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神權下的自我
所屬欄目:高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民版高中歷史必修三專題六第二課神權下的自我-浙江省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人民版高中歷史必修三專題六第二課神權下的自我-浙江省優課
《神權下的自我》教學設計
一、教學理念
構建“以學為主”的新課程理念,立足于學生的學情,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發現問題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提升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論證和探討問題的能力,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本課是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歷史必修三專題六的第二課內容,主要闡述14—17世紀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運動,高舉“人文主義”的大旗,使人的思想開始從基督教的神學束縛中解放出來,是歐洲第二次思想解放運動。學好這一課,將為學習第三課“專制下的啟蒙”奠定良好的基礎。但是因為第一課“蒙昧中的覺醒”屬于發展要求,高一的同學還沒學,所以本課的學習沒有前面的基礎做鋪墊,同時本課內容理論性非常強,同學們對西歐的中世紀又一無所知,同學們學起來有點困難,需要補充適當的資料。
教材內容:本課分為“古典文化的‘再生’”、“人性的啟蒙”、“與上帝直接對話”三目,其中文藝復興的背景、宗教改革為“發展要求”,高一新課教學時可以先行略過。
三、教學目標
【本課考點】1、意大利文藝復興初期的“三杰”(b) 2、莎士比亞和《哈姆雷特》(b)
3、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含義(b)
【本課重點】文藝復興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 【本課難點】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含義
四、教學策略
(一)學生學情分析
初中時,同學們接觸到了“中世紀”和“文藝復興”這兩個詞匯,對中世紀幾乎一片空白,僅對文藝復興有一點點了解。此外,文藝復興運動發生在西歐,距離現在也有六七百年了,不同的時代,再加上國情不同,同學們對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的理解會有難度,容易產生偏差。
(二)教學策略分析
1.材料教學法:補充適當的文藝復興代表們及他們的作品材料,通過分組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等從而獲得發展。
2.合作探究法:本節課中有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主要是通過學生合作探討、教師引導來理解和突破本節課的重難點。
五、教學過程:
(一)【圖片導入,引出主題】 展示圖片:(左圖是中世紀社會等級;右圖是中世紀的人們)。我們先來看兩張圖片,左圖是中世紀社會等級圖,高高在上的是(教皇),處于社會最底層的是(廣大的信徒和大眾);右圖是中世紀的人們,大家仔細觀察人們的表情,你看到了什么?為什么?當時的人們的精神世界處于怎樣的狀態呢?
設計意圖:圖片具有直觀、生動、形象的特點。中世紀對同學們來說是一個陌生的詞匯,用圖片可以很好地解釋中世紀神和基督教統治著人類,讓學生直觀地理解中世紀的社會等級,理解一些先進的資產階級為什么會反抗,怎樣去反抗,從而很好地理解本課中人文主義的含
義:把人開始從基督教的神學束縛中解放出來。
(二)【材料教學,突破難點】 展示文字材料和圖片:(以導學案的方式在課前發給同學們) (1)“尋我”足跡之文學 例1 但丁與《神曲》 《神曲》:人所賦有的“自由意志”是“上帝最偉大的主張”。 《神曲》片段: 但丁“發現”當時的教皇卜尼法斯八世正在地獄的一個火窟中永受煎熬。但丁對痛苦的教皇說:你留在這里吧,因為你的貪婪使世界陷于悲慘,把好人蹂躪,把惡人提升。
思考:從《神曲》的話和片段可知,但丁認為人是怎么樣的?他對以教皇為首的天主教會持怎樣的態度?
例2 彼特拉克
(名言) “我不想變成上帝,或居住在永恒之中,„„屬于人的那種光榮對我就夠了。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思考:從彼特拉克的名言可知, 他渴望什么樣的生活? 例3 薄伽丘與《十日談》 (第四天開頭一個小插曲):有一位死心塌地皈依天主的教徒將兒子從小帶至深山中隱修,以杜絕人欲橫流的塵世生活的誘惑。從小與世隔絕的青年,跟著父親下山進城,路遇一群漂亮的姑娘。青年問父親這些是什么東西,虔誠信教的父親把婦女看作洪水猛獸,嚇唬說她們都是禍水,叫“綠鵝” 。誰知兒子卻說: 爸爸,讓我帶一只綠鵝回去吧。 請思考:兒子可能怎么回答? 作者借用這個故事想要表達什么? 《十日談》中《綺思夢達的故事》:郡主(綺思夢達)沖破封建門第觀念,與仆人相戀,事情敗露后,父親暴跳如雷,將仆人關入地牢,痛罵女兒不顧身份,竟與下賤的奴仆相愛。綺思夢達卻寧死不屈,并憤然駁斥父親:“我們人類的骨肉都是用同樣的物質造成的,我們的靈魂都是天主賜給的,具備著同樣的機能和一樣的效用。我們人類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區分人類的標準。”
請思考:這位父親為什么反對? 綺思夢達是怎樣反駁的?說明了 什么?
因為封建等級觀念根深蒂固; 說明她主張人類平等,并追求幸福的愛情。
(2)“尋我”足跡之繪畫
欣賞并思考:文藝復興畫家手中的圣母與中世紀宗教畫中的圣母有何不同? 蒙娜麗莎美嗎?你從她的“微笑”中看出她當時的心情怎么樣?開心?傷感?愉悅?還是„„
(三)“尋我”足跡之戲劇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理性上多么高貴! 在才能上多么無限! 多么文雅的舉動! 在行為上多么像一個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個天神! 宇宙的精華! 萬物的靈長! ——《哈姆雷特》
思考:依據材料分析莎士比亞從哪些方面推崇“人”的價值?莎士比亞對人的贊美與薄伽丘有何不同?這個不同說明文藝復興運動發生了怎樣顯著的變化?
設計意圖:
1、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人物,由于時代局限以及自身力量弱小,而且沒有一套成熟的思想來取代舊的思想,他們往往把自己的思想主張寄托在自己的作品里面。于是,我找了該時期代表人物的代表作品,呈現給同學們。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發現問題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論證和探討問題的能力。這樣既能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又能有效地突破教學重點,體現嚴密的邏輯性。
2、通過學生的分析、教師的引導,師生可以深層次理解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以此來突破本課教學的重點。
(三)【合作探究,把握重難點】——亮點 【課堂合作,突破重難點】
(過渡)同學們,請大家拿出導學案,我從文學、美術、戲劇三個方面給大家提供了文藝復興運動的代表們在文藝復興運動期間的代表作品或者名言的相關材料,并設了相應思考題。下面我們分組進行學習,分成但丁組、薄伽丘組、達芬奇組、莎士比亞組,四組分組討論,時間4分鐘左右。大家可以選組哦,你們想加入哪個組呢?先到先得哦。
(4分鐘后,請各組依次派代表來回答。) 【課堂探究,突破重難點】 1、“尋我”,尋到了怎樣的“自我”? 2、各抒己見:恩格斯曾經說:“文藝復興”這個名字沒有把這個時代充分表達岀來。也有人認為:“文藝復興就是復興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你如何看待上述兩種觀點?請說明理由。
設計意圖:
1、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構建“以學為主”的新課程理念,立足于學生的學情,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主動性、參與性。讓他們在合作、傾聽和交流的過程中不斷加深對文藝復興時期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的認識,并不斷加深對該時期人文主義的理解。
2、主動參與,交流分享——整個過程中學生主動參與、相互交流,提高了學生發現問題、自我反思的能力。而且,同學們經過這種方式獲得的知識既不容易忘,也是對同學們學習方式、思維方式的培養。
(四)【課堂小結,提升認識】
我們來看看今天學過的內容,中世紀,因為神學壓迫,“無我”。文藝復興運動的代表們通過尋我,批判神權,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把人從宗教束縛中解放出來,終于找到了自我。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大進步。但如果一味地強調自我,以自我為中心,又會發生什么呢?在西方歷史上,也確實出現了這樣的現象,歷史:人性膨脹、私欲泛濫、社會混亂。所幸的是,文藝復興之后,人們也逐漸具有了社會意識和責任意識,現在:走向人性的完善與自我超越。在 這里也希望在座的各位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能很好地處理人際關系,實現人性的完善與自我超越。
(五)【鞏固練習、布置作業】
設計要求:利用導學案把同學們容易混淆的地方編成練習讓同學們當堂鞏固、釋疑。
六、板書設計
神權下的自我
中世紀 文藝復興 “無我”
“尋我”
以“神”為中心 以“人”為中心
七、教學反思
1.關于導入部分—— 選擇圖片直觀、形象導入,使教學設計更為優化。
西歐的中世紀是一個陌生的詞匯,也是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用圖片導入,既讓同學們對中世紀的社會等級狀況一目了然,又可以很自然地過渡到本課的學習。
2.關于材料教學,突破難點——抓住典型,會使教學設計更為充實。。
“以學為主”一直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怎樣讓同學們真正“學起來”呢?我給同學們提供了典型的材料,通過材料同學們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使自身獲得發展。
3.關于合作探究,把握重難點——典型的事例和巧妙的設問,是教學設計的亮點所在。 運用四個不同的分組,讓同學們迅速進入角色,并在整個過程中,提高了同學們學習的主動性、參與性。整個過程可以幫助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并在相互交流、相互點評的過程中對自己觀點進行反思,從而實現對知識的深層次理解,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神權下的自我—文藝復興運動 導學案
【本課考點】1、意大利文藝復興初期的“三杰”(b) 2、莎士比亞和《哈姆雷特》(b)
3、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含義(b)
【本課重點】文藝復興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
【本課難點】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含義
課前預習完成:
文藝復興運動發生于 世紀至 世紀,人們借助復興 、 的形式來表達自己文化主張。該運動高舉 的旗幟,人文主義的主要訴求是 ,
實質是把 從 束縛中解放出來。實際上,文藝復興是一場 ,是自希臘以來的智者運動以來歐洲出現的第 次思想解放運動。
課前思考:
一、禁錮已久的人性——“無我”
二、沖破禁錮的斗爭——“尋我”
階段 | 國家 | 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地位 | 階段特征 | |
開始 |
意 大 利 |
初期 文學三杰 |
||
美術三杰 | ||||
高潮 | 英國 |
|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