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探究串并聯電路,電壓規律
所屬欄目:初中物理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九年級第十六章第二節《探究串并聯電路中電壓規律》廣東省 - 廣州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人教版九年級第十六章第二節《探究串并聯電路中電壓規律》廣東省 - 廣州
§16.2串、并聯電路中電壓的規律
課標要求:
3.4.3 會看、會畫簡單的電路圖。能連接簡單的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能說出生活、生產中采用簡單串聯或并聯的實例。了解串、并聯電路電流和電壓的特點。
3.4.4 會使用電流表和電壓表。 教材分析:
本課是學生學電學以來的第二個定量的規律探究,在初中電學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從知識與技能內容上,是對前面的電路設計和連接、電壓表的使用的一個操作性檢驗,探究結論也是后面歐姆定律的運用、用電器電功率的計算等的預備知識。
在本課之前,教材已經系統地安排了《電流和電路》、《串聯和并聯》、《串、并聯電路中電流的規律》、《電壓》等內容,并在課后習題上反復練習了讀畫電路圖、電路設計和連接,電路連接糾錯等內容,為本課乃至后面的定量規律探究做好了知識與技能的儲備。
教材從小彩燈為什么采用混聯引入課題,提出探究的必要性。這種引入緊扣STS(科學、技術和社會),是一個很棒的引入。
接著先復習了“只有一個小燈泡的電路中,燈泡兩端的電壓與電源兩端電壓是相等的”這一知識,然后結合小彩燈連接問題的背景,順理成章地提出“兩個或兩個以上用電器組成的串聯電路中,各用電器兩端的電壓與電源兩端電壓有什么關系”的探究問題。在引導具體探究時,沒有拘泥于探究七環節的完整性,而是抓住“規律探究”這一核心,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分析數據,總結結論。教材不再像《串、并聯電路中電流的規律》那樣特別提“把操作中出現的問題簡明扼要地寫下來”,去引導學生關注實驗誤差分析,初中階段,我們是忽略短導線的電阻的,這種處理有利于“削枝強干,突出主題”。
做完用電器串聯的電壓規律探究之后,教材設計了電池串聯的電壓規律探究。這一環節既為后來的“探究電流與電壓的關系”布局,也使得串聯電路的電壓規律更為完整,還能為學有余力的學生做實驗誤差分析提供實驗證據(因為電源內阻和導線電阻的存在,用久了的干電池路端電壓會減小,串聯電路各用電器電壓之和小于電源電壓)。
教材接著做“并聯電路的電壓規律”的探究引導。有了前面的例子,這里的引導就更加簡略。但仍然緊扣“規律探究”這一核心,最終還是要得出具體的規律。
規律探究出來后,教材并沒有直接回應本課最初提到的小彩燈的問題,而是在課后習題的第1題上又提出了一個類似的問題作為鋪墊,教學上要及時引導學生舉一反三,發展學習能力。而課后習題的第2、第3題可以作為實驗設計的一種提示。 學情分析:
學生自從學電學以來,每次新課都去實驗室上課,對于電學器材已經不陌生,電路連接和電壓表的使用已經有較好的基礎。前面也做過“探究串、并聯電路中電流的規律”這種定量的規律探究,在定量的規律探究方面也有一定的經驗。但實驗時仍然存在實驗規范缺失、抓不住實驗主題的問題,本次課希望通過指引,初步解決這些問題。 教學思路
教材從“從小彩燈為什么采用混聯”引入,是非常棒。但現在小彩燈多采用LED,結構略復雜,所以我在教學中加以教材重構,這部分內容轉做習題。作為一堂實驗探究課,實驗永遠是核心主題。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每個人天生都會學習,愛學習,面對實驗儀器,學生是抑制不住動手探究的欲望的。與其一直壓抑克制,不如合理引導。所以本節課設計從實驗開始,根據學生的第一個實驗情況,進行相應的后續探究(有的組探究串聯電路電壓的規律、有的組探究并聯電路電壓的規律)實驗完畢之后,做總結分享,得出探究結果。最后利用教材上的幾個典型習題,鞏固本節課的知識。課后作業要求學生寫出一份完整的實驗報告,達到自我梳理知識的目的。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能根據要求設計實驗電路。
②能根據電路圖正確地將電壓表接入電路,并測出待測元件兩端的電壓。 ③通過實驗探究,歸納總結出串、并聯電路中的電壓規律。 ④會利用串聯、并聯電路電壓規律解決問題。 (2)過程與方法:
2
①通過探究串聯、并聯電路電壓的關系,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領會科學研究的方法。②能運用實驗法、數據分析法歸納總結物理規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明確探究目的,專心實驗,由分析實驗數據得出結論,使學生在實驗中培養實事求是、尊重自然規律的科學態度,體會交流合作的重要性,獲得共享成果的喜悅。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是通過實驗探究出串、并聯電路中的電壓規律
2、難點是組織引導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緊扣實驗目的規范操作、認真觀察、仔細分析,得出恰當的結論。 教學方法
實驗法、討論法、歸納法 教具學具
教師演示電學實驗箱、電池(帶電池盒)、開關、導線、3.8V的小燈泡、2.5V的小燈泡、電壓表 教學過程:
教師行為
學生活動
教學用具(或板書) 設計意圖
給出任務:
學生設計電路圖并連接電路,使用串聯或者并聯使2個不同規格的燈泡發光 設計電路圖 連接電路
(兩個學生黑板板演)
串、并聯電路圖
引導學生注意實驗規范,突出實驗探究課的主題。
指引猜想:
燈泡亮度與電壓的關系? 串聯電路中用電器兩端的電壓與電源兩端電壓的關系 并聯電路各支路用電器兩端的電壓與電源兩端電壓的關系
分析需求,完善電路圖。 根據所學知識,提出猜想 在電路圖上添加電壓表 燈泡亮度到底取決于什么?這個話題可以貫穿整個電學的教學。前面在探究電流規律的時候已經得到一
部分結論。現在遷移到電壓上,使學生覺得有必要而且探究有方向。 任務驅動,在現有的電路上做“微創新”,學生不會覺得毫無頭緒。 設計實驗:
根據前期工作,階段總結①實驗電路;②實驗器材;③數據表格
填寫實驗報告紙
學生設計數據表格(板演)
數據表格
及時總結,再承上啟下為后續探究做準備。
指引學生進行實驗,巡視,糾錯
指引學生做完第一輪 學生分組實驗。請2個小組板演實驗,得出數據
填寫數據
動手探究 強調實驗規范
指引學生根據現有數據判斷猜想是否正確
學生分析、分享實驗結果
寫出結論 作為一個定量的規律探究,一定要得出明確的實驗結論
給出任務:
分別測量每節電池兩端的電壓,然后測量這個電池組兩端的電壓。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 學生動手實驗,得出結論
寫出結論
一方面作為對串聯電路電壓規律的一種驗證
另一方面也使得串聯電路的電壓規律更為完整(用電器是這樣,電源也是這樣) 出示課堂練習 做練習 及時鞏固,內化知識 布置課后作業
自我梳理知識
3
板書設計
串聯
并聯
電路圖:
數據記錄 電路圖
數據記錄 U左/V U右/V U/V 1 2 3
U上/V U下/V U/V
1 2 3
結論
結論
并聯電路中,各支路電壓相等,并等于總電壓
串聯電路中,各部分電路電壓之和等于總電壓
反思
本次課題是一次命題作文,要求在一個課時內搞掂“串、并聯電路中電壓的規律”。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這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為這是一個實驗探究課,就算是只探究串聯或者并聯電路當中的一種的電壓規律,光實驗探究七環節走下來,一個課時都不夠用,何況是兩種電路都要探究。而且這是一個定量的實驗探究,一定要得出準確的探究結論的,隨便搞搞,出一個定性的結果可不行。看來一定要有所取舍。
舍哪些?這是一個艱難的選擇。通過對課標和教材的反復研讀,對學生學情的仔細分析,我決定把重點放在學生探究和數據分析這一環節。我的理由很充分:①這是一節實驗探究課,不探究肯定不符合課標要求,也不利于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②這是一節規律探究課,是要得出定量規律的,如果不在數據分析環節發力,那么得不出規律,以后做“探究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系”的實驗也是稀里糊涂的。
做出了抉擇之后開始思考課堂思維主線。教材從小彩燈為什么采用混聯引入課題,提出探究的必要性。這種引入緊扣STS(科學、技術和社會),是一個很棒的引入。但現在小彩燈多采用LED,結構略復雜,所以我舍棄了這種引入。燈泡亮度到底取決于什么?這個話題可以貫穿整個電學的教學。前面在探究電流規律的時候已經得到一部分結論。現在遷移到電壓上,使學生覺得有必要而且探究有方向。而且探究串并聯電路的電壓規律,只是在原電路上并聯入電壓表,這種“微創新”學生不會覺得突兀,而且樂于去嘗試。完成了這一引入場景,我們可以得到兩個基本電路。這樣兩個基本電路的探究同時進行,可以大大的節約時間。對于沒有探究的部分,可以通過布置交實驗報告來促使學生課后自主探究(因為他們自己有電學盒子)。節約下來的時間可以當堂做練習,從而鞏固課堂知識,內化為學生的能力。
確定了課堂思維主線,在上課的時候,我一開始是讓學生在教室使用自己購買的盒子來實驗,像探究電流規律那樣,三個人組成一個小組,把電壓表集中起來同時接入電路的,這樣才更嚴謹。結果發現,一是課桌地方不夠大,不方便實驗;二是有很多其他的元件,大家注意力會分散,會去玩其他東西,不能訓練到學生的思維和動手能力;二是元件多,學生連線有難度,最終不能突出主題。所以后來改為使用實驗室的器材,只有一個電壓表。這樣最終出來的數據有系統誤差。對于這種課堂生成的素材,可以引導他們回顧以前探究串并聯電路電流規律的時候的做法,來評估現在方案的缺陷,然后再讓學生按他們的想法來演示,得出正確結論,體驗成功的感受。由于測總電壓的時候,選取的測量點不一樣【比如串聯電路,測用電器電壓的時候,電壓表是并聯在用電器兩端;測總電壓的時候,電壓表是并聯在電源兩端;這樣就導致了開關所分擔的電壓被忽略了,而演示用的器材開關的接觸電阻比較大,所分擔的電壓也較大】,也會有較大的偏差,這時候要在電路圖上標出實驗時電壓表選取的連接點,引導學生分析。在實際上課的時候,學生并沒有提出這個疑問,我在分析的時候提了,但是沒有及時演示,只是理論分析,這是較遺憾的一點。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