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神權下的自我
所屬欄目:高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民版高中歷史必修三專題六第二課神權下的自我-福建省 - 廈門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人民版高中歷史必修三專題六第二課神權下的自我-福建省 - 廈門
《神權下的自我——文藝復興》教學設計
一、解讀課標
課程標準要求: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認識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時期人文主義的含義。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首先要了解14、15世紀文藝復興的歷史背景; 關于文藝復興:掌握“文藝復興三杰”及其代表作,并能理解文藝復興;
2、過程與方法:以史料為載體,借助文藝復興的成就,理解文藝復興運動的性質,了解文藝復興并非古典文明的簡單重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文藝復興的學習,能夠窺視出中世紀教會的腐敗與罪惡籠罩下的西方的社會概況,能夠加深理解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含義;認同人文主義價值觀的精華,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培養學生尊重人和人性的人文情懷,培養堅持信仰的頑強意志。
三、確定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認識文藝復興人文主義的含義。 【教學難點】:理解文藝復興運動的實質:并非古典文化的簡單再現,而是一場新興的資產階級文化運動。
四、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有人說,西歐封建社會末期(14-17世紀)是“人”和“世界”被發現的時代。這里的“人”被發現和“世界”被發現分別指的是什么事件?
“世界”被發現指的是15世紀末的新航路的開辟 “人”被發現指的是14至17世紀的文藝復興運動 【新課教學】:
第一篇 人文主義之束縛篇
——神權世界
從給出的詞匯:禁欲苦行、人性壓抑、思想禁錮、愚昧迷信、神為中心,指導學生找出反映中世紀人們的生活和思想狀況的神為中心。 第二篇 人文主義之復蘇篇
——文藝復興
看視頻結合課本,請思考:文藝復興運動首先興起于意大利,主要有哪些原因?(經濟、階級、文化)
補充材料指導學生自主探究分析文藝復興最早出現在意大利的原因。 1、經濟基礎:意大利最早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2、階級基礎:新興資產階級出現
3、文化環境:意大利是東西方文化的交匯地,更容易接觸和系統地保留希臘、羅馬人的古典文化
過渡:通過走進意大利的烏菲齊博物館參觀,尋訪文藝復興的概況,理解新興的資產階級是通過什么樣的文藝形式,表達什么樣的精神訴求來沖破文學的束縛。 (二)、尋訪文藝復興——人文主義之復蘇篇
- 2 -
安排學生作為導游帶領大家參觀烏菲齊博物館的文學館和美術館兩個展廳,以問題探究和學生合作、師生互動的形式突破本課重點。
1、人文主義之詩歌——發對神學,肯定人,肯定人追求現世幸福的權利 (學生講解):歡迎大家來到文學館,文學館主要展出的是意大利文藝復興的“初期三杰”——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及其作品。
但丁是文藝復興初期最早的代表人物之一,被稱為是文藝復興的先驅,他的代表作是《神曲》,主要講述的是但丁做了一個夢,夢中自己游歷了地獄、煉獄和天堂三界,發現地獄中有教皇的位置。
材料:但丁的《神曲》詩歌中描寫的一個場面,但丁把當時的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安排在一個火窟中,永遠受烈火的煎熬。但丁對地獄中的另外一個教皇尼古拉三世說:
你留在這里吧,因為你受的刑罰是公正的„„ 因為你的貪婪使世界陷于悲慘, 把好人蹂躪,把惡人提升。 過渡:通過這首詩歌的思考人們對神的態度的變化由對神的權威的盲從盲信到批判。
師:彼特拉克生于1304年,猝1374年。他有一句名言:“我不想變成上帝,或者居住在永恒中,或者把天地抱在懷抱里。屬于人的那種光榮對我就夠了。這是我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請哪位學生說說看這句名言反映了彼特拉克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生:追求現世生活的幸福。
2、人文主義之小說——反對禁欲苦行,肯定人的自然本性 (學生講解):薄伽丘的代表作是《十日談》,它主要敘述了3名男青年和7名女青年為了躲避黑死病,在鄉間一個別墅里住了10天,講了100個故事,故名《十日談》,這些故事取材廣泛,反映的是14世紀意大利的生活場景和各階層人物。比如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父親將兒子從小帶至深山中隱修,以杜絕人欲橫流的塵世生活的誘惑。兒子到了18歲,隨父親下山到佛羅倫薩,迎面碰上一群健康美麗的少女。頭一次見到女性的兒子問父親這是些什么東西,虔誠的父親把女子看作洪水猛獸,要兒子趕快低下頭,說這是些名叫“綠鵝”的“禍水”。豈料一路上對任何事物都不感興趣的兒子卻說:“爸爸,讓我帶一只回去喂養吧!”
問題探究:在這個故事中父親將女人形容為“禍水”、“綠鵝”是受到什么觀念的束縛?兒子在五光十色的世界里獨獨看中了“綠鵝”(女人),這說明什么問題?
幫助學生理解人性無所不在,無從回避。 小結:初期三杰的相關知識點 師:文藝復興的擴展
3、人文主義之戲劇——歌頌人的理性、高尚與尊嚴
師:文藝復興從意大利興起,在16世紀時已擴大至歐洲各國,其影響遍及文學、哲學、藝術、政治、科學、宗教知識探索的各個方面,在諸多領域里出現了很多名家,例如大家熟悉的被譽為戲劇天才的莎士比亞。莎士比亞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悲劇喜劇作品。他當過劇院演員,后來寫劇本。一生共寫了37個劇本。他的作品贊美友誼和愛情,主張自由平等,反對封建束縛和神權桎梏,深刻反映了人文主義思想。《哈姆雷特》就是莎士比亞最杰出的悲劇作品。
- 3 -
播放“哈姆雷特·宇宙精華”視頻,欣賞著名的哈姆雷特經典獨白。
獨白:“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理性上多么高貴!在才能上多么無限!多么文雅的舉動!在行為上多么像一個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個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
思考劇作的思想感情:贊美人,肯定人,肯定人性;從神權至上到人性至上。
問題探究:莎士比亞對人的贊美與薄伽丘對人性的肯定有什么不同? 幫助學生理解薄伽丘的《十日談》主要集中在人性中的本能方面,而莎士比亞的作品刻畫了復雜的人類內心世界,提升了人性的高尚與尊嚴!文藝復興運動從質樸走向高雅。
4、人文主義之美術——從壓抑人性到回歸人性
師:歡迎來到美術館,我們這個美術館以拉斐爾的圣母像而著稱,拉斐爾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美術三杰之一。
大家請看,這幅是《綠野圣母》,圣母像民間普通的母親一樣照顧兩個嬉戲的圣子,這一幅是《紗罩圣母》,畫中圣母慈祥的照看著熟睡的圣子。這幅是《西斯廷圣母》,它是拉斐爾“圣母像”中的代表作,它以甜美、悠然的抒情風格而聞名遐邇。畫面中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圣母抱著圣子從云端降下,兩邊帷幕旁畫有一男一女,身穿金色錦袍的男性長者是教皇,他向圣母圣子做出歡迎的姿態。右邊的年輕女子是圣母的信徒,她虔心垂目,側臉低頭,微露羞怯,表示了對圣母圣子的崇敬和恭順。位于中心的圣母體態豐滿優美,端莊安詳,秀麗文靜,眉宇間洋溢著母性的慈愛和幸福,像是一位民間普通的母親。大家請看,這就是中世紀的圣母像,那么,中世紀的圣母像和西斯廷圣母像有什么不同?
問題探究 :中世紀的圣母像和西斯廷圣母像有什么不同? 幫助學生理解中世紀圣母表情呆滯,缺少情感,西斯廷圣母眉宇間流露的是母性的慈祥與仁愛,像民間一位普通的母親,這也體現了文藝復興時期繪畫“把神人化”的特點。
師:這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達·芬奇的《蒙娜麗莎》,達·芬奇認為人是最神圣的,人體是自然中最美的!“誰不尊重生命,誰就不配有生命”,達·芬奇不僅是藝術家,還是工程師、科學家。他有一句著名的格言:“真理只有一個,他不是在宗教之中,而是在科學之中。”
問題探究:思考蒙娜麗莎的笑容,通過這一細節幫助學生發現畫家對現世生活的肯定。
師:觀察《大衛》 ,從對雕塑的觀察可以看到那些品質,體現哪些美。 生:力量、剛強、堅韌、男性美
(三)、感悟文藝復興——文藝復興之人文主義精神
問題探究:從薄伽丘的《十日談》到莎士比亞的戲劇,從拉斐爾的圣母到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從無一不體現文藝復興的主旋律——人文精神。什么是人文主義呢?文藝復興有哪些精神呢?
幫助學生理解文藝復興的核心是注重人性,要求把人從宗教束縛中解放出來。否定神的絕對權威,肯定人的價值,頌揚人的力量。反對神學的禁欲主義和來世觀,肯定人追求現世財富、幸福、享樂的權利;反對宗教束縛下的麻木順從,要求自由平等和個性解放。反對蒙昧與迷信,追求知識,探索自然,研究科學。 指導學生通過與中世紀時期對應的詞匯:禁欲苦行、人性壓抑、思想禁錮、愚昧迷信、神為中心,找出文藝復興時期對應的詞匯:張揚個性、解放人性、思想解放、追求真理,人為中心,深入淺出地理解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含義。
問題探究:通過文藝復興運動是復生,還是新生的討論,幫助學生思考文藝
- 4 -
復興的性質:是正在形成的資產階級借助復興希臘羅馬古典文化所發起的弘揚資產階級思想和文化的運動。
小結:文藝復興的概況
板書: 神權下的自我——文藝復興
一個根源:資本主義萌芽 一場運動:文藝復興 一種精神:人文主義 重要影響:解放思想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