像展示數據采集的過程 (2)提出思考的問題
學生實驗
展示測量結果 學生討論,交流
觀看錄像
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合作精神
培養學生用物理語言歸納總結實驗現象的能力
讓學生學會處理數據
得出圖像形狀、摩擦力與壓力的量化關系。體會科技的發展對于量化的作用
木塊平衡
5
應用所學,設計實驗
問題10:滑動摩擦力與壓力正比關系是否存在?
問題11:觀察圖像,木塊處于滑動狀態圖像有波動?滑動摩擦力的示數怎么讀?
出示:1個木塊,2個鉤碼,
結論:2
1
21ffFFNN
,即摩擦力f與壓力FN成正比,NFf
比值恒定,比例常數為μ
問題12:觀察圖像,靜摩擦力從零到最大值的時間極短,對應小車什么狀態? 強調相對靜止的兩個接觸面之間存在靜摩擦力;相對運動的兩個接觸面之間存在滑動摩擦力。
問題13:靜止的物體可以收到滑動摩擦力么?運動的物體可以受到靜摩擦力么?
觀察兩組采集器的數據,分析實驗,得出結論
觀察、思考,回答問題
結合實驗思考
結合問題,觀察思考
培養學生處理實驗數據的能力。
辨別靜摩擦力、動摩擦力,強調相對。進一步體會運動與靜止都是相對相互接觸的兩個物體。 深入理解靜摩擦力、滑動摩擦力三、分組探究摩擦力與接觸的面積、粗糙程度的關系
(一)出示要討論的問題
問題14:若想知道摩擦力與接觸面面積的關系,怎么設計實驗?
問題15:若想知道,摩擦力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的關系,怎樣設計實驗? (二)分組探究
(三)歸納總結實驗結論
滑動摩擦力f與壓力FN成正比,與接觸面的面積無關,與粗糙程度有關。
N
Ff
,:動摩擦因數,反應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通過本節對摩擦力的探究過程,你有哪些收獲?
1.思考如何解釋開始時抽拉課本的現象
2.若探究速度對摩擦力有無影響,怎樣設計實驗,提出方案? 3.如何判斷摩擦力的方向?
討論交流設計方案
學生實驗,在學案上記錄數據
學生思考、回答,說出自己的體會
課下完成
初步學會設計實驗 學會在具體研究問題中如何控制變量。
培養動手能力
得出動摩擦因數
提升認識,架構本節完整體系。
對本節內容有更深入的思考。
板書設計
§3
摩擦力
一、靜摩擦力 相對靜止 0-- fm 隨外力變化
二、滑動摩擦力 相對滑動 f=μFN 11
NFf=22NF
f=μ μ:動摩擦因數 ,反映了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結論1.靜摩擦力的大小取決于外力
2.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f=μFN,與壓力成正比,
與粗糙程度有關,與接觸面的面積無關
7
九、教學反思: 一、成功之處
(一)創設情境,引領學生探究,培養學生“科學探究”學科素養。
為了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物理學科的核心素養,本節課在教師的引領下,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壓力的正比關系,讓學生在一個實際的探究環境中,體會科學探究的過程,即提出問題,設計實驗方案,獲取和處理實驗信息,找出規律,形成結論。具體探究步驟設計是這樣的,第一,師生討論設計實驗方案;第二,出示錄像,學生觀察老師的操作,得出實驗注意事項,第三,教師指導學生動手操作實驗,第四,學生展示自己的實驗結果,并對實驗結果進行初步的分析;第五,觀看利用傳感器采集的數據,量化滑動摩擦力與壓力的正比關,同時指導學生如何擬合圖像中的數據,找出滑動摩擦力與壓力的比值恒定,與壓力無關,找出不變量。通過這樣的過程,培養學生設計探究方案、動手操作,獲取數據并對數據進行分析的能力。每個環節精心策劃,用相應的問題引領學生思考,多樣化教學方式、豐富的教學資源,給學生生動的感性認識,有效地吸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
(二)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學會具體問題中控制變量,與第一個實驗對比,得出動摩擦因數μ。
學生設計滑動摩擦力與接觸面的面積、粗糙程度的關系,這實際上是讓學生模仿上個環節中探究方法,針對一個具體問題,自己設計實驗方案,體會如何在具體問題中實現控制變量。探究滑動摩擦力與粗糙程度的關系時,還要讓學生研究滑動摩擦力與壓力的比值,與第一次實驗的結果比較,從而得出這個比值反應的是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建立動摩擦因數概念。由于以學生實驗為基礎,通過比較兩次實驗結果,學生對動摩擦因數意義的理解非常順暢。 (三)針對易錯點、易混點,結合物理實驗進行概念辨析,提升學生對摩擦力認識。 本節設計時,基于解決學生存在的錯誤認識進行辨析。為了澄清學生錯誤認識,形成正確的物理概念,采集的圖像與實驗過程緊密結合,讓學生觀察細節,深刻理解“相對靜止,相對運動”,即靜止的物體可以受到動摩擦力,運動的物體可以受到靜摩擦力,提升了學生對摩擦力的認識。
節課力求圍繞物理學科的核心素養,展現一個比較完整探究過程;用問題引導學生,力求邏輯鏈條清晰,力求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 二、不足之處
在師生討論壓力如何測量時,教師的設計是兩次實驗壓力為1:2的關系,不需要測量壓力的具體數值,而學生的設計是測量木塊及鉤碼的重力數值,教師應該注意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培養,可以根據學生的設計,鼓勵學生去實施。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