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簡介:

視頻標簽:體量與力量,雕塑的美感
所屬欄目:高中美術說課視頻
視頻課題:部編版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優質課比賽(省賽)人美版美術鑒賞第三單元第二課時《體量與力量—雕塑的美感》_淮北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部編版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優質課比賽(省賽)人美版美術鑒賞第三單元第二課時《體量與力量—雕塑的美感》_淮北說課說課稿
《體量與力量——雕塑的美感》說課
【教材分析】
-
在高中美術新課程標準學科“核心素養”統領下,精心架構教材內容,力圖達成以美育人、課程育人、全面育人的目標。
-
本單元教材選自人美版高中美術必修之美術鑒賞的第三單元《匠心之用——雕塑藝術》。這一單元在整冊教材編寫設計中起到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是由二維藝術轉向三維空間藝術的重要組成內容。本單元共有三個主題,本節課內容選自這一單元的主題二《體量與力量——雕塑的美感》。
-
整個單元教學安排為五個課時,本節課是第二課時。依據《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課程設計思路,本單元主題二主要是探索中外雕塑藝術作品體量與力量美感的內容,著重認識雕塑的美感,掌握鑒賞雕塑的方法。本節課側重以中國古代雕塑作品為主,從形態美、體量美和力量美等多角度欣賞,認識其審美價值。這也是本單元教學設計中的重點教學內容。
在美術新課標中,倡導教師從生活情境中選擇主題,擬定基本問題。維金斯在《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一書中強調大概念是基本問題,通向理解之門。在本單元教學中,提出的基本問題是:如何欣賞雕塑藝術?本節課的小問題是:探究雕塑的美感。
【
學情分析】
知識儲備
學生對雕塑的關注較少。想做到全面解讀、欣賞,學生的綜合知識儲備還是不夠的。
技能掌握
-
高中的學生具備閱讀、思考、探究問題的能力。
-
以往教學內容以鑒賞為主,技法表現、藝術實踐的機會很少,如需完成相關藝術創作,還是具有一定的難度和挑戰。
品格心理
高中的學生,有較為清晰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良好的表達能力。也具備積極熱情的求知、探索精神。
【
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和學情,結合《高中美術課程標準》的要求,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認識并感受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魅力,學會運用美術鑒賞方法探究雕塑的美感,多角度欣賞雕塑,認識其審美價值。
2.學以致用,學生分小組合作完成一件人物主題雕塑作品。
這也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我的教學目標的指向就是讓學生達到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
【
教學方法】
本節課的教學模式是基于情境,以任務驅動、問題導向,鼓勵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獲取知識與技能。具體方法有:
1.情境教學法
視頻導入創設情境
2.發現性學習法
學生置身于教學環境中發現并模仿雕塑形態
3.研究性學習法
分小組合作探究雕塑的美感
4.體驗式學習法
分小組合作完成一件人物雕塑作品
這樣多角度進行美術鑒賞,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習為中心。讓學習在真實中發生,在過程中可見!
【
教學資源】
本節課運用到的教學資源分別來自校內和校外:
校內可提供:
-
課本、導學案
-
美術專用雕塑教室
-
圖書室
-
校園環境雕塑
校外可提供:
-
網絡信息、微課等;
-
實地考察當地博物館等;
【
教學設計】
新目標要求教師提升教學設計的站位,從“知識點”上升到“能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即指向素養的課程單元”這必然會涉及教學方式的同步變革,其標志是真實情境的介入與深度學習。
依據課程標準、教材、學情、教學目標、教學資源等,本節課我的教學設計圍繞:
目標設計:“學什么”,首先明確本節課教學核心目標是:探究雕塑的美感;
過程設計:“怎么學”,我的教學過程分為鑒賞和實踐兩個部分;
評價設計:“學會了嗎?”,以學生表現性評價:1.小組匯報研究成果;2.創意實踐作品展評,完成本節課教學任務。
以學定教、以評促學,達成教學評的一致性。
【
教學過程】
接下來重點說說我的教學過程也就是學生具體該怎么學?我的教學過程分為兩個部分,我用一課時完成教學。
首先鑒賞部分,又分為:情境導入、新知探究和拓展延伸三個環節。學生自主、合作、探究雕塑的美感,學會多角度欣賞雕塑,認識其審美價值。完成我的第一個教學目標。
第二部分:創意實踐,學生分小組合作完成人物主題雕塑作品。學生從沒有目的的玩到有目的的進行美術表現,體驗像藝術家一樣創作。完成我的第二個教學目標。
從鑒賞到實踐這是基于螺旋上升的設計理念深化理解鑒賞的方法。
(一)鑒賞部分:
第一個環節:
情境導入
播放視頻《龍門金剛》節選,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升學生對傳統雕塑藝術的審美感知。引出課題《體量與力量—雕塑的美感》。
第二個環節:講授新知(
這一環節有三個學習任務。)
(一)第一個學習任務是,讓學生思考雕塑藝術與日常生活的關系。意在拉近學生對雕塑認知的距離。
(二)第二個學習任務是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去感知我國古代雕塑藝術,發現并模仿雕塑形態。授課現場營造了博物館式的教學情境,任務驅動,激發學生探究雕塑美感的學習興趣,為后面小組研究性學習做鋪墊。
(三)第三個學習任務也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內容,小組研究性學習:探究雕塑的美感。在新課標中,要培養學生為主體的主題性研究型教學,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性學習。課前將學生分為四小組,對應雕塑的形態美、體量美、力量美三個角度,運用導學案及鑒賞任務單,進行研究。由小組代表上臺發言陳述他們的研究成果。
每個小組我都會給出具體的研究問題,把單元大概念轉化為基本問題,再把基本問題轉化為一個個具體的小問題,通過解決具體的小問題從而進一步解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這一部分,導學案的內容及鑒賞任務單的設計十分關鍵,對我的教學目標的完成很有幫助。首先導學案的內容必須經過教師提煉整合,把跟主題問題相關的內容精簡優化,讓學生在短時間內進行有效閱讀,形成自己的藝術語言。
其次就是鑒賞任務單的設計,本節課的作品賞析側重運用“鑒賞四步法”的方法,學生在描述分析的基礎上,逐漸從低階思維向高階思維發展,進入更深層次的理解與思考。在不斷的練習中真正理解美術知識,積累美術語言,構建審美知識結構,形成正確的審美觀與審美能力。
我們來聽聽學生自己的評價。
設計意圖:小組研究性學習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更增加了學生小組合作、表達、展示的能力。這一過程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及教師的引導、輔助作用。
第三個環節:拓展延伸
播放視頻《現代城市與環境雕塑》。
設計意圖:知識遷移,學以致用,關注生活,自主鑒賞。為后面公共空間里的雕塑學習做鋪墊。
以上環節完成了本節課第一個教學目標。
(二)實踐部分:
第四個環節:創意實踐
學生分小組合作完成一件人物主題的雕塑作品。共分為五個步驟:
-
首先創作啟發,激發學生的想象思維。
-
其次給出創作任務單,使用工具、材料等。
-
然后播放課前制作好的微課《鐵絲人形支架》進行創作演示;y為易。
-
接下來是創作過程,我會引導學生結合雕塑的不同美感及表現手法融入創作,完成作品、填寫任務單。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進行雕塑藝術實踐,知識遷移,學以致用。
-
展示與評價,我們來聽聽學生自己的評價。
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對學生的評價始終貫穿在整個課堂中。任務驅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又在探究的過程中鼓勵學生以合作交流的方式進行自我評價,小組互評,教師點評。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設計意圖:實踐部分增加了課程學習的趣味性,有助于深化理解教學內容。作品的呈現就是學生對雕塑美感的理解與表現手法的運用。
完成我的第二個教學目標。
以上內容就是本節課的全部教學過程,課堂教學是落實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陣地,所以本節課以核心素養目標為指針,以問題為導向,任務驅動,積極引導學生思考問題,自主探究雕塑的美感。達成學生自主、樂學、會學。
【
教學亮點】
本節課的教學亮點是:基于學生認知的、螺旋式上升的設計理念下的三個活動:
1.情境化主題教學:在真實的情境下,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2.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學內容中以梅花肚、燕項等細節說明“用氣表現力量”是我國古代雕塑藝術獨有的藝術特征。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對我國古代雕塑藝術的影響,加深學生的文化理解。
3.真實性任務學習:體驗像藝術家一樣創作,知識遷移,學以致用。寓教于樂,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落實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
【課后作業】
本單元學習如何欣賞雕塑藝術,本節課探究了雕塑的美感,結合《課標》要求我將布置如下作業:
尋找、發現我們的身邊的雕塑,美在何處?
讓學生帶著思考走出教室,帶著問題走進下節課。
【板書設計】
包括:課題、關鍵詞、特點
讓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重點有一個清晰明確的抓手。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
-----更多視頻請在本頁面頂部搜索欄輸入“體量與力量,雕塑的美感”其中的單個詞或詞組,搜索以字數為3-6之間的關鍵詞為宜,切記!注意不要輸入“科目或年級等文字”。本視頻標題為“部編版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優質課比賽(省賽)人美版美術鑒賞第三單元第二課時《體量與力量—雕塑的美感》_淮北說課”,所屬分類為“高中美術說課視頻”,如果喜歡或者認為本視頻“部編版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優質課比賽(省賽)人美版美術鑒賞第三單元第二課時《體量與力量—雕塑的美感》_淮北說課”很給力,您可以一鍵點擊視頻下方的百度分享按鈕,以分享給更多的人觀看。優質課網 的成長和發展,離不開您的支持,感謝您的關注和支持!有問題請【點此聯系客服QQ:989926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