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細胞的能量貨幣
所屬欄目:高中生物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生物必修模塊一說課視頻《細胞的能量貨幣ATP》徐(安徽)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細胞的能量貨幣-ATP說課稿
尊敬的各位評委,親愛的老師們,大家好:
我是 ,我將基于單元視角解讀我對細胞的能量貨幣-ATP這一節的教學設計。
我的說課主要包括一下幾個環節
一、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隸屬于必修模塊1《分子與細胞》,本模塊主要以系統的視角看細胞,讓學生建立起細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統這一概念。本節內容屬于系統的功能第五章——細胞的能量供應和利用。
首先分析本節內容在課標中的地位和要求。在最新的《課程標準》中,提出大概念2“細胞的生存需要能量和營養物質,并通過分裂實現增殖”。為了形成這一大概念,需要引導學生逐步構建三個重要概念作為支持,而本單元內容是學生建構:“細胞的功能絕大多數基于化學反應,這些反應發生在細胞的特定區域”這一重要概念基礎。
因此本單元四節內容的邏輯關聯如下:細胞的功能大多數基于化學反應,對于化學反應,我們需要從反應的條件、過程和場所這幾個方面分析。細胞內的化學反應的條件需要酶和ATP,反應的過程以光合作用和細胞呼吸為例,反應的場所基于對細胞結構的學習,在這一重要概念的形成過程中逐步形成結構與功能觀。
因此本節內容需要落實的次位概念是 “ATP是驅動細胞生命活動的直接能源物質”,教材內容主要分析了ATP分子的組成和結構特點、ATP與ADP相互轉化的特性、ATP的來源和利用這三個方面。 由“結構與功能觀”逐步形成“物質與能量觀”, 可為后續“細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本節內容對于整個知識之間內在聯系的紐帶作用非常明顯。
二、學情分析
學生經過初中生物學和高一“細胞結構和功能”的學習,了解了細胞的物質組成,對結構與功能的關系有一定的理解。同時具備對生命系統物質與能量的淺層認識。
但對于什么物質能為生命活動直接供能、能量如何產生、如何儲存、如何被利用等尚不清楚,對生命系統的認識有待進一步提高。
三、教學目標
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包括以下四點
① 基于實驗結果,分析推測ATP是能夠為細胞生命活動直接供能的物質;
② 根據ATP的結構特點,從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角度解讀細胞生命系統的有序性;
③ 從物質與能量的角度說明ATP與ADP的相互轉化與細胞中吸(放)能反應之間的關系;
④ 以能量的轉移和釋放為中心,建構概念模型。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從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角度闡明ATP是驅動細胞生命活動的直接能源物質
教學難點:通過模型建構從物質與能量的角度說明ATP與ADP的相互轉化與細胞中吸(放)能反應之間的關系
我將在后續的教學過程中,進一步闡明本節課如何通過科學的活動安排,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五、教學過程
基于以上的分析,本節課需要完成的學習任務主要包括:
任務一:ATP是一種高能磷酸化合物
任務二:ATP與ADP可以相互轉化
任務三:ATP是細胞中的能量貨幣
通過任務一與任務二的完成,突出教學重點;通過任務三的完成,突破教學難點。
接下來,我將詳細說明在任務驅動下的教學活動安排
首先是情景導入
利用古詩營造氛圍,播放課前錄制的探究實驗的視頻,創設真實的問題情境:
熒光已經消失的發光器,滴加ATP溶液重新出現熒光,滴加葡萄糖溶液沒有明顯變化。
通過真實的問題情境,從科學探究的實驗變量的控制角度引發真思考
而研究者經過持續的觀察發現,ATP組的熒光只維持了5分鐘,逐漸暗淡消失。而葡萄糖組在第十分鐘后又開始出現明顯的熒光,這是什么原因呢?根據上述實驗結果,推測主要能源物質(葡萄糖)、ATP與生命活動供能之間的關系,從而與學生已有知識“葡萄糖是最常見的能源物質” 建立內在聯系,引發基于模型建構的深度學習。
基于以上的初步建模,學生對于ATP的功能有了初步的認識。那么ATP是什么物質呢?它為什么可以為螢火蟲發光直接供能?
從對ATP功能的初步認識,引發對于ATP結構的思考,進入課堂教學的任務一:ATP是一種高能磷酸化合物。
雖然是教學重點,但是并不難理解。引導學生利用學習任務單中提供的資料一,獲取材料信息,從結構與功能的角度,解讀ATP為生命活動直接供能的結構基礎。通過小組討論,總結匯報的形式,完成對ATP結構的學習。
從結構的角度學習了ATP可以為生命活動直接供能,是不是細胞中存在著大量的ATP才保證了各種生命活動的順利進行呢?
由此過渡致任務二:ATP與ADP可以相互轉化
引導學生利用學習任務單中提供的資料二,獲取材料信息:生物體中ATP中含量很少,但消耗量很大。從沖突的信息中得到對慣性思維的批判,培養科學思維。使學生建立ATP與ADP通過不斷的相互轉化,來為生命活動供能的概念。
除了為螢火蟲發光直接供能外,ATP還為哪些生命活動直接提供能量呢?
(換頁)在學生表達自己的猜想后,引導學生閱讀教材“ATP的利用——ATP為各種生命活動直接供能”, 在這一過程中注意解答學生的疑難,指出包括酶促反應、肌肉收縮、主動運輸等生命活動從反應本質上說都是“吸能反應”,在這些反應發生時,ATP水解供能!
ATP 水解釋放的能量已經被生命活動所利用,那么ATP 再生所需的能量來自何處?
通過螢火蟲發光的實驗,學生已經猜測ATP中的能量可能來自于葡萄糖。但這只是一種懷疑,不能作為證據支撐。那么葡萄糖等能源物質中的能量如何被釋放出來?能否轉移到ATP中的呢?
引導學生利用學習任務單中的資料三,總結出細胞呼吸與光合作用都能夠合成ATP。補充ATP合酶在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過程中,在H+濃度差的推動下合成ATP。
據此教師引導學生綜合信息材料在初步構建模型的基礎上,完成 ATP與ADP通過不斷的相互轉化來為生命活動供能 的主體構建,形成知識體系,使學習向縱深方向發展。
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從物質與能量的角度,說明ATP與ADP相互轉化與細胞中吸能反應和放能反應之間的關系。而貫穿教學全過程的模型構建,學生已經對這一概念有了一定的理解。教師引導學生梳理ATP合成與水解過程偶聯放能反應和吸能反應的發生,以完成學習任務三ATP是細胞中的能量貨幣。
以上基于教師精講及資料信息輔助,建立結構與功能、物質與能量的聯系,形成較為完備的知識體系。
最后引導學生總結,細胞作為最基本的生命系統,其生命活動精確有序地進行,是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從物質與能量、結構與功能的觀點回看細胞生命系統,提高生命認知。
通過提問的方式引發學生新思考:細胞呼吸(呼吸作用)可以將糖類等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光合作用可以實現光能的轉化,但是這些過程究竟是怎樣發生的呢?以利于后續學習。
六、板書設計
根據課堂的生成情況,本節課的板書即為最終的概念模型。
七、教學特色
本節課的教學特色在于:
1、重視概念的形成過程。概念學習過程中的建模活動貫穿于教學全過程,幫助學生建構知識框架,為學生能夠在新情境下解決相關問題奠定基礎。
2、致力于組織以探究為特點的主動學習。在整個教學設計與課堂實施過程中,體現了基于學生科學思維的探究,打造學生主動學習的環境。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