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全國初中物理,實驗教學微課,模擬課
所屬欄目:模擬課、微型課及試講
視頻課題:第五屆全國初中物理實驗教學微課模擬課視頻錄像《7.3探究物體不受力時怎樣運動》廣西桂林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第五屆全國初中物理實驗教學微課模擬課視頻錄像《7.3探究物體不受力時怎樣運動》廣西桂林市奎光學校初中物理
滬粵版 物理 八年級下冊 《第七章 運動和力》
《第三節 探究物體不受力時怎樣運動(2個課時)》說課稿
廣西桂林市 奎光學校 廖安康
說課環節對應PPt頁碼、內容提要 |
說課的內容及必要說明(由于說課時間有限,在一些環節上會做出取舍,以突出重點,但內容的完整性肯定是有的) |
ppt1. 開場介紹 |
評委老師們好,我是4號選手——廖安康,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探究物體不受力時怎樣運動”,它是: 滬粵版物理,八年級下冊第七章 運動和力 第三節的內容。 |
ppt2. 說課5要點 |
我的說課主要圍繞這5個要點(以下5點配合PPt2展示即可): 1.實驗目標設計 2.實驗內容設計 3.實驗方法設計 4.教學過程設計 5.教學反思與自我評價 |
ppt3. 教學設計的 思考——為更好的制定教學目標和教法、學法 |
首先,這節課,是不可能讓學生通過實驗探究直接得出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的,因為它是基于生活而又超出現實,需要學生經歷實驗后,發揮足夠的想象力去體會。而對于初二學生,利用僅有的“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的知識,要真正理解“不受力的運動狀態”——談何容易。 為上好這節課,備課過程中,我常常在思考:我該如何讓學生很自然的想到要探究這么一個“運動和力”的關系?又該怎樣啟發學生想到——最好要用斜面來提供水平運動的初速度,而不用別的手段?怎么證明小車到水平面的速度是相同的?然后如何啟發學生由現實中的“運動和力”的關系,推演過渡到“不受力”的理想狀態下的運動?如何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動態體系中慣性現象?如果我的教學設計都圍繞著這些問題鋪設,那么學生學習本節內容肯定就會很輕松了。 那么,什么最有利的輔助學生理解呢——實驗體驗。 |
ppt4. 實驗目標設計 ——充分體現學生為主體的理念。 Ppt5. 實驗內容設計 ——圍繞學生認知的瓶頸,體現實驗服務認知。 Ppt5.實驗方法設計 |
(為省時間,將PPt4的實驗教學目標融入ppt5中,與實驗內容、方法一起講) 基于這些思考,結合學情,我制定了如下實驗教學目標(展示PPt4 即可) 這些目標分別著重在這三個板塊上(展示PPt5)求突破: 1.實驗探究環節,“探究運動和力的關系”:利用改進的實驗裝置,培養學生更嚴謹的探究精神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同時體會控制變量法和轉換法的應用。 2.過渡實驗環節:基于前面探究,歸納出“物體受阻力變小時怎樣運動”的結論后,我增設了“氣墊導軌”實驗,激發他們更大的想象力,應用理想推理法研究,從而推演出“運動的物體如果不受外力,將一直運動下去”的重要結論。進而得出牛頓第一定律及慣性的概念。 3.學以致用環節:利用自創教具,幫助學生突破“應用慣性知識解釋生活中動態慣性現象”難題。其中同樣體現了“控制變量法”的研究。 |
Ppt6. 教學過程設計1 ——創新設計,更體現物理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Ppt7. 教學中:有反思才有創新 Ppt8. 使用小車做實驗的一些不足 |
接下來,我是這樣設計教學過程的: 1.首先,我想應用這樣的生活情景(同步展示PPt6視頻:同一滑板車從同一斜面滑下來后,在水平面上停下的距離不同),代替教材中“理論爭辯”的方式來引課拋問題,讓學生知道“為什么要探究運動和力的關系 ”,它的意義就是要解決生活中這類問題。同時也是給接下來的探究實驗準備一定的思考方向及思路(如用斜面提供速度)。 2.接著進行實驗探究(PPt7):點評教材中實驗儀器的優缺點——平時的教學中,感覺到利用教材中的實驗器材,學生很快就能“做完”實驗。不過,也肯定有不少學生發現這些問題: (1)由于小車底盤過低,會導致下來的時候輪子脫離地面,甚至被毛巾表面卡住,下不來的現象; (2)即使換成高底盤的小車,因為4輪走動,很多時候也會跑偏軌道,導致測量水平距離的偏差; (3)更主要的是:實驗中,要求小車必須從“同一高度、同一位置、靜止釋放”,但是手動操作難免會有偏差;另外,你怎樣知道小車到水平面時的速度是多少? |
Ppt9. 教學亮點:創新教具的有效應用 ——突破傳統強加概念的教學模式 Ppt10. 對比教材中小車下來的速度——進一步突出小球更優于小車 |
3.針對以上這些不足,我想到用這樣的改進實驗裝置給學生探究,使之操作起來更加的方便、現象更真實明顯,學生更加感興趣。 儀器介紹(如下圖): (1)利用小鐵球代替小車,用軌道控制它的運動方向,利用電磁鐵,能真正的控制小球從同一位置、靜止釋放。 (2)為了讓學生知道小車的速度情況,我加裝了一個速度儀。 接下來,我們就可以借用速度儀,證實學生的猜想——看看小球從同一斜面、同一高度、靜止釋放,下到水平面時的速度情況——視頻(“小球下來的速度-高處”):比如都是1.76 km/h。 (3)接下來我們再看看,小車下來的速度情況——視頻(“小車下來的速度”):分別是2.8—2.68—2.54 km/h。 (與視頻同步)解析:這是常規操作,盡量控制小車同一位置靜止釋放,但是還是有較大的偏差:相差有0.2 km/h的,也就意味著1秒鐘內就有5.5cm多的差距。 這對實驗無疑是一個比較大的影響,很明顯實驗就不是很嚴謹。 這樣看來,改進后的實驗,更嚴謹,更直觀,更有說服力;同時也能說明就是斜面高度決定物體下來的速度,避免了在教學中強加“下來速度相等”的概念教學。這就是速度儀帶來的魅力! |
Ppt11、12: 小組實驗:應用控制變量法探究 Ppt13: 氣墊過渡實驗——理想推理法 Ppt14、15: 嚴謹教學:增設“空氣炮”“太空中的水滴”實驗現象 |
4.下面是我的學生利用這套器材探究“運動和力的關系”的過程——視頻(“學生實驗”) 實驗方法——控制小球每次都是從同一斜面、同一高度、靜止釋放,以保證小球在水平運動的初速度相同;然后改變軌道上不同的接觸面,以改變小球水平運動時受到的摩擦阻力大小;記錄小球水平運動的距離。并將數據填入表格。 分析得出初步結論:初速度相同時,水平接觸面越光滑,小球受到的摩擦力越 小 ,小球的速度減小得越 慢 ,小球水平運動的距離就越 遠 。 5.如果單從學生實驗探究得到的這些結論,就遷移出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的話,跨越還是大了點,所以,在這里,我增設了這么一個過渡實驗——視頻(“氣墊1,氣墊2”) 實驗方法:左邊導軌沒有氣流,右邊有氣墊所以阻力很小。現象對比:控制初速度相同時,無氣墊阻力大很快停下,而有氣墊的一邊,往返運動很遠才停下。 激勵學生理所當然地去想象:“如果運動的物體不受外力,將會怎樣運動呢?”進而很順利的推演出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 6.利用“空氣炮”(打出煙團間接反映)、“太空中運動的水滴”進一步說明: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 |
Ppt16、17: 教學過程設計2——慣性及應用 Ppt18-23. 教學亮點——:利用自創教具輔助教學,突破難點 ——突破傳統說教的教學模式! |
7.已然,利用教材中這些有趣的小實驗,就能夠讓學生從牛頓第一定律過渡到慣性——知道“物體保持原來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就是慣性”。 也能比較輕松的運用慣性解釋生活中一些簡單的現象。 但是,對于動態體系中的慣性現象,學生就很難解釋了。如果借用Flash動畫或人為模擬,都有作假的嫌疑。這其實是我們教學中的一個大難題。 為了突破教學難點,我歷經3年打造,創作了這套教具:“慣性綜合演示儀”,將動態慣性的現象還原到課堂上進行研究分析。 結構簡介(如上圖):利用單片機控制同步電機,拉動滑臺,用于提供一個勻速運動的平臺;再利用電磁鐵,控制小球靜止釋放,利用過山車軌道保證小球每次飛出的速度大小和方向都是一樣的;另外,特制了“遙控彈射裝置”用于豎直發射并接收小球。 教學研究過程及方法: ——(點擊PPt中對應演示的“鏈接”,即可播放視頻) 1.利用“飛機投彈”情景引出炸彈在下落過程及落地點的問題,進而利用自創的“慣性綜合演示儀”進行“飛機水平勻速飛行投彈”演示并進行慢播狀態下的慣性分析:空中下落的小球,水平方向上由于沒有受到力的作用,仍然保持原來與飛機相同的水平速度飛行,所以總能跟上飛行,導致落點也都在飛機的正下方。 2.那么,如果飛機是水平減速飛行呢,炸彈的落點位置又是怎樣的? 演示并慢播分析“飛機水平減速飛行投彈”——(其實,變向飛行投彈也可以模擬演示、分析)。 3.知道了飛機投彈中慣性的道理后,同學們應該能很順利的解決自己身邊的一些現象了——比如:“動車廂內行李的下落問題”——“動車廂內豎直上拋鑰匙等物體的落點問題”——“船上或車廂內往各個方向同樣起跳的落點問題”。 有了實事排在面前,學生理解起來就輕松多了。 |
Ppt24. 教學反思和自我評價 ——教學反思是為了更好的教學 |
最后是我的教學反思和評價:——(同步展示PPt24即可) 1.改進、創新實驗:都是圍繞著學生認知過程的需要而準備的,在教學中確實也能很好的幫助學生更好的達成知識;同時教具的改進、創新,也會激發學生自制教具的熱情,體現敢于想象和創新的精神。 2.教具可以一材多用:突破動能與質量關系探究——視頻(動能v與m無關);自創的“慣性綜合演示儀”同樣適用于高中的教學。 |
Ppt25. 說課結束 |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