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簡介:

視頻標簽:體量與力量,雕塑的美感
所屬欄目:高中美術說課視頻
視頻課題:部編版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優質課比賽(省賽)人美版美術鑒賞第三單元第二課時《體量與力量—雕塑的美感》_王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部編版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優質課比賽(省賽)人美版美術鑒賞第三單元第二課時《體量與力量—雕塑的美感》_王文婧說課說課稿
說課稿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的說課內容是人美版高一美術教材第三單元第2課時體量與力量——雕塑的美感,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方法、學法指導、教學程序四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說明。
一、教材分析:
1、雕塑的地位及作用
雕塑是一種三維空間里的造型藝術。比之繪畫,一方面,雕塑更富有立體感和真實感,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另一方面,雕塑更貼近于社會生活,尤其在注重城鄉規劃建設的今天,它作為人類文化的一道橋梁,為城鄉規劃建設提供了連接與支撐的重要作用;再而言之,雕塑還能更好地反映國家的民族精神和時代價值。在九年義務教育美術課程的審美培養基礎之上,高中生在美術課學習過程中,除了了解藝術家在表現藝術作品時基本的社會背景、個人經歷、藝術特色以及后世影響之外,還需上升到整個人類發展的層面,不僅要把藝術作品放在美術館里,更要把藝術創作放在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當中,放在城鄉規劃的建設之中,放在祖國的大地之上。不僅如此,在增強文化自信的當下,我們還要以美為媒,加強國際文化交流,在弘揚本土雕塑藝術的同時,還要發揮美術作品作為人類容易溝通的語言優勢,在國際交流中發揮獨特的作用。
-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借助古今中外優秀的雕塑作品,結合本土地域文化與代表性雕塑作品,通過師生交流、學生自主分析的方式,正確理解和感受雕塑作品呈現的美感。能用美術鑒賞“四步法”——描述、分析、解釋和評價鑒賞雕塑作品。
過程與方法:選擇國內外優秀的雕塑作品為樣本,通過反復比較,探究中西方雕塑作品對于三種不同美感的表達方式,從中西方不同文化語境中,深入思考并比較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中國古代雕塑作品的鑒賞,認識中華優秀傳統美術的文化內涵及其獨特藝術魅力,形成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同時,學會用理性和尊重的態度,去欣賞和感受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性和多樣性。
-
教學重點:了解雕塑的特點以及雕塑語言關于形態、體量與力量的表達,感受雕塑作品的形態美、體量美與力量美。
4、教學難點:探究中國古代雕塑作品的美學特征,思考并比較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深入體會雕塑作品的文化內涵。
二、教學方法:
本課程的教學方法整體上采用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小組探究,實戰練習等方法,利用智慧課堂等多媒體手段,達到“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2018年中央美術學院建校10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央美術學院老教授的重要回信中強調指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堅持立德樹人,扎根時代生活,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讓祖國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長。”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2020年10月16日發布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中,將“立德樹人”目標具體化為“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
我在本堂美術課教學中,自始至終將“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作為紅線貫穿始終。本堂課宏觀方面,我的學習設計是一個雙線推進的結構,明線是引導學生在欣賞當中學習鑒賞雕塑之美的方法;暗線是一方面指向學生面對祖國優秀文化遺產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另一方面指向學生作為一個世界人面對人類文化遺產的大格局與大胸襟。微觀方面,充分利用所有契機滲透引導,比如課堂最后,引用習近平總書記4月19日在清華大學時的講話,很好地升華了本堂課的教學。
三、學法指導:
1、設計學習任務單,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參考教學設計學習任務單)
2、要求學生“做中學”,主動建構認知;
提高受教育者的審美眼光與審美品位,關鍵是受教育者在美術課堂上欣賞的應該是一流的藝術品。老師只有利用好審美教育的最佳時期,保證讓學生有足量的藝術欣賞并最大限度提供優秀的藝術品,那么他在耳濡目染中形成的審美感覺,一定會是一種高品位的審美感覺。這種審美感覺會讓他在以后的審美活動中不由自主地親近“陽春白雪”,排斥“下里巴人”。
3、評價機制滲透核心素養。
長期以來,我們對評價的認識往往存在誤區,通常認為評價是凌駕于教學之上的,屬于教學之后的一個環節,因此容易將其孤立,使其功能的發揮受到極大的限制。而隨著新的課程改革的推進,教學——學習——評價逐漸被看成三位一體的關系,即“教——學——評一致性”,評價與教學、學習緊密交織在一起,互相制約、互相影響,從而建立起有效的評價機制,使學生在評價機制中獲得更多的學習動力,滲透出強大的核心素養力。
四、教學程序:
為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整個課程我準備按以下六個環節展開:
-
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主題二先從學生最喜愛的雕塑出發,將身邊的雕塑作品以圖片的形式引入課堂,讓同學們產生共鳴,進而引出課題,再根據自己對雕塑的理解觀察分析自己喜歡的雕塑作品,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并小結同學們觀察到雕塑有哪些美感,討論分享,帶著疑問去學習新課,有助于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主動思考問題的能力。
2、任務驅動、自主學習:
請學生認真分析雕塑作品,并獨立完成下發的學習任務單。最大限度的培養學生最基本的自學能力、提取信息的潛力,新課程標準對學生鑒賞的要求是:在理解和認識雕塑的基本知識基礎之上,理清思路,按照美術鑒賞“四步法”完成對雕塑作品的鑒賞任務,此環節力圖將學生置于學習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主體性和積極性,鍛煉學生全面鑒賞雕塑作品的潛力,從而解決教學重難點。
3、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雕塑單元每個主題都以合作探究、小組交流的方式進行發散思維學習,在講到體量美時4人1組1分鐘時間探討大佛比例關系,分小組分析探討,可以提高學生自主分析作品的能力,了解雕塑作品的時代背景,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
-
中西對比、加深理解:
展示古今中外的優秀雕塑作品,采用對比的方式,可以更有效的讓同學們理解中外雕塑作品的差異,鼓勵學生熱愛傳統文化,尊重多元文化,從而達到高中美術核心素養的目的。整個課程設置中外雕塑相互穿插,在認識雕塑作品的過程中,去感悟和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藝術。比如通過《斷臂維納斯》和《擊鼓說唱俑》引出中西方審美差異的問題,莫高窟第259窟禪定佛和達芬奇《蒙娜麗莎》神態美的對比,圖像識別法能幫助學生快速的理解中西方審美差異。
-
智慧課堂、輔助教學:
運用“智慧課堂”的新興科技手段輔助教學,方便迅捷地與學生交流互動。比如導入環節,利用“智慧課堂”,在最短的時間內將學生拍攝的本土雕塑作品或感興趣的雕塑作品上傳分享,創設了一個真實的問題情境。講到雕塑的第一個美感——形態美時,播放《如果國寶會說話》中擊鼓說唱俑片段,中央電視臺播音員的精彩旁白,將擊鼓說唱俑的特質演繹得栩栩如生,一流的播音員和高超的攝影技術相得益彰的影視展示,給學生帶來了強烈的視覺沖擊力。講到體量美時,播放河南洛陽龍門奉先寺石窟雕塑全景,引導學生全方位地感受和體驗大體量雕塑作品依山傍水的宏偉氣勢,在猶如身臨其境的體驗中,體會大體量雕塑撼人心魄的審美力量。
-
課堂總結、板書設計:
最后利用課堂總結對整個課堂進行梳理和升華,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教師還應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給予肯定和鼓勵,同時希望學生把這種學習狀態運用到生活中去,發現更多的藝術美感。板書本著直觀系統的原則,意在用最簡潔的方式向學生呈現本堂課的知識重點以及難點。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您的聆聽,再見。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
-----更多視頻請在本頁面頂部搜索欄輸入“體量與力量,雕塑的美感”其中的單個詞或詞組,搜索以字數為3-6之間的關鍵詞為宜,切記!注意不要輸入“科目或年級等文字”。本視頻標題為“部編版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優質課比賽(省賽)人美版美術鑒賞第三單元第二課時《體量與力量—雕塑的美感》_王說課”,所屬分類為“高中美術說課視頻”,如果喜歡或者認為本視頻“部編版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優質課比賽(省賽)人美版美術鑒賞第三單元第二課時《體量與力量—雕塑的美感》_王說課”很給力,您可以一鍵點擊視頻下方的百度分享按鈕,以分享給更多的人觀看。優質課網 的成長和發展,離不開您的支持,感謝您的關注和支持!有問題請【點此聯系客服QQ:989926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