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簡介:

視頻標簽:全國初中實驗,教學微課視頻
所屬欄目:模擬課、微型課及試講
視頻課題:第五屆全國初中實驗教學微課視頻《梁式橋的承重測試》-上海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第五屆全國初中實驗教學微課視頻《梁式橋的承重測試》-上海市敬業初級中學
橋梁STEM課程---梁式橋的承重測試說課稿
上海市敬業初級中學 谷科
一、 使用教材
校本《STEM橋梁設計》教材,適合初中八、九年級的學生使用,16課次,共一冊。
二、 實驗器材
應變片傳感器實驗:應變片,靜態電阻應變儀,電阻,有機玻璃橋梁模型,重物,導線;
工程軟件輔助分析實驗:工程軟件Autodesk Inventor 2015以及軟件梁式橋模型。
三、 實驗原理
應變片傳感器實驗原理:將應變片順著形變方向貼好,應變片就會被帶著一起發生形變,長度和橫截面積就會發生變化,根據電阻定律,應變片電阻就會發生變化 ,將貼好的應變片接入應變儀電路中,根據歐姆定律,電阻變化,電路中電流就會發生變化,從而測出形變量。
工程軟件輔助分析實驗原理:根據結構力學原理和高等數學等相關知識,利用計算機強大的計算能力,對橋梁或建筑進行有限元分析,推演出橋梁內部內力分布等信息。
四、 實驗改進要點
1、實現“看不見” 到“看得清”
傳統中學橋梁拓展課程中,沒有理論基礎,沒有認識橋梁內部力學世界;而現在這節課實驗設計中,通過觀察木質橋板在負荷超載情況下斷裂部位,以及有機玻璃橋模型橋板輕微形變難以觀察,卻可以應變片傳感器明顯看見,通過應變片傳感器實驗實現了形變量數據采集,為學生真正打開通往橋梁設計的大門。
2、實現“損毀一次測試” 到“安全多次測試”
實踐教學中要進行承重測試,學生花費很長時間做好的橋梁模型,僅有一次測試機會,測試完后橋梁模型就失去了價值!而軟件中橋梁模型只要制作好,就可以反復利用。如何研究橋跨長度對于橋板最大承重的影響,需要不斷控制橋跨長度,再測橋板中最薄弱位置的應力。而改變一次長度,利用應變片傳感器就需要制作不同長度的橋梁模型,不但效率低下,而且成本高!利用軟件修改模型橋跨長度,僅僅需要修改一個數據即可。
3、實現“熟悉環境下探究” 到“陌生世界探究”
學生通過探究任務:基于工程軟件,探究一座梁式橋,在荷載固定時,橋板最不利位置的最大內部力隨跨度變化的規律。使得學生完全在陌生環境中探究有趣的規律,激發學生興趣,鍛煉學生探究能力。
4、實現“單一學科實驗研究” 到“跨學科項目式實驗研究”
整合了工程、物理、數學、信息技術等學科,讓學生學會在真實環境中融合新舊知識綜合性解決問題。
五、 實驗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 知道電阻定律,理解力是物體對物體的相互作用,知道力可以使物體發生形變,理解部分電路歐姆定理。
2. 知道可以用應變傳感器測量物體形變量,從而得到橋梁內部受力大小情況。
3. 知道工程學中的基礎環節:包括目標用戶分析、工程設計基本流程、手繪草圖等等,能正確使用工程分析軟件分析橋梁模型受到內力情況。
(二)過程與方法
1. 通過觀察分析實驗,學生學會基于客觀事實進行大膽猜想,合理假設。
2. 通過用實驗來檢驗假設,學會實驗對比、分析檢驗假設的方法。
3. 運用工程設計軟件,探究梁式橋板跨度改變對橋板中央最大內力的影響,學會控制變量的研究方法及忽略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的科學方法。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 通過實驗活動,經歷研究性學習,提高數據記錄、數據分析、對比等研究能力,養成良好的研究習慣。
2. 通過實驗探究養成規范的實驗操作習慣,通過真實的實驗實踐過程,形成實事求是的研究態度。
六、 實驗教學內容
本設計包括三個環節如下:
第一環節 解決一個任務---從學生身邊橋梁限載場景引入橋梁載重問題,如何測量梁式橋承重大小?在木制橋梁模型上實踐基礎上思考梁式橋的承重方案并與同伴交流,發現定性分析橋梁載重不能滿足設計需求。
第二環節 驗證一個猜想---通過應變片傳感器實驗的原理學習以及演示實驗驗證前面猜想,讓學生體驗工程中如何實現整合學科知識,滿足工程測量需求的,而測量工具的改進是實現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跨越的關鍵。
第三環節 探究一個規律---在工程軟件輔助下探究:同一梁式橋,荷載相同,橋跨的不同,橋板中間最大內力的變化情況。搭建好的橋梁模型只有一次測試機會,如何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成為現實需求,而工程應用軟件能很好解決這個問題!學生通過探究任務:同一梁式橋,荷載相同,橋跨的不同,橋板中間最大內力的變化情況,不但親身體驗了工程軟件的可靠高效以及工程設計流程,也在數據記錄分析過程中實現跨學科知識的整合,綜合能力得到鍛煉。
七、 實驗教學過程
(一)教學流程
圖1
(二)教學活動說明
表1 情境設問1
活動內容 活動設計意圖 活動照片
情景:觀看橋梁一側銘牌。
設問1:交通標志什么含義? 引入“梁式橋承重測試”課題
表2 設計與探究
活動內容 活動設計意圖 活動照片
如何測量一個簡易木制梁式橋模型的最大載重 培養學生面對結構不良問題時解決問題的能力
表3 演示1設問2
活動內容 活動設計意圖 活動照片
演示1:把重物放置木制橋梁模型上。
設問2:最下面的橋板沒有受到外力,為什么會發生形變,甚至斷裂。 通過木制橋梁載重實驗,提出內力的概念。
表4 猜想
活動內容 活動設計意圖 活動照片
猜想木制橋板下5個均勻分布點形變大小關系。 基于客觀事實的猜想。
表5 演示2
活動內容 活動設計意圖 活動照片
演示2:應變片演示實驗 通過應變片原理學習,體驗力學量是如何轉變為一個電學量,將形變量量化,對橋梁的載重研究從看不清到看得見。
表6 數據處理1
活動內容 活動設計意圖 活動照片
記錄形變量數據,并驗證猜想 通過真實實驗,來驗證前面同學們自己的猜想,體會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的跨越。
表7 設問3
活動內容 活動設計意圖 活動照片
應變片傳感器實驗必須要有橋梁實體才能測量,進行測試僅有一次機會,不能滿足設計師防患于未然的需求,設問3:那怎么克服這個問題呢? 引入工程軟件虛擬實驗,避免一次性摧毀實驗,可重復可修改,方便使用。
表8 學生驗證實驗
活動內容 活動設計意圖 活動照片
對虛擬有機玻璃模型進行內力分析,與應變片傳感器實驗比對。 與真實實驗對比,驗證工程軟件的可靠性,同時再次熟悉軟件操作
表9學生探究實驗
活動內容 活動設計意圖 活動照片
在Inventor軟件中,利用控制變量法探究:同一梁式橋,荷載相同,橋跨的不同,橋板中間最大內力的變化情況 1、利用工程軟件,探究陌生環境中的某些規律
2、體會工程軟件幾乎無成本進行“安全多次測試”的優點
解決問題。
表10 數據處理2
活動內容 活動設計意圖 活動照片
將最大內力與跨度數據關系,繪圖在直角坐標系里,擬合出一次函數關系。
學會在綜合問題中處理數據的能力
表11 交流
活動內容 活動設計意圖 活動照片
歸納總結探究成果,并和其它小組進行交流分享 學生學會表達,學會分享,分析數據并進行科學分析的好習慣
八、 實驗教學反思
(一)在一個陌生環境中,學生進行規律探究
相對陌生的環境特別能體現學生的能力,在橋梁測重實驗過程讓學生進行規律探究,又是基于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包括物理知識(靜力學、電阻定律、歐姆定律等)、數學知識(平面直角坐標系、一次函數等)、橋梁知識(橋梁的分類、橋梁結構等)、信息技術技能(工程應用軟件基礎操作等),學生很好地完成了探究任務。
(二)實現真實實驗向虛擬實驗的過渡,體驗工程設計的真實流程
從粗略的木質橋最大承重測試到精確應變片傳感器實驗,學生能得到真實體驗。再將應變片實驗中的真實有機玻璃模型數據輸入工程軟件中,建立虛擬模型,通過比較驗證了虛擬實驗的可靠性驗證,讓學生體驗了工程設計的真實流程。
(三)整合學生物理、數學、工程知識
“梁式橋的承重測試”強調同一學科中不同知識模塊的整合,傳感器基本都是把其它量轉化為電學量,而這節課的應變片實驗就是把力學量轉化為電學量的實驗裝置。“梁式橋的承重測試”還強調跨學科知識的整合,通過橋梁承重測試這節課,讓學生體驗各種學科知識在工程應用中的融合,成為基礎教學的有益補充,為學生終生學習打下基礎。
作者姓名:谷科
單位:上海市敬業初級中學(尚文路73號)
聯系電話:
電子郵箱:guke2005@hotmail.com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
-----更多視頻請在本頁面頂部搜索欄輸入“全國初中實驗,教學微課視頻”其中的單個詞或詞組,搜索以字數為3-6之間的關鍵詞為宜,切記!注意不要輸入“科目或年級等文字”。本視頻標題為“第五屆全國初中實驗教學微課視頻《梁式橋的承重測試》-上海”,所屬分類為“模擬課、微型課及試講”,如果喜歡或者認為本視頻“第五屆全國初中實驗教學微課視頻《梁式橋的承重測試》-上海”很給力,您可以一鍵點擊視頻下方的百度分享按鈕,以分享給更多的人觀看。優質課網 的成長和發展,離不開您的支持,感謝您的關注和支持!有問題請【點此聯系客服QQ:983228566】 ----- |