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初識人工智能
所屬欄目:綜合實踐及通用技術優質課
視頻課題:中國地圖出版社《信息技術基礎》必修第四單元第四節初識人工智能-唐山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初識人工智能》教學設計
一、基本信息
所授課題:《初識人工智能》
所用教材:中國地圖出版社《信息技術基礎》必修第四單元第四節 學 段:高一 課 時:1課時
二、教材分析
本節是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信息技術基礎》(必修)中的第四單元第四節。本節的內容包括:人工智能的概念、研究目的和發展歷程,人工智能的研究領域(如自然語言處理、模式識別、人機博弈、智能機器人等)。通過學習這些內容,既能讓學生掌握有關人工智能的知識性內容,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對前沿科技的認識,也能讓學生體驗人工智能技術給社會生活各方面帶來的影響,激發他們對人工智能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獨立而健康的科學觀和發展觀,為選修模塊《人工智能初步》的開設作了有益的鋪墊。 三、學生分析
作為剛進入高中學習的學生來說,好奇和強烈的求知欲對學習本課來說是很好的前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們在體驗到人工智能的魅力的同時,學會更好地利用它為我們人類服務。 四、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初步了解人工智能的實質及發展趨勢,知道“模式識別”、“機器翻譯”、“機器人”等概念。 過程與方法目標:在體驗智能信息工具軟件的進程中,了解其基本任務原理,了解其實踐運用價值,提高對人工智能的認識及其對我們日常生活的影響。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感受人工智能的魅力,拓展到讓機器為我們解決實際問題,激發學生對人工智能學科的濃厚興趣。通過對人工智能未來發展的展望,使學生看到人工智能廣闊的發展前景,形成科學的價值觀,并對未來社會產生大膽假想,拓展學生的思維。 五、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對人工智能的初步了解,體驗人工智能在一些領域的獨特魅力及其應用價值
教學難點:如何提升學生對人工智能的認識,客觀認識人工智能技術對社會的影響,樹立正確的科學技術應用觀。
六、教學媒體
網絡機房、網絡廣播系統、主題學習網站、多媒體課件、智能工具軟件、影片視頻片段等 七、教學方法
講解、演示、討論交流 八、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創設情境 導入新課
教師:這節課,我們先播放兩個視頻短片(利用幻燈片播放)。 短片一:《人工智能時代》片斷
短片二:《機器人“索菲婭”獲得沙特國籍》新聞片斷
學生觀看。
引發學生的興趣和熱情。給同學新奇感,順利過渡到新課。
教師:同學們,在這兩段視頻短片中,反復提到的一個詞語是什么? 教師:對,人工智能。這就是今天這節課,我們所要學習的主要內容《初識人工智能》。
教師:利用幻燈片展示學習主題。
學生回答:人工智能。
新課教學
【認知環節】
教師:我們先看一下人工智能的由來(幻燈片展示)。那什么是人工智能呢?接下來,請同學們打開這節課的主題學習網站,完成課堂任務一。
課堂任務一:結合任務一提供的視頻短片,用幾個詞語或一、兩句話描述一下自己所認為的什么是人工智能,并通過網頁中的提交按鈕提交到網站。
教師:通過廣播系統展示同學們提交的結果,并進行必要的點評。 教師:通過幻燈片展示人工智能相關的概念。
教師:剛開始我們說的機器人是屬于人工智能的范疇,大家想一想,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你見過哪些人工智能產品?其實人工智能在實際生活中應用非常廣泛,它無孔不入,它的應用范圍很廣,包括:計算機科學,金融貿易,醫療診斷,工業制造,交通運輸,遠程通訊,在線和電話服務,法律,無人駕駛,農業,服務行業等諸多方面。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適當的補充,利用幻燈片圖文演示一些應用領域。
學生帶著疑問觀看網站中的視頻并完成課堂任務一。學生不但能夠查看自己的結論,也能夠瀏覽其它學生總結的結果。
學生觀看。
學生舉例人工智能的應用。
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總結的能力。
通過人工智能在身邊事物中的應用,加深對人工智能的理解。 【體驗環節】 教師:為了進一步加深對人工智能的了解,我們來體驗一下人工智能。同學們可在課堂活動一或課堂活動二中任選一個進行體驗,帶著問題看看人工智能產品與人誰會更勝一籌。
課堂活動一:“棋”樂無窮———與計算機博弈(可選)
打開主題網站中的課堂活動一網頁,點擊自己喜愛的棋類進行對弈(五子棋、中國象棋、軍旗)。
學生根據所選完成活動,并回答相應問題。
與計算機博弈,體驗博弈的樂趣。
活動問題:我們跟誰在下棋?在人機博弈中人和計算機的優勢和弱項分別是什么?(可通過“百度”搜索,并將自己的回答提交到網頁) 教師提示:表面上是跟計算機進行對弈,實際上是和一群人開發人員的集體智慧在對決。以深藍為例,它有32個大腦(微處理器) ,存儲了一百多萬局棋譜,可以看12步棋,每秒鐘可計算2億次,下一步棋可從10120中選出一個最佳方案。
課堂活動二:隨“機”應變———與機器人進行交流(可選)
打開主題網站中的課堂活動二網頁,點擊相應鏈接,用中文與小i機器人進行在線交流。“小i”:http://i.xiaoi.com/
活動問題: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對話分析一下,為什么小i機器人回答問題有時會答對,有時會答經常答非所問,原因可能出現在哪些方面?你認為它們通過什么方式來理解我們的語言并做出回答的?(可通過“百度”搜索,并將自己的回答提交到網頁) 教師提示:說白了,聊天機器人根據聊天記錄中的多個關鍵字通過算法,從數據庫中找到最貼切的答案,回復給它的聊伴。具有深度學習型的人工智能機器人,每當用戶輸入一句話,機器人將存下它,同時也存下答復的句子。 隨著機器人接受的輸入的增加,它能夠回答的問題的數量和準確度都會相應提升。程序是如何響應用戶輸入的呢?首先從已知句子中匹配出與用戶輸入最相近的句子,之后找到最有可能的回復。那么如何得出最有可能的回復呢?由所有和機器交流過的人們,對這個輸入問題(匹配過的)的各個回答的頻率決定。 教師:模式識別是人工智能的應用范疇,模式識別技術是利用計算機來模擬人的各種識別能力,包括對文字、聲音、圖形、圖像、人物和物體等進行自動識別。接下來,我們就通過課堂活動三體驗一下圖像識別、OCR文字識別。
課堂活動三:各“試”各“樣”———模式識別
學生根據所選完成活動,并回答相應問題。
學生帶著問題完成活動。
與機器人交流,體驗自然語言處理。
體驗圖像識別和文字識別。⑴AR小游戲:通過手與攝像頭的配合驅動屏幕中的籃球,如果籃球與屏幕中的綠色小球相碰,則得1分,同時屏幕中的紅色小球復制;如果籃球與屏幕中的紅色小球相碰,則減1分,同時屏幕中的綠色小球復制。看一看,誰在規定的60秒內得分最多。
教師提示:圖像識別應用包括諸如條碼識別、指紋識別、人臉識別、智能交通中的動態對象識別和手寫識別等。
⑵打開主題網站中的課堂活動三網頁,下載網頁中的圖片,通過“在線文字識別轉換”將圖片中的文字識別到WORD中進行編輯并把編輯后的文字復制到“語音合成軟件”,實現語音朗讀。
活動問題:平時在日常生活或者影視當中見過哪些識別技術?OCR識別中比較哪種文字識別率更高?為什么?阿拉伯數字,英文字母、標點符號能識別嗎?影響識別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將自己的回答提交到專題網站相應網頁) 教師提示:語音識別就是讓電腦能能聽懂人說話,將人說了的話轉換成文本,比如微信聊天中的將語音轉為文字。有關這些模式識別的知識可以參看“專題網站→知識要點→知識了解”中的內容。 課堂活動四:“譯”來“譯”出———機器翻譯 打開主題網站中的課堂活動四網頁,在下面兩個地址中任選其一登陸網站,輸入若干句子進行英漢互譯。在翻譯的過程中,嘗試將機器翻譯成的目標語言再作為源語言進行翻譯,還可以嘗試輸入一些口語、俗語進行翻譯,體會其翻譯能力。
“Baidu在線翻譯”: http://fanyi.baidu.com/
活動問題:機器翻譯與人工翻譯相比有什么區別? (可通過“百度”搜索,并將自己的回答提交到網頁)
教師提示:機器翻譯適合于處理大量的、重復度高的技術資料、軟件
選兩名學生參與活動。
學生參與活動。
學生帶著問題完成活動。 利用AR技術體驗圖像識別技術。
體驗文字識別技術。
體驗機器翻譯。
本地化手冊、實時天氣預報等資料,而人工翻譯在語言非重復性的復雜文本方面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人工翻譯會注意語境,適當意譯,機器翻譯只會把每個字翻譯出來組合在一起,有時候感覺不那么容易理解,或是語句不通。 教師:通過剛才的體驗,我們感受到人工智能產品的智能程度好像不太相同,如何來判斷某個產品是否具有智能呢? 教師:通過幻燈片展示“圖靈測試”。 教師:有關“人工智能”的其它知識,可參看專題網站中的知識擴展。
學生觀看、理解。
使學生形成判斷人工智能的標準。 【暢想未來環節】
教師:早在1997年超級電腦“深藍”以二勝三和一負擊敗世界棋王卡斯帕羅夫。人工智能在前進,今天的計算機比過去的計算機更聰明。設想:如果有一天,機器不僅具有人類的思維,而且具有人類的情感,那會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呢?很多的電影中有描述人工智能前景的,比如《人工智能》、《黑客帝國》、《機械公敵》等等。未來的世界我們都無法預測,但眼前我們知道,我們可以用智能機器解決身邊的問題,也同樣看到了人工智能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下面,請同學們通過主題學習網站中提供的有關人工智能的視頻片斷,自己設想一下你心中未來的人工智能,在課堂任務二中發表自己的觀點。 課堂任務二:暢想未來的人工智能。
學生自主觀看視頻片斷,完成課堂任務二。
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課堂總結
教師:通過剛才的活動體驗與資料學習,我們已經對人工智能有了一定的了解。人工智能已經成為人類得力的助手和合作伙伴,那是不是人工智能能夠完全代替人類呢?接下來,我們看個視頻短片。
目前的人工智能還不能實現完全替代人的智能,我們不能完全依賴機器,我們不但要自力、自強、自信,同時也要積極探索、發展、創新,我們只有正確、合理的使用人工智能,用人類自己創造的智慧,更好地為人類服務。十、教學反思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激發了學生對人工智能學科的學習興趣;同時學生能夠認識到人類智能和機器智能之間的區別和聯系;讓學生體會到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價值,培養正確的科學技術應用觀;學會獨立地、辨證地思考問題,提高科學素養。本節課總體感覺內容還是太多了一點,因為所用的視頻片斷不少,因此課堂上的時間會比較緊張,想面面俱到,反而顯得有些忙亂。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